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甲辰夏日游记(二十):保定淮军公所游记

(2025-09-23 23:15:43)

   在古城保定,有一处鲜为人知、但却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独特建筑艺术的胜地——保定市淮军公所博物馆。淮军公所位于老城区的西南隅,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于1888年至1891年兴建的,是为了纪念淮军将士而修建的一处昭忠祠,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很快以疾风暴雨之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攻势迅猛的太平军打击下,清政府面临着覆灭的危机。为了挽救大清王朝的危亡,清政府不得已组织地方团练,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这种情况下,由曾国藩组织的湘军脱颖而出,抵抗了太平军的进攻。在攻打太平军的过程中,湘军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引起了清政府的猜忌。为了自保,曾国藩命其门生李鸿章组织淮军,继续与太平军作战。1862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军进攻上海,当时腐朽的八旗兵、绿营兵不堪一战,上海告急。两江总督曾国藩派幕僚李鸿章率领刚刚招募的几千名团练淮勇驰援上海,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击败了太平军。此后,这只军队一路锐不可当,不仅解了上海之围,还收复了被太平军占领的苏南等地区。这支来自江淮的部队,便是日后的淮军。太平天国后期,又爆发了捻军起义,李鸿章又率领淮军与捻军作战,经过多年的征战,捻军起义终于被镇压了下去。淮军作为清朝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在抵御外敌和维护国内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李鸿章率领淮军平定了捻军之乱。他也凭借淮军势力,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连年征战的淮军,死亡剧增,为了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激励和稳定民心,李鸿章先后在苏州、无锡、武昌、台北等地修建过淮军昭忠祠堂。位于保定的淮军公所是第五座,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规模最为宏大,作为李鸿章所辖淮军在保定的公祭、驻防机关,兼有安徽会馆功能。

   这个淮军公所是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而建的昭忠祠。淮军公所的选址在之前是清苑县废弃的城隍庙、土地祠,后来被人向官府出资购为了私产,辟为菜地。李鸿章认为把祠堂修建在废弃的庙宇之上便于阵亡将士的亡灵升天,是超度亡魂的理想之地,于是强行购买了此地。之后,李鸿章为修建祠堂捐款1·5万两白银,淮军将领共集资5·5万多两白银,并从江南找来了能工巧匠,1888年开始修建,历时三年有余,才得以修建完成。在修建过程中,据说李鸿章亲自把关设计和施工,他请来了江南建筑名匠,力求将南方的徽派建筑风格与北方的建筑特色完美融合。李鸿章的做法引起保定本地工匠的不满,最后的折衷办法就是南北工匠各承包部分工程,施工中两派工匠各自争奇斗巧,各显其能,把淮军公所建成了集南风北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珍品。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淮军将士的血汗和荣耀。

   淮军公所建成后,制定了明细的规章条例,刻石于墙上,现在这面墙依然保留于公所内。入祭祠堂的淮军将士仅总督、提督、巡抚、总兵等职衔者达六十多人,刘铭传、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聂士成等将领的牌位都在这里放置。李鸿章通过修建祠堂的方式,既强化了淮系集团内部及后代的乡土意识、宗族观念及地域情结,增强了淮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淮系集团的影响力。

   淮军公所的正门是一座高大的牌楼门,是徽派祠堂式大门的一种。牌楼门下设有左,中,右三个券门,每个券门用汉白玉条石镶嵌,上面雕刻着“双狮戏球”、“蝙蝠捧喜”的图案。抬头向上看,敕建李文忠公祠七个大字出现在眼前。

淮军公所占地面积达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也有5000余平方米。东部是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西部则是清幽宜人的园林区。东南部的徽派建筑典雅精致,粉墙黛瓦、马头墙高高耸立,展现出江南的婉约之美;东北部的北方建筑则雄浑大气,彰显着北方的豪迈之风。博物馆以一馆五中心为总体定位,别具一格。其中的中国古戏楼博物馆,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众多戏曲爱好者和研究者。而国际戏剧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戏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中心、中国戏曲文化体验中心、中国戏曲文化培训中心,更是让这里成为了戏曲文化的繁荣之地。

在淮军公所景区外,迎宾墙上方就是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景区内,马头墙下却是一座座古朴的四合院。徽派建筑的婉约秀丽与工整端正的四合院这里完美融合,置身其中,除了感叹古代南工北匠的争奇斗艳,竟无一丝违和感。四合院里陈列着淮军掠影、公所营造等各种展览,后院有一个圆形门,门周围雕刻有漂亮的图案,极具美感。上面有门楼,高高翘起的屋脊,看上去玲珑剔透。让人惊奇的是,景区内有一座三层超大封闭式的古戏楼,戏楼里宽敞开阔。一楼中央是戏台,戏台顶部的斗拱层层盘旋向上,往内收缩而成螺旋形藻井,具拢音功能、扩音功能。兼戏台前面摆放了几排八仙桌和太师椅。戏楼上空是闪着温馨光芒的宫灯。漫步在公所内,我仔细欣赏着每一处建筑细节,感受着历史的沉淀。园林中的花草树木,与古老的建筑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戏楼是二层楼结构,戏台四角各有立柱一根,戏台顶部的藻井很有特色,呈穹窿状。这种藻井不仅造型工艺精美,而且设计科学,能够把舞台以内的声音自然的吸收到穹形顶内,起到拢音的作用,再将清晰的声音回传到戏楼各个角落,观众都能听清。戏楼四周是二层看台,用隔扇隔成了包厢,戏楼内随处可见砖雕、木雕、石雕,尽显徽派建筑的三雕之美,加上戏楼大量的彩绘,质朴与华丽、庄严与轻松合二为一,有机融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戏楼的后院就是李文忠公祠。主祠堂院宽大明亮,也是整个公所建筑的最高点,有步步高升的寓意。与李鸿章公祠建筑隔一火巷,就是淮军昭忠祠,坐北向南,分前后两进院落,是摆放淮军将士神主和祭祀的场所。进入到公所的后半部分,就会发现这里已然全无徽派建筑的秀美,变成了具有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貌的古建筑群。这里就是淮军将士办公用房和临时寓所的公所院。这五间四合院相对独立,皆为标准的“五上六厢”布局,即五间上房,东西各三间厢房。廊心墙采用了保定地区典型的民居做法——青灰印花软廊心,与徽式建筑精细的砖雕石刻相比各有千秋。窗棂的花样亦巧出心裁、精工细作,冰裂纹、龟背棉、套六角菱花等皆是北方特色,而大木梁架上几乎没有什么雕花纹饰,相对于南方徽式建筑的繁复,显得色调古朴,气韵庄重。

轰动一时的淮军公所仅仅运行了十年,在建成十年后的1901年,李鸿章病逝。淮军公所将部分建筑改为了“李文忠公祠”。1911年后,清王朝被推翻,淮军公所废弃。此后,曾被学校和机关占用过,再后来多数建筑成为民宿。也正因如此,淮军公所的大部分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全国七座淮军昭忠祠里,唯一一个规模最大且得以完整保存的。

淮军公所走过一百多年的风云岁月,今天能触摸到的不仅是余温宛在的跌宕史痕,清晰如昨的传奇人物,更是这座难得保存下来的南北风韵齐现的建筑遗存,是精美华丽的雕刻艺术,是深邃悠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历经风霜重绽光华的珍贵和荣幸。多年来,淮军公所一直以低调的姿态存在于闹市之中,它沉默不语,却阻挡不了世人看到其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1984年被列为保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公布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199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

甲辰夏日游记(二十):保定淮军公所游记
2024年7月4日于河北省保定市淮军公所


      现在,淮军公所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期待与关注。除戏楼外,其余建筑基本已修复完成。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记叙淮军历史的古建筑大多都已无存,而充分体现晚清徽派祠堂建筑风貌,在我国北方唯一保存完好的只有保定淮军公所。对于了解和研究淮军的兴亡盛衰,欣赏晚清徽派祠堂建筑,淮军公所是非常好的实物资料。它集史料和建筑艺术于一身,是一座活生生的课堂,对了解清代的政治、军事、文化、建筑、历史都大有裨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代县文庙游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