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夏日游记(二十):保定淮军公所游记

淮军公所占地面积达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也有5000余平方米。东部是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西部则是清幽宜人的园林区。东南部的徽派建筑典雅精致,粉墙黛瓦、马头墙高高耸立,展现出江南的婉约之美;东北部的北方建筑则雄浑大气,彰显着北方的豪迈之风。博物馆以“一馆五中心”为总体定位,别具一格。其中的中国古戏楼博物馆,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众多戏曲爱好者和研究者。而国际戏剧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戏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中心、中国戏曲文化体验中心、中国戏曲文化培训中心,更是让这里成为了戏曲文化的繁荣之地。
在淮军公所景区外,迎宾墙上方就是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景区内,马头墙下却是一座座古朴的四合院。徽派建筑的婉约秀丽与工整端正的四合院这里完美融合,置身其中,除了感叹古代南工北匠的争奇斗艳,竟无一丝违和感。四合院里陈列着淮军掠影、公所营造等各种展览,后院有一个圆形门,门周围雕刻有漂亮的图案,极具美感。上面有门楼,高高翘起的屋脊,看上去玲珑剔透。让人惊奇的是,景区内有一座三层超大封闭式的古戏楼,戏楼里宽敞开阔。一楼中央是戏台,戏台顶部的斗拱层层盘旋向上,往内收缩而成螺旋形藻井,具拢音功能、扩音功能。兼戏台前面摆放了几排八仙桌和太师椅。戏楼上空是闪着温馨光芒的宫灯。漫步在公所内,我仔细欣赏着每一处建筑细节,感受着历史的沉淀。园林中的花草树木,与古老的建筑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戏楼是二层楼结构,戏台四角各有立柱一根,戏台顶部的藻井很有特色,呈穹窿状。这种藻井不仅造型工艺精美,而且设计科学,能够把舞台以内的声音自然的吸收到穹形顶内,起到拢音的作用,再将清晰的声音回传到戏楼各个角落,观众都能听清。戏楼四周是二层看台,用隔扇隔成了包厢,戏楼内随处可见砖雕、木雕、石雕,尽显徽派建筑的“三雕之美”,加上戏楼大量的彩绘,质朴与华丽、庄严与轻松合二为一,有机融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戏楼的后院就是李文忠公祠。主祠堂院宽大明亮,也是整个公所建筑的最高点,有步步高升的寓意。与李鸿章公祠建筑隔一火巷,就是淮军昭忠祠,坐北向南,分前后两进院落,是摆放淮军将士神主和祭祀的场所。进入到公所的后半部分,就会发现这里已然全无徽派建筑的秀美,变成了具有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貌的古建筑群。这里就是淮军将士办公用房和临时寓所的公所院。这五间四合院相对独立,皆为标准的“五上六厢”布局,即五间上房,东西各三间厢房。廊心墙采用了保定地区典型的民居做法——青灰印花软廊心,与徽式建筑精细的砖雕石刻相比各有千秋。窗棂的花样亦巧出心裁、精工细作,冰裂纹、龟背棉、套六角菱花等皆是北方特色,而大木梁架上几乎没有什么雕花纹饰,相对于南方徽式建筑的繁复,显得色调古朴,气韵庄重。
轰动一时的淮军公所仅仅运行了十年,在建成十年后的1901年,李鸿章病逝。淮军公所将部分建筑改为了“李文忠公祠”。1911年后,清王朝被推翻,淮军公所废弃。此后,曾被学校和机关占用过,再后来多数建筑成为民宿。也正因如此,淮军公所的大部分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全国七座淮军昭忠祠里,唯一一个规模最大且得以完整保存的。
淮军公所走过一百多年的风云岁月,今天能触摸到的不仅是余温宛在的跌宕史痕,清晰如昨的传奇人物,更是这座难得保存下来的南北风韵齐现的建筑遗存,是精美华丽的雕刻艺术,是深邃悠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历经风霜重绽光华的珍贵和荣幸。多年来,淮军公所一直以低调的姿态存在于闹市之中,它沉默不语,却阻挡不了世人看到其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1984年被列为保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公布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199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