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比较阅读
(2023-02-02 06:04: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半亩方塘 |
浅吟长啸和酣歌,豪放婉约共一色!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
一、补充材料
(一)豪放与婉约
婉约与豪放是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苏、辛一派的豪放词雄放慷慨;“婉约之词宗”李清照的婉约词,纤丽柔婉。
婉约词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人形成的花间词派,以轻柔委婉为宗,其作品主要描写个人情感、表现男女爱情、刻画女性风貌、恋人相思柔情、表达离情别绪之痛苦,抒写委婉细腻的情思,表露真挚缠绵的情意、营造委婉氛围,流连花前月下。艺术上讲究音乐格调,遣辞华丽雅正,风格柔婉轻灵,意韵含蓄凝炼。读之使人心动神摇,给人以情感的回味和美的享受。婉约派词堪称大家的诗人有:温庭筠、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周密、张炎等,代表词人是柳永、李清照。柳永词内容上多是反映都市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等,代表作有《雨霖铃·寒蝉凄切》等。李清照的词作由靖康年为界线分成的两个阶段。前期词作是在无忧无虑的童少年时期及美满和谐的婚姻生活所影响下创作的,内容大多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词人用明快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相思的刻骨铭心写得朴素深刻。作品风格多为“绰约轻倩,自然妩媚, 清新俊秀”。南渡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5流离的痛苦,其词作多为诉说迭遭丧乱的凄惨心境,内容多为伤时念旧和对国破离乱的慨叹。词人用一个个充满凄苦的意境,将故国之思、家亡之恨融入个人的愁思愁绪之中,形成了“易安体”的特殊格各调。
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绰铁板,唱大江东去。为之绝倒。”据说这位善歌的幕士就是袁綯,他道出了柳词凄婉缠绵、情真意切和苏词雄壮开阔,大气磅礴的不同境界,同时,也是对婉约词、豪放词两种词风格特征的最好诠释。
但所谓婉约词和豪放词只是指作者的代表作而言,并非绝对。婉约词的优美含蓄、纤细缠绵;豪放词的高昂激越、慷慨旷达,绝不仅属于哪一派词人或哪一些词人。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创作倾向是多元的,是变化的,不是固定单一的。
(二)写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作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成,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声声慢》写作背景:公元1127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三)人物生平
1.
0-20岁,出身书香门第,勤奋好学,青少年期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出川入京,政治上,与父亲、弟弟献言25篇《进策》,为朝廷治国理政提出建设性意见,深得皇帝赏识器重,成为皇帝所倚重的大臣之一。文学上,深得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名声大噪。20岁,正当大展拳脚时,母亲病故,返家守丧三年。24岁,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百年第一。闪亮登上政治舞台,被皇帝、宰相当作接班人培养。28岁,妻亡父死,守丧三年。32岁,返朝碰上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朝局开始动荡,心怀坦荡不阿谀新旧任一党,受排挤外任,做了长达八年的地方官,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离京近十年。42岁,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牢,几经生死,在其弟努力下,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微虚职,形同罪犯,后改汝州,常州,登州,历5年,后短暂回京,但因新党执政,又被外放9年。期间第二任妻子病逝于被贬的路上。58岁,贬到惠州(广东)。如同妻子的侍女病逝。61岁,贬到琼州,儋州(海南)。苏轼只好将家安置在惠州,自己带着三子苏过漂洋过海,到达极其荒僻的儋州。64岁,遇大赦,卒于回朝路上。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他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他活得举足轻重,中国的文化倘若将他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他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选自方方《喜欢苏东坡》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林语堂说,一提到他,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梁衡说,他愿意把自己生命浓缩成一束烛光,辉映在他的指间心上,哪怕只有十一年,哪怕为此,历尽千年的情劫也愿嫁给他;
2.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21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曾只身深入敌营捉拿叛贼,勇敢、果断,名重一时 。23岁,他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可是,南宋朝廷主张求和的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从北方投奔而来的,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南渡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期间,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辗转任职各地时,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手里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如《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3.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老师随笔:李清照故居游览,虽不过一尊非名家之手的石雕,几个身着古装满是胭脂流彩的塑雕,但穿梭的人群里,于历史的缝隙中会依然窥见那绝美而落寞的身影。在我看来,她的美本不在外在的世俗的水粉雕饰,而是一种难言难尽的傲然。不说她脂粉里的一支清雅,不说她不输男儿的词藻,单是流离时的坚守与艰难时的不妥协便足以让人动容千古。
丈夫赵明诚,危难之时,弃城而逃,她慷慨陈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不顾政治漩涡,敢言敢说,作《词论》,豪气不压男儿;南渡不顾世俗毅然嫁做他人妇,已足见其勇敢与真性情;而发现遇人不淑,对方不过图其“才名与财名”时,宁可坐牢宁可溘死,亦不容半点迁就与徒枉,孤独落寞中决然不失生命的尊严与傲气!李清照,以弱女子之躯,用才情与胆识智慧,一直在男儿主宰的铜墙铁壁的历史中冲撞,不管风花雪月,不管风雨漂泊,她始终是一支寒梅怒放!
二、阅读鉴赏
(一)初读风格
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绰铁板,唱大江东去。为之绝倒。” 朗读三首诗词,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风格,简单说一下感受。
(二)细读内容
词之风格具化在景、人、事及情上,再次朗读三首诗词,看三首诗词分别写了何人(古今),何事(古今),何景,何情。
1.赏事
词 |
何人 |
何事 |
何意 |
手法 |
词人形象 |
赤壁怀古 |
|
|
|
|
|
京口北固亭怀古 |
|
|
|
|
|
声声慢 |
|
|
|
|
|
2.赏景
诗词 |
景物 |
意境特点 |
手法 |
抒发情感 |
景物同 |
景物异 |
赤壁怀古 |
|
|
|
|
|
|
京口北固亭怀古 |
|
|
|
|
|
|
声声慢 |
|
|
|
|
|
|
3.赏情
任务:每个人都是一首诗歌,曹操处乱世纷争选择做奔赴前行的勇士,是一首昂扬奋进的诗歌;陶渊明退守田园,选择做诗意栖居的精神隐者,是一首淡泊恬静的诗歌;李白洒脱不羁,狂放张扬而不失纯真,是一首浪漫而富情怀的诗歌;杜甫一生漂泊,却始终心系民生,是一首深沉喟叹的诗歌,但无论是谁,放逐中坚守,低徊中坚持,自有诗意。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续写:
苏轼是一首诗,
李清照是一首诗,
辛弃疾是一首诗,
4.风格
类型 |
豪放风格 |
婉约风格 |
内容 |
|
|
情感 |
|
|
景物 |
|
|
语言 |
|
|
(三)展读余香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三位词人,他们穿越千古与我们邂逅于时间荒原,让我们看到一个个深邃的灵魂,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词人,结合当下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个人物鉴赏,记录你的所感所悟,或者为他(她)写一段颁奖词。
假如三人相逢或两人邂逅,上门拜谒表达一番知己之情,写一封拜谒贴,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