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烛》《立在地球边上的放号》自主鉴赏学案

(2023-02-01 23:19:27)
标签:

教育

分类: 半亩方塘

《红烛》《立在地球边上的放号》自主鉴赏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上节课所学鉴赏诗歌的方法,或借助意象,或品读手法,或知人论世,反复诵读,鉴赏两首诗歌,品鉴语言技巧,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2.能够通过阅读诗歌理解诗人爱国精神 

3.在阅读品鉴基础上尝试创作诗歌。

一、补充资料

(一)作者介绍

1.了解作者—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人物轶事】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

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

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就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就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

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就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误会我想的就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就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艺术主张音乐建筑绘画“三美”主张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闻一多主张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认为“格律可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还认为“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新诗绘画美理论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

2. 了解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熏陶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情怀。1960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 月被迫流亡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作品:《诗歌天狗》、《风凰涅架》、《地球,我的母亲!》、《炉史煤》、《天上的街市》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等。

(二)写作背景

1.了解红烛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红烛》是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的序诗。这本诗集编人了他从“五四运动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于1923年9月出版。序诗的写作是在这个时间以前。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弟”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

2.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写作背景

本诗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期间写的一首新诗。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不久,十月革命也接连爆发,他受其影响决定从日本渡海回国,面对浩瀚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这他的胸怀。于是诗人笔下出现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描述了“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的光辉灿烂的图景,新兴生产力必将战胜落后生产力,中国这个巨人伟大的创造力将会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二、自行选择角度,小组探究进行鉴赏

鉴赏角度(方法)

鉴赏过程

具体赏析

诵读鉴赏法

每个小组都需进行,反复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感受情感起伏,自由选择形式朗读诗歌。

景物(意象)鉴赏法

意象:

 

 

 

 

形象鉴赏法

形象:

 

 

 

 

语言及手法鉴赏法

手法或用词

 

 

 

背景鉴赏法

《红烛》主题概括:

 

《立在地球》主题概括:

 

 

三、写作拓展:阅读下面的短文,从形式上入手,将它改写成一首诗。

奉献的青春

我的青春啊,可有足够的赤诚?可愿意奉献此生?生命,从何而来?为何而来?一定要在奉献中毁灭吗?我想不明白。在思想斗争中,我坚定了信念,活着,就要向着光明的理想前行。在思想斗争中,我坚定了信念,活着,就要向着光明的理想前行。活着,就是要奉献。活着,就是为了别人。活着,就是要拯救世人。活着,救赎他们的灵魂。全身心地为了别人,不要顾念自己的日子。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奉献中,不要伤心。世道艰难,理想遥远,我的心神片刻难安。我要把我的身躯,全部奉献给这世间。用我的生命,创造安慰,创造欢乐。苦难是生命的底色。奉献是生命的价值。光明是生命的追求。去拥抱奉献的生命吧!

 四、意象拓展训练:粗略鉴赏几首词,自主研究灯烛意象。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