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追梦教师袁建国
追梦教师袁建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587
  • 关注人气:3,5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崧舟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三集《读诗中的“厚”与“薄”》

(2019-07-30 13:14:46)
标签:

教育

文化

杂谈

分类: 教师园地
王崧舟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三集
《读诗中的“厚”与“薄”》

       经常有人问我,读诗词到底有没有具体的方法。我只能说:读诗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说说自己是怎么读诗的吧。比如,清朝有一位大诗人叫纳兰性德,他写过一首词,叫《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很短,不算词牌和标点,总共才36个字。词很浅显,真正的生字就是一个——“聒”,“聒碎”的“聒”,声音嘈杂的意思。你看这个字的字形,就很有意思,左边耳朵右边舌头,一个劲儿地在耳边嚼舌头,能不吵能不烦吗?而真正的新词也就是一个——“榆关”,榆关就是山海关。其它所有的字眼儿,一看就懂,一读就通,感觉真没什么好读的。

       那么,这样一首貌似简单浅显的词,我是怎么读的呢?
       首先,把《长相思》这首词读厚。
       接着,把《长相思》这首词读薄。
       最后,把《长相思》这首词读活。
       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是最终目的。

       我们先说把这首词读厚。

       如果,你只是傻傻地盯着这首词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行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看,读上一万遍可能都不会有多少感觉。而且,可能会越读越找不到感觉,最后的感觉是什么呢?没有感觉。

       有人说,不对呀,你们语文老师不是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那我盯着这首词,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读上一万遍,其义不就都自见了吗?

       我说,您要是这么机械地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也就无话可说了,要不,您试试?一万遍!

       这个“书读百遍”大有讲究、大有门道、大有奥妙。它不仅是个数量上的问题,还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更是一个质量上的问题

       就层次来讲,书读百遍的第一个层次,就是把书读厚。

       我们现在读《长相思》,不能局限在《长相思》的字面本身,以为读《长相思》就是读这36个字,再也没有其它可读的了。这是典型的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所谓读厚,就是要把这首词生发开去、拓展开去、扩充开去、链接开去。比如——

       你可以读一读人家是怎么读《长相思》的;
       你可以读一读纳兰性德还写过哪些词;
       你可以读一读其它诗人写的词牌都是《长相思》的词;
       你可以读一读纳兰性德的生平故事;
       你可以读一读写故园写乡愁的各种诗词;
       ……
       这样读,有点像滚雪球。这个球心就是纳兰性德的这首《长相思》,然后,你在“书的雪地”上滚啊滚,这个雪球就越滚越大、越滚越厚。

       人家怎么读《长相思》呢,我找来这一篇细细地读:

       “山一程,水一程”,一种含而不露的循环句式,形成“行行复行行”的远离动作,动作的方向是榆关,与“故园”遥遥相对,随着行程的越来越远,造成空间上的巨大张力,产生对“故园”的依恋、渴望。“夜深千丈灯”,夜色深沉,千帐灯燃,然而这不是熟悉的家园的夜晚,怎能不惹起作者强烈的思归之情?

       他这样读,用的显然是对比的思维策略。拿榆关跟故园对比,空间上的张力就出现了;拿征途的夜晚跟家园的夜晚对比,情感上的张力就出现了。这样读,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比较大。那么,他会不会继续使用对比的思维策略解读《长相思》的下片呢?我们不妨接着看: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作者多么希望能在梦中返回故园,但是帐外风雪交加的呼啸声使他难以入睡,这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辗转反侧的他怎能不埋怨这聒耳的风雪声呢?“故园无此声”,故园有什么声呢?是母亲的亲切嘱托,还是妻子的浅笑低语,或者……

       果然,他使用的策略还是对比。这一次,是拿征途的风雪声跟故园的无此声进行对比。征途的风雪声是确定的,而故园的无此声则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但这个空间又是有一定边界的,那就是没有这样聒噪的风雪声。显然,这里讲的声音绝非一般意义上自然的声音,而是饱含着亲情、爱情、友情的声音。读了这篇解读《长相思》的文字,你的思维就慢慢地开阔起来,这就是一种读厚的表现。

       要读厚,光这么看一篇,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再来看一篇:

       词以“山一程,水一程”六字叠韵发端,是此调正体,而全用口语组织,予人自然奔放之感,为下文“夜深千帐灯”五字拓开地步。此五字粗看亦寻常,细味之则朴素中兼有气象万千,为他人累千百字所刻画不到。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此深致推奖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体味甚是,也足见纳兰此句之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我们发现,这一篇的解读就是按照王国维的核心理念来的。他既从境界这个大处着眼,说《长相思》给人一种自然奔放之感;又从名句这个小处入手,挑出“夜深千帐灯”,细细品味,深致推奖。这种读法,显得很古典,又很经典。他接着说:

       下片作者情绪陡转。在“千帐灯”下,词人倾听着一更又一更的风雪之声,不禁想起“故园”,唤起“乡心”,从而辗转难寐了。此数句字面亦寻常,意思却很不一般。所谓“天涯行役苦”,大家都容易理解,可是纳兰现在乃是扈从皇帝“巡幸”途中,本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才是。他却偏偏作此小儿女态,恋起家来!其深心视此等荣耀为何如即可想见矣。按其底里,真正是“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发现,对于《长相思》下片的解读,作者就是照着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理论来的。你看,联系纳兰性德的生平境况,矛盾就暴露出来了。你明明应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呀,现在却偏偏说“聒碎乡心梦不成”,给人一种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知其人了。而我发现,自己对纳兰性德这个人的了解远远不够。于是,我产生了一种新的阅读期待,这也是一种读厚的表现。

       非常有趣的是,在读厚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解读,有的解读甚至跟前面的还有矛盾。

       我们参考他人的诗词解读时,如果遇到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观点,我们该怎么办呢?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收看《爱上语文》第三集《读诗中的“厚”与“薄”》视频。


为什么是《爱上语文》?
如何爱上语文?
王崧舟老师又是如何理解这一主题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是《爱上语文》?

       总编导李伟宏老师是选题策划的灵魂人物。

       第一次构思选题时,我定位在“被误读的语文”上,李老师说,这个角度有新意,但容易引发争议;

       我调整为“语文的魅力”,李老师说,讲魅力固然充满正能量,但似乎又少了一点冲击力;

       我又改为“揭秘语文”,李老师说,揭秘倒是能夺人眼球,但难免有故弄玄虚的嫌疑;

       我重新定位成“语文的文化品格”,李老师说,从文化的角度讲语文,跟“百家”的栏目宗旨相吻合,也跟整个时代大潮相呼应,但会不会有点学究气?

       在北京面谈,李老师说,我们这个选题的定位,是不是应该考虑三个维度:

       第一,要有让人亲近的温度;
       第二,要有超越学科的高度;
       第三,要有扎根文化的厚度。

       李老师最后建议,是否将选题定位为“爱上语文”。正是这个定位,奠定了我的创作基调,锚定了我的思考重心,确定了我的研究主线,厘定了我的搜索范围。

       爱上语文,应该是“超越学生”的语文。不光要让现在的学生爱上语文,也要让曾经的学生爱上语文,对象不能囿于在校学生,应该是全社会的,要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语文,促进公民语文素养的提升。

       爱上语文,应该是“超越学校”的语文。学校的语文,常常跟刷题、跟考试连在一起,某种程度上切断了语文跟生命之间的联结。这档节目,就要让广大观众重新看见语文背后的人,让语文丰盈精神、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成全生命。

       爱上语文,应该是“超越学科”的语文。语文,不只是教科书上的语文,也不只是课堂上的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文化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这档节目,应该反映大语文、全语文的传统精髓和时代精神。


在《爱上语文》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王崧舟老师,遇到了哪些难题?
如何克服这些难题呢?
从中又得出了哪些关于语文的感悟呢?
       王崧舟老师这样说——

       爱上语文,就是爱上自己

       循着这一定位,我如履薄冰、却又如有神助地开始了痛并快乐着的创作之旅。我先后完成了:

       第一集:学语文就是学文化;
       第二集:看不见人怎么看得见语文;
       第三集:书读百遍真能其义自见吗;
       第四集:这样学语文才有味道;
       第五集:学语文就是精神返乡;
       第六集:学语文需要转化密码;
       第七集:推敲语文就是推敲思想;
       第八集:未经思辨的语文毫无价值;
       第九集:用“三只眼睛”看语文;
       第十集: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第十一集:像苏轼那样用语文成全自己;
       第十二集: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压力渐渐舒缓,自己的内心愈来愈宁静、愈来愈澄明。

       在创作“推敲语文就是推敲思想”的时候,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不要在推敲的结论上纠缠,那样用力,无异于作茧自缚;要在推敲本身上推敲,要不断敲碎推敲,那样用心,才是思考的胜境。

       于是,这一讲的思路变得豁然开朗:敲碎韩愈的结论——敲碎朱光潜的结论——敲碎推翻韩愈的结论——敲碎推翻朱光潜的结论。最终留给观众的,不是结论,而是一条伏延千年的思想轨迹。沿着这条轨迹,观众自己将会踏上一条推敲语文的康庄大道。

       《爱上语文》的创作,让我又一次遇见了一个新的自己。

       我清醒地意识到,一旦看清焦虑和恐惧不过是一个能量紧缩的自己,那个纯净、空明的觉知才是更真实的自己,那么,所有的挑战和压力,就能马上转化为能量紧缩的自己与纯净空明的自己的对话。创作的激情和灵感,都会像深潜地下的泉水一样汩汩溢出。仿佛不是自己在创作,而是一个更高的智慧在替你思考、替你想象、替你完成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精彩讲述。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是自己创作进程中最具挑战性的话题。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抬高道德、消解语文,沦为一种伪圣化的道德说教,为观众所不齿。我的创作一度陷入僵局,焦虑又一次开始在全身蔓延。

       转变的契机,来自平心静气的阅读。

       我跟自己说,先停一停,先接受这个僵局,然后放下它,去读书,带着一种空明的觉知去读书。我没有做过精确统计,约摸估算,创作1万字左右的一集讲稿,至少需要100万字左右的阅读量的支撑。正是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高密度、大容量的阅读,将我导向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语文天地。

       僵局不攻自破,有个声音在提醒我:语文就是语文,语文不是语文,语文还是语文。

       刹那间,我有一种周身经络被突然打通的感觉。郑板桥的《竹石》诗,自动呈现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见竹是竹;

       第二层次,移情于竹;

       第三层次,人与竹化。

       我紧紧抓住板桥笔下“竹”这个意象,从竹的特征讲到人的品格,从人的品格讲到文化的品格,最终达致“心与物化、天人合一”的境界。整个讲述,没有一点道德说教的色彩,但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却润物无声一般渗透在每一个层次的讲述中。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那个更高的智慧不是神,就是我自己。“那个我”如如不动地烛照着我,又生生不息地滋养着我。

       此前,“那个我”被经验压制着、被焦虑遮蔽着,呈现一种萎缩的状态。《爱上语文》的创作体验,让我又一次发现:只有对语文充满敬畏,语文才会以最高的诚意向我敞开她的全部奥秘;而语文的所有奥秘,最终揭示的不过是生命的奥秘。

       爱上语文,就是爱上自己。

       语文唯一要确证的,也是唯一能确证的,就是“那个我”。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发现,对于《长相思》下片的解读,作者就是照着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理论来的。你看,联系纳兰性德的生平境况,矛盾就暴露出来了。你明明应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呀,现在却偏偏说“聒碎乡心梦不成”,给人一种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知其人了。而我发现,自己对纳兰性德这个人的了解远远不够。于是,我产生了一种新的阅读期待,这也是一种读厚的表现。

《爱上语文》播出频道及时间 

(首播:每天中午12:07;重播:每天晚上24:28)。届时网络同步播出,大家用手机就能观看!
7月2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四集。

7月30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五集。

7月31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六集。

8月1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七集。

8月2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八集。

8月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九集。

8月4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十集。

8月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十一集。

8月6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十二集。

文章来源 |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责任编辑 | 李心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