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19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实录及视频
(2015-10-22 08:03:23)
标签:
教学视频教育人教版实录 |
分类: 统编教材 |
六上19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实录及视频
一、《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荷塘春晓——特级教师何晓红语文工作室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链接专题,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印第安人对他们那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令我们感动。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现在我们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去读一读自学提示,拿起笔标上序号,说说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出示学习目标。
3、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4、反馈交流:
⑴ 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⑵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三、再读课文,感悟“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60平方米,那同学们来计算一下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过渡:
②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
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小结: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③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如臂如股”什么意思?“劲挺”呢?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小结:是呀!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那守住了这土,我们就守住了什么?(庄稼、家园、希望……)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四、奇迹背后
过渡: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一)体验绿洲所处大环境的险恶。(学习第二自然段)
点拨
(2)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
(3)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二)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条件怎样?
(81岁、就剩一人、五人离世、老伴去世)
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
2、那作者对老人又是怎么评价的呢?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
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老人的这些精神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于我们心中。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你是如何理解“青山不老”的?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如今这位老人已离开了我们,面对这一片青山,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16、青
大环境──险恶
二、还学生一片感悟的青山
——《青山不老》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一、链接专题,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印第安人对他们那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令我们感动。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现在我们学习《
【评:导入紧扣单元主题,简洁自然,用文中人物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整体初读,概括内容。
师: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他的什么事?
(生自读思考,生答略)
师小结:是啊,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15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评:突出了本单元训练重点之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上给予了指导:抓住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迹.】
三、紧扣青山,感悟精神。
〈一〉希望的青山
师:这是一片怎样的青山?找出描写青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自读,勾画,做批注,朗读)
生1(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体会到这是一片美丽的青山。
生2:这里是树的海洋。
生3: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青山。
师: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的青山,让我们甜美的读一读。
师: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
生1;我从第5自然段知道这里的树长得很好,很粗壮。
(生补充答:这是一片茂密的青山;这是一片美的青山;这是一片挡住洪水勇敢的青山。)
师:这段中,老人深情地说了什么?
(生读“这树下的淤泥有 两米 厚,都是好土啊”)
师: 两米 有多厚?
(联系实际感知 两米 有多厚,生情不自禁惊叹“哇”)
师:这 两米 厚的淤泥是怎么来的?
生:树挡住的。
师:要是没有这片林子,又会怎样呢?
生:洪水来了有泥石流。
生:土就会被冲走,那样原本肥沃的土地就会变得贫脊。
师:对,这就叫水土流失。有了这片林子就守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正如书上所说
(生齐读“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是啊,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守住了这片土就守住了什么?
生1:守住了这里的庄稼.
生2;守住了我们的家园。
生3:守住了生存的希望。
师;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
〈二〉青山一样伟大的奇迹
师;是谁创造了这片青山?(生答:一位山野老农。)
师:为什么说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是一个奇迹?(生默读思考)
生1(朗读第二自然段):这里经常干旱,霜冻,沙尘暴,环境险恶,而创造这片绿洲的竟是一位老人。
师:读到干旱,霜冻,沙尘暴,你头脑里浮现出的是什么景象?
(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干旱,霜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师:从课文描写和我们刚才的谈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答:在这样的环境里树不容易活起来;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植树时会有很多困难;种树时还会遇到危险。)
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的确是一个奇迹!(板书环境险恶)
生1:我还从“我还知道这个院子的小环境……抽袋烟睡觉”体会到这是一个奇迹(其他学生补充:住的简陋;吃的简单;劳动工具落后;种树就是他一天生活的全部,生活单调。)
师: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位瘦小的老人能创造出这样一片青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和青山一样伟大的奇迹啊!(板书条件艰苦)
<<font face="宋体">三>
师:老人在创造青山一样伟大的奇迹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
(生阅读思考,做批注,并朗读)
生1:我从“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晚上回来,吃过饭,抽烟睡觉。”体会到老人不怕吃苦,起早贪黑,默默奉献的精神。
生2:我从“他可敬的老伴……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体会到老人为了植树,顾不上照顾他的老伴。
生3:我从“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去。”体会到老人在享福和吃苦中选择了吃苦;从“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中体会到老人植树造林的坚定决心!(师请生再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生4补充:我还从这位同学的谈的这个地方体会到老人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给这小山沟,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这穷山沟。
生5补充:我同意上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还要补充——联系后面“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同学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体会到老人植树是为了大家,不是为了他自己。
师:是啊,在享福和吃苦中,老人选择了吃苦,这是一种奉献;林业收入为大家买电视,这是一种无私;老人栽树,绿化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住了赖以生存的这方土地,这就是前人栽树……
生(齐声):后人乘凉!
师:是的,这是一种和青山一样博大的胸怀!怎能不令我们感动!
生6;我还从“看完树……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再也出还来了。”体会到老人身体不行了,他失去了很多。
师:他失去了什么?
生1:失去了享清福。
生2:失去了老伴。
生3:失去了娱乐。
师:他为谁失去了这么多?
生:为了大家。
师:他有没有得到呢?
生:有!
师:老人得到了什么呢?
生1:得到了这片青山。
生2: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生3:得到了村干部的照顾。(生笑)
师:老人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这么久,感受最深的会是什么?
生1:环境险恶
生2:条件艰苦
师:老人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生1:这里的环境.
生2:这里的荒凉.
生3:这里的贫穷,在此之前人们还没有电视.。
师:对,如今老人创造了这一片青山,实现了自己的……
生1: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生2: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师:是啊,老人得到了自己的理想,得到了自己的价值,这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老人无怨无悔!
〈四〉与青山同在
师:文章是如何赞美老人的?
(生齐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师:你有什么要问?
生1: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生2: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另一种东西指什么呢?
生1:那片青山。
师:这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生2: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3:老人绿化家园,守护水土的精神。
生4:老人博大的胸怀。
生5:老人与恶劣环境斗争的精神。
师:是的,那你现在理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的意思吗?
生1:就是老人的精神伟大。
生2:老人的精神永存。
师:是的,老人的精神永垂不朽!让我们用赞美崇敬的语气再读读这几句话吧(板书山川同在,日月同辉)
(生感情朗读)
师:大家朗读文章结尾,“青山是不会老”的是什么意思?
生1:老人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生2;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崇敬。
生3:老人热爱家园,绿化家园让人感动。
师:我赞成你们的观点,老人百年之后,这片青山会像老人一样老去吗?
生1:不会,人们会照顾这片林子。
生2:这是老人的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人们不会让他老去。
生3:老人的伟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会感动大家,大家会像老人一样去做。
师:也就是说以后这里将不是一片青山,而是一片片青山。是的,老人伟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像青山一样永葆青春,老人的精神将会被这片土地上的子子孙孙传承。是的,青山是不会老的,永远不会老的!
【评:抓住文章最鲜明的意象青山,通过自读自悟结合,由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想开去,适时点拨引导,感情朗读,深入感悟老人青山一样伟大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
教学点评:
该教师对教材认真钻研,设计与践行了以生为主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完成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任务,体现了新课程下互动、生动、灵动的课堂。该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五、根据专题珍惜资源的特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践行实践,体现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实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功能。
三、名师执教《青山不老》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