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吴正宪老师2015年9月《乘法分配律》 课堂实录1 安
(2017-12-02 11:50:26)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设计 |
吴正宪老师《乘法分配律》最新稿2015.9
一、情景导入
师:(展示课件)你看到了什么重要的数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红花共有多少朵?
师:同学们都是善于发现问题的同学,今天我们只研究两个问题,板书:1、一共?多
2、一共?平方米。
生:列式计算。
师:快,面积不能一样。(观察学生的板书),求花的再来一位,不能和他的算法一样。下面有困难的向老师挥
挥手。(四名同学板书)
二、课堂大讨论:一共有多少朵花?
师:(请做题的同学站在自己的算式旁边)这样问同学们:你们对我的算式有什么问题吗?学会了吗?
生:(拿着话筒)大家对我的式子有问题吗?
生1:12乘8是什么意思?
生2、8乘7是什么意思?
(学生对刚才所列的每一个式子,进行生生对话,讨论,明确每一步的意思,学生特别感兴趣。问的有成就感,答的更有主人的感觉。)
师:(适时指导)还有不一样的算法吗?(12+7)乘8,加点手势,合在一起,会更好。
师:我现在整理一下板书,这两个算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同学们仔细观察。
三、课堂大讨论: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师:把话筒交给学生,像他俩一样,开始提问?
生:谁有问题? 老师把课堂交给两位男生。
生1、10乘7求的谁的面积?
生2、。。。。。。
生: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哪?对他们是相等的,我们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对,有力量的等
号。同学们刚才讨论的真好,后面的讨论会更加精彩。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算式,对这两组算式有点感觉
了吗?再读一读,(师在题目中重复出现的数字下面点上小点。)谁有点感觉了?
四、继续讨论练习:贴瓷砖的问题(写出第三组相等的算式)
师:出示题目,一共要铺多少平方米的瓷砖?要求:用两种方法做,不讨论自己独立完成。一名学生板书,
同上,学生讨论每一步的含义,学生互问互答。
师:三组长的有点像的算式,谁又有一点感觉了?把你的感觉写出来,用数学算式表达出来?观察着写,不能和黑板上的重复。谁愿意上台来写,(选8名学生上台,)其他的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写完之后要思考。
五、深入讨论:为什么相等?
师:(将写算式的同学分类,一类没有算,一类是算的,还有一类模仿着些的)数学要有道理,你算了吗?没算不能划等号。谁没算,但是能讲出道理来。
生:我没算,但是我能讲出道理,左边5个9加10个9,一共是15个9,右边(5+10)个9,也是15个9,所以相等。
师:说的真好,数学课要有根有据,缺少理由不行,要能讲出道理,不能乱写,等号写的要放心。她有意见要说。(一生大声说,我说我说)倾听是很好的习惯。这位女生说。
生:我的算式左边是23个8加9个8共32个8,右边是(23+9)个8也是32个8,所以相等。
师:说的好,谁还想用乘法的意义讲一讲自己的算式。
生:。。。。。。
六、总结升华
师:整理黑板,像这样的等式有多少个,写一节课能写完吗?写到今天,写到明天,写一辈子,下一辈子写。。。。。。一直写不完怎么办?那同学们想一个办法,把今天学习的内容整理综合,归类,看谁能登上今天学习的最高台阶,先独立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用你的话,你的算式,你最想表达的算式表达出来。看今天谁登上了台阶,谁掉到了水里。把感觉总结出来,写在你的本子上,发现什么就写什么?
(生整理自己的发现,将感性的例子,上升为理性的模型)
(师巡视,发现每一种不同的结论,由易到难摆好序号,简单的是1)
师:写完的同学讨论一下,你更欣赏哪一个作业,为什么?
前一篇:[转载]张齐华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
后一篇:[转载]转-“交换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