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徐长青的课,无不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而叹服。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他给学生营造的民主、和谐的环境,充满童趣、乐趣的课堂;徐老师在他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认真探索教育教学规律,逐渐形成了亲和、幽默、自然、宽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他的课具有挑战,荡漾着智慧,呈现着自主、关注着发展。
在这次徐老师执教的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中印象最深的是他“退退退,大踏步的退,退到不失事物的本质。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的思维方法。课上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反复强调了三次,告诉学生的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他是如何运用这种数学思想的呢?徐老师在上课开始,徐老师抛出的“100000004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面对这个问题,不仅学生一楞,连在场的观众也“咯噔”一下,教师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当学生摸不着头绪时,老师说:在学习中我们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当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退退退,大踏步的退,退到不失事物的本质。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然后,他引导学生回忆,找出最基本的形,已经学过了哪些图形的内角和,是怎样验证的?学生的思维回到三角形,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开始推导,再研究四边形、五边形……,当学生一步步研究、得出结论时,面对徐老师抛出的“100000004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问题,学生面前的难题已不再是难题。从徐老师的这节课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思维方法,这对他们将是终身受用的。难怪当学生争先恐后要说出“100000004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时,老师说:“答案已经不重要了,记住今天的学习法宝,碰到难题——“退退退,大踏步的退,退到不失事物的本质。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我想这也是我本次听课所收获的法宝。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运用这种思想指导我的教学和生活,不断反思,不断进步。反思徐老师的报告,我感悟到以下教学方法:
首先,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徐老师说:“如果把一节课四十分钟平均分为几个五分钟,那么每个五分钟都要让学生有创造的思维!”徐老师认为,数学答案的唯一性,极大地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因此,我们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不是求得标准答案,而应教给孩子一种思维方式。可见他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都是被我们的老师于无意中扼杀。徐老师指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分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三步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淡化问题的结论,衬托其方法与思想,这样就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有效发挥,其思维是否处于积极的接收状态,而不在于教师讲授时间的长短。徐老师对课堂教学的三点思考:即三个不讲,三不讲是,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已会的”称为第一发展水平,而“在教师引领下学会的”叫第二发展水平。在这两者之间的领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我们老师所要教学的。
第三“问”问题的学问。
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能过早的表态,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思考的偏差;老师重复自己或学生的话,容易造成孩子只听第三遍;课堂上能用“是”“不是”回答,比如孩子们你们听懂了吗?你是这样想的吗?类似的问题都不是好问题,是无效的。那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的,徐老师举了这样的例子,一节课从1+14=15开始不叫教学;从1+14=?可以叫教学;1+14=13开始才叫教学。一节课的开始是从思维活动开始为起点,教师要做一个迟钝的人,木讷的人,不要用自己的表情暴露一个答案的正确性,教师的脸千万不要让孩子瞅老师的脸行事,自己不动脑思考。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由学习方式决定,应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要用自己的思维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四课堂要做到“两个等待”
第一个等待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即便是提出问题就有举手的,那老师也不能给他机会,因为要给多数孩子思考的机会。第二个等待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评价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给孩子消化吸收的时间,这就是问题要问到中上等,解答要做到中下等,教师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不懂”。
第五,如何训练孩子的审题能力。
具体训练方法:课件出示一道题目:修一条1200米长的路,每天修80米,修了5天,还剩多少米?
题目出示后,教师问,哪个同学愿意读题,同学们“唰”的都把手举起来,老师这时不着急叫同学起来读题目,半分钟后,教师指名一个同学起来读,当这个同学刚开始读出“修”时,教师用课件把题目隐去,学生无法读。这时教师追问,“怎么不读了”?学生说“没有了。无法读。”这时再出示题目,问“谁愿意读题?”没有学生举手,都看题,陆续把手举起来,老师再让学生读题。在训练的过程中,慢慢要求学生审题审出题的本质,把题的结构审清楚,审出这类题的特征,再还原数据。
第六: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案例:乘法分配律,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错的一个定律,而徐老师在设计过程中却走进的生活,让我们从生活中感受到了分别结合的概念,把抽象画的东西简化了,复杂的问题简化了,并且徐老师强调整体建构,在解决的乘法分配律的定律后,还出现了多项式,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真正的又一次感受到了数学大师。
第七、四个不可替代(课件的使用问题)
课件不可替代板书,课件不可替代教师语言,课件不可代替学生的想象,课件不可替代学生参与。形象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形象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能想象的不能再做简单的还原,要使我们上的课有高度,有深度,不能只有温度。
教学的艺术;艺术的教学,在徐大师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课堂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他渊博的知识积淀、诙谐幽默的风格、自然得体的教态、和蔼可亲的面容……让学生在欢笑中经历了“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的学习的过程,相信学生们对于学习的“一张纸能否撕出任一个数,和一个n边形内角和的求法”,会深深印在脑海中;相信学生们对于学到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将会终生受益,这是更重要的。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感觉我也可以用徐老师教给孩子的法宝来概括我今后的打算:退退退,退到不失事物的本质,把自己当新手,进进进,小步的进,回头看,找规律,在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把大师当榜样,每天进步一点点,力求教孩子一天,为孩子一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