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

(2013-12-07 19:35:21)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表象、能够用厘米和米为单位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身体尺”,量出“身体尺”的长度,学会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周围的物体长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身体尺”,了解“身体尺”的含义;

2.通过测量,知道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并通过与1米的比较,加深对各个“身体尺”的理解;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并积极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并会用它们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能够灵活选择“身体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呢?(米、厘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呢?

老师有一项特殊的本领,不用测量工具就可以测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相信吗?(当场试一下)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式测量的吗?

是的,我们人身体上都携带着很多把“尺子”,用这些“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非常方便,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哪几把尺子啊?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体上的‘尺’”。(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设置悬念,一是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猜一猜,认一认——初步感知“身体尺”

师:看了老师板书的课题,你们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在“尺”字上加了个引号呢?你们说的没错,这不是真正的尺子,但却能像尺子一样帮助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你们身体有这样的尺子吗?分别在哪里呢?找找看。

生:庹、身高、拃、指宽、手掌宽、臂长和步长。(板书:一拃、一庹、一步、一脚)

师:是啊,这样的尺子我们叫“身体尺”。今天我们就来先来研究这四种“尺子”,你知道一拃、一庹、一步、一脚是怎么规定的吗?

http://s9/mw690/002miiE3ty6EDikPLAsb8&690

拃:手指用力张开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间的距离。(大家伸出一拃,看看什么样子的,同桌学生再来比一比谁的一拃大一些)

http://s12/mw690/002miiE3ty6EDinHOLFeb&690

一庹:两臂左右平伸,两个中指指尖间的距离。(大家也伸出一庹,同桌学生再来比一比谁的一庹长一些)

http://s1/mw690/002miiE3ty6EDiplR3a00&690

一步:步行时,两个脚尖之间的距离。(教师示范:这里“步行时”是指测量步长时要像平时走路的样子迈开步子,步幅不能故意加大或减小。)

http://s9/mw690/002miiE3ty6EDirSAc0f8&690

一脚:脚尖到脚跟之间的长度。(同桌可以悄悄的比一比谁的“一脚”较长)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身体尺”,但那只是一个初步的了解,有的学生并不知道“身体尺”是如何规定的,比如一步行,有同学认为就是前脚跟到后脚尖的距离。通过课件让学生看直观图的演示说明,再让他们亲自比划一下,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深刻的记忆。

 

2.比一比,量一量——体验“身体尺”的长度

师:刚才同学们比划了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的长度,你们想知道自己的这几把 “身体尺”究竟是多长吗?请同学们拿出一号作业题,让我们来测一测吧。

作业一:量一量我的“身体尺”有多长

 

一拃长

一脚长

一步长

一庹长

我的身体尺

  )厘米

  )厘米

   )厘米

1米(   )厘米

合作说明: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同桌2人一组,合作进行,每人记录下自己的“身体尺”的长度。合作时要发挥团队的力量,比一比哪些小组声音小、速度快、效率高。

教师巡视,给予指导、纠正、示范。

教师选择2名学生的身体尺数据展示在黑板上。

交流:①请你汇报一下你的测量结果。②观察后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为什么有些同学测量的会不一样呢?

师:通过比较,咱们知道了每个人的“身体尺”不完全是一样的。那么假如再过5年、10年、20年,你的“身体尺”还是这么长吗?

生:不一样了,“身体尺”会变长。

师:是啊,“身体尺”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小朋友还在长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咱们的“身体尺”也会变化的。

3.估一估,测一测——构建“身体尺”与“米尺”的关系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动手测量了自己的身体尺,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体尺与米尺的关系呢?估一估大约几拃是1米?几步是1米呢?我们估计的准确不准确呢,下面师就请大家拿出备学题的作业二,咱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

作业二:用你的“身体尺”量一量1

1

大约有(  )拃

大约有(  )脚长

大约有(  )步

大约有(  )庹

合作要求:仍然是同桌2人一组合作,合作时尽量观察周围测量场地的合理安排,每人记录下用自己的“身体尺”量出的1米。

教师有目的选择2名学生的身体尺数据展示在黑板上。

全班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是1米,有同学量的是7拃,有同学量的是6拃,有同学量的是8拃?

生:每个人的手不一样,有的人手大,有的人手小。

师:说得很对,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尺”是不完全一样的。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测量,让学生在对自己的几种“身体尺”的长度有了理性的认识;第二是通过这样的思考、测量,学生认识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长度的“身体尺”,而且儿童的“身体尺”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三、实践应用,内化新知

1.想一想,连一连。

课桌长                    

黑板长                     

[转载]《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设计数学书长                     

操场长                   

地砖长               

(先选几名同学的作业进行展示,然后在比较中引导:同一物体可以用多身体尺去测量,哪一种方法比较合适)

小结:同一物体可以用多身体尺去测量,通常比较长的物体,我们会庹去测量,而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则多采用“拃”来测量;比较长的地面长度,我们会选择步测,比较短的地面长度,我们通常会选择脚测;总之,一般我们会选择比较方便的身体尺去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选择什么样的“身体尺”比较合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身体尺”应用,知晓每种“身体尺”主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白方法选择亦可多元,需要联系实际应用来合理选择。

 

2.估一估,填一填。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去选择合适的身体尺,小亮学了这一课也学会了测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亮步长大约是50厘米,他量得家里客厅门宽大约有2步,大约是多长呢?你是怎样算的呢?

②小明一拃长大约是15厘米,一庹长大约1米。他沿窗台宽量1庹带2,估计窗台宽大约是多长?

3.量一量,算一算。

⑴接下来我们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数学书,测一测,估一估,算一算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厘米。(指导学生估测)

⑵黑板的长又怎样算呢,找一名同学用身体尺来测一测。

学生上台测量。(选择个子高矮不等的2名学生分别测量)

师:刚才大家看到了,一位同学是3庹多一些,那我们怎么估算黑板的长度呢?

能不能再用其他的“身体尺”量一量多的这一部分呢?

生:可以再用“拃”量。

3庹带5拃是多少呢?怎样算?指名说一说算法。大家在草稿纸上算一算,指名板演。

小结:刚才同学们认识了不同的身体尺,也学会了计算方法,那么那么现在想不想亲自去测一测,算一算呢?

⑶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备学题的作业四,小组合作,大家自选一项去测量,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去测量。

作业四:用“身体尺”实际测量(每人自选一项)

我选择的物体

课桌的宽

 

 

我测量所得到的结果

  )拃

 

 

计算长度

约(  )厘米

 

 

师:我们可以测量课桌的宽,也可以测量黑板的长,还可以测哪些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活动后汇报后测量结果。

指出:“身体尺量”出的只是的长度,而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要用尺量。

 

设计意图:学习离不开实践,先通过练习中别人测量的数据,指导学生学会计算;再引导学生大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去实践测量并计算出结果,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方法的选择,估算的应用,还有正确的计算,因此实践是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必要途径。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与交流中才能让学生恰当运用的估测策略,获得更多的估测经验,逐渐形成一定的估测能力。

 

四、总结全课   强化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或者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其实,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4把身体尺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还有其他的身体尺,如:(电脑出示)我的食指宽1厘米,这就是11厘米身体尺;我的手掌宽是6厘米,用我的手掌去量是一把6厘米的身体尺;我的身高是130厘米,用我的身高去量就相当于是一把130厘米长的尺子。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这一课的内容和收获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展示更多的“身体尺”,为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五、课外实践,延伸拓展

1、回家用你的“身体尺”量一量你家的地砖或书桌的长大约是多少;

2、数一数学校的篮球场你走一圈走了多少步,一周的长大约有多少米。

作业五:课外探索

我选择的物体

 

 

 

我测量所得到的结果

 

 

 

计算长度

 

 

 

 

设计意图:估测的能力并不是靠教师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学生不断去实践。尤其是这样的实践活动课,更有必要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延伸到课外,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去实践,去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运用。

 

【板书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拃、          脚长    

我们的“身体尺”有多长                                1大约有?? ? ?

一拃

一脚

一步

一庹

( )厘米

 

厘米

 (  )厘米

1米()厘米

1

大约有(  )拃

大约有(  )脚长

大约有(  )步

大约有(  )庹

 

 

 

 

我们的“身体尺”有多长                            1大约有? ? ? ?

一拃

一脚

一步

一庹

( )厘米

 

厘米

   )厘米

1米()厘米

1

大约有(  )拃

大约有(  )脚长

大约有(  )步

大约有(  )庹

 

 

  

    教学思想

 俗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年龄小,实践经验非常欠缺,尤其是估测方面的经验。为了丰富学生的真实感受,也为了后续进一步学习目测和步测(六年级下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把握“数学好玩,玩好数学”的教学思想来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

 1、数学好玩

 在教学伊始,我首先让学生感受“身体尺”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想去探究;

 其次让学生在亲自去比一比,量一量,测一测,再议一议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不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数学很有意思,数学好玩。

 2、玩好数学

 “玩好数学”是我本课努力的教学目标。

 在本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主要是要对这些“身体尺”进行系统认识,教会学生会“玩”,学会使用合适的“身体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让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学生充分实践的过程中,教给他们估测方法,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http://s8/mw690/002miiE3ty6EE9tU3wHe7&690


http://s16/mw690/002miiE3ty6EE9D4Z2faf&690

http://s2/mw690/002miiE3ty6EE9FqbDz61&690

http://s14/mw690/002miiE3ty6EE9Jc7Wl8d&690

http://s11/mw690/002miiE3ty6EE9Nu3uq6a&690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