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寺”的往事!
易和尚传奇
【第二集】
前
言
我历来非常自豪,感到自我的活力与闯劲,从所写的文集中,正是这种活力与闯劲,必将使得有更大的收获,让读者看到更多的成果。作为世上的过客,我们却无比幸运,见证了太多瞬间,他们悲恸,他们潸然、他们平凡,却有着改变生命的力量,让你泪奔着注视,然后肃然起敬。
时代的脉动,触及人们的心,融入传承的血脉。心灵空间,可谓是声情并茂,波澜曲折,摇曳多姿。把瑞昌数百年来,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叙述得有条不紊。写出具有浓厚的瑞昌地方特色,是瑞昌发展的缩影,构成瑞昌上空的美丽画面。
余年有幸,煮酒邀往昔。孜孜不倦地创作,来自心头的信念之光,仿佛许多瑞昌名人和我在一起走动,都在我眼前忽隐忽现。而我的思绪也随之不断延伸,不知哪里是终结。雨中的人影飘动和迷蒙,滴滴雨声,似在叙说人生的沧桑。瑞昌无处不散发着古老的气息,文化的芳香。
易传叙自幼剃发,在本瑞邑范镇良田寺出家,得到老和尚的宠爱,教悉文化,传授武术,转眼间已过六个春秋正一十二岁。一天他从外面活蹦活跳回来,见老和尚像往常一样,待俺好吃好喝。
但总是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每每问及为何不乐意时,从未作答。今日又是一桌好菜,等他回来吃时,泪流满面。不知何故?便一再追问,老和尚才说出,隐藏在心中的秘密。
老和尚道:“徒儿有所不知,原来,良田寺从唐时建寺至今,已置良田二十余亩,都处在上游,遇到天旱,只要拦河作堰,旱涝保收。可到我手懦弱,先辈之业绩行将泯灭。近十几年来,下游人蛮,不让我作堰灌溉,只许干种。自古道:三干抵不上一湿(三亩地抵不上一亩田的收成)。
我寺众僧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堰桩、緾堰槎、筑土造就。被下游人众,赶来一阵锄头扒去,都将深恨付东流”。老纳被逼无奈,想出一条妙计,花银钱,买下你这一孤儿,待养你五六年后,晚上去拦河修堰时,将你打死,尸体放在堰口边,再去瑞昌官府,击鼓鸣冤,状告下游人,放水行凶,活活打死我徒儿。
既解决水源纠纷,又泄我一肚子的怨气。但见徒儿乖巧,几年相处情深,又不忍心下手,故有往日忧愁,今天的痛苦......”。易和尚恍然大悟,幼小心灵所感受到的没有甜蜜,几乎都是辛酸,泪眼相对。沉默一会便道:“师父呀!我有一计,包赢不输。
您不忍心打死我,何不为我寻一个武功比你更高之人,拜师习武,待我武功完滿,看下游人那个敢欺?若再为修堰打斗?我被下游人多打死了,只怪我练武不精。你扳官下场,搂着死人头定赢,这叫两头堵,永保年年稻花飘香。”辞简理明,丰富的情感,在其敏感的心灵中,还有一个年轻人不会有,甚至不该有的深沉。
希望总在绝望中萌发!老和尚被徒儿一番话,茅塞顿开,拍手称妙!旋即叫拿酒来,师徒边饮边议,老和尚曰:近几年从湖北来了一个铜匠,武功十分了不起,在我之上乘,若他肯教?定能翘楚。易和尚曰:“事不宜迟,我去请铜匠来寺中商议”。放弃一桌美食,忍住馋嘴,下山寻铜匠去了。
一眨眼,就在叶家铺祠堂看到了铜匠。铜匠忙完活,收拾炉担,准备去大屋丁家觅活。易和尚忙上前躬身一揖,口诵“阿弥陀佛”吾师想请铜匠大师,去良田寺一叙,不知意下如何?铜匠正要纳炉担觅活计,见庙里和尚有请,便估计庙里要打铜置器。便连连说“好的!好的!”忙低头挑起铜匠的担子。
易和尚抓住扁担头曰:“我来挑”。铜匠曰:“那怎行”。易和尚答:“有什么不行的?你锤铜打银也累,我正年少扛得起”。易和尚挑起担子朝前带路,铜匠在后行。看着易和尚的背影,虎头虎脑,见人一口笑,嘴又甜,懂礼貌真是令人可爱。
不一会儿,就到良田寺,就见老和尚,老远恭候,笑脸相迎,彼此寒喧,客套一番。恭谦礼让进门,这番亲热劲,让生人一见,还以为是故友相聚。易和尚把铜匠担放置偏殿,找毛巾揩去滿头汗水,就去打扫僧房,备铜匠住宿。再往客厅侍候师父。
铜匠先问:“请问老方丈请我来打什么铜器?”老和尚见铜匠是个正直之人,早有耳闻,开门见山道:“我寺内要打的物件多呢,先打些零星用器,再用铜钱串成一件铠甲与头盔。但主要想您收他为徒(用手指易和尚)打成大器,望您传教武术如何?学武是为了......老纳因此,数年来日夜嗟叹,忧思难寐。”就将前因后果和盘托出。
铜匠也认为“以前是田,有例不可灭”地方人蛮可恨。再看易和尚,满脸堆笑,早就有好感,爽快地答应了。
为报答老和尚养育之恩情,祈愿被物化在这个厚重古朴的寺院中。人只活一次,拼全力,撑过去,终将成为更好的自己。在现实的激励下,人人都有爆发力。易和尚非常刻苦练功,闻鸡起舞,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在某天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铜匠师傅日里打铜,夜晚教和尚练武,寒来暑往三载已过,铜匠辞别回家去了。
翌年,春暖花开,易和尚跟老和尚说:“今年要种秧插田,去筑堰放水”。深以为忧的老和尚疑问“你武功行吗?”易和尚说:“行,若与他人动武被打死?我作鬼都不会怨您。但人命关天,王法条条,您去瑞昌县衙状告挖堰人。这叫水不激,魚不跳,县令定会秉公办案,惩恶除凶,若县官不公?吾至阴司执卷讼之”。
于是老和尚带领十几人,用三天时间把堰修成,一沟活水灌田来,牛铃摇春光。下游人听说和尚拦河俢堰,就拢几十个壮汉,肩扛锄头来挖堰坝。易和尚从寺门似飞地到堰边曰:“各位兄弟们请听,我寺从唐朝至今,种此田,筑此堰,相沿成俗。自古道,无例不可兴,有例不可灭,你们不得以人多,仗势欺人”。
只见一个牛高马大之人曰:“谁听你讲道理,这年头打赢为上,大吼一声”让你光头小和尚吃我一锄”。只见易和尚一转身,到壮汉身后,借其力照背一掌,蹿倒在地。其余人举起锄来,被他一 一地把锄头接下,抛入堰宕中,众人互视无奈。易和尚厉声曰:“你们今天去水宕,捡起锄头回家,日后再来挖堰,就别想活着回去。”
转过面朝倒在地上的头人道:“你最近不要出远门,你穴道被我点了,一月需要吃我一剂药,否则定死无疑。药不收你的银钱,但有个前题,你要保护我堰坝无损,若有人深夜来破坏,唯你是问,还不快点带人离开这里?”只见挖堰地人一个个灰溜溜地走了。
易和尚待挖堰的人远去,就对老和尚曰:“都回去忙吧,此堰不须守护了,对付这帮人,我游刃有余。”良田寺僧众,欣喜非常,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快乐之感,十多年的纠结,就这样拨云见日,尘埃落地,由胜利步入辉煌。
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有一腔博大的胸襟。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选定的目标。易和尚还非常刻苦读书,效法圣贤,从史书中获得有益的养分。他很早就明白,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再往武宁县高等学府,深造三载,已是文武双全。都反映出易和尚追求的愿望强烈而奔放。
有一天,从武宁学府毕业,回到良田寺。满寺院僧众及香客们,欢呼雀跃、喜迎小和尚归来。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索、钻研长达十多年,终成硕果。
易和尚跨进佛堂,忙双膝跪地,参拜老和尚。只见老和尚正襟危坐,双掌合十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并随曰“徒儿,你已入佛门,本是出家不认家之人。昨日你村中来人,说你村已建祖厅,叫你回去写对联,我已替你应允。你带上三两纹银,去交上人丁银,快回家去吧。”
求学路扩展得越远,家园的牵念和乡情的眷恋就越深。易和尚下午,手提香篮美食,先去祖坟山供父母,殷勤祭拜。再转面向前,回避打坐,意为,待父母飨用供果。追忆父母音容笑貌,思念是一首诗,让你在普通的日子里,读出韵律来;思念是一阵雨,让你在枯燥的日子里,湿润起来;思念是一片阳光,让你在郁闷的日子里,明朗起来。
因时感怀,坐在山坡上看,此处也是观山水田园佳景的好去处,让人产生大舒一口气的感觉。墓葬两侧青山相拥,显得非常有气势。外有公侯拜舞之山,永来朝贡。四维趋伏、八极森罗,青龙白虎奇特,至关重要。背山面水,聚气藏风,确是一块理想的茔地吉壤。
(第二集上)
文章长了发不出,故做两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