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敦煌鸣沙山“沙岭晴鸣”

标签:
旅游黄智华图片佛学 |
分类: 黄智华著作介绍 |
位于敦煌市南五公里处的鸣沙山,全山由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山峰陡峭,山脊如刃。
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而天晴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此即“沙岭晴鸣”之景。
我随着人群骑上了沙漠之舟骆驼,展开了鸣沙山沙漠之旅,浩浩翰翰,苍苍茫茫,沙漠是生命的边缘,在沙漠里行走,就像穿越生死之门。
骑着骆驼攀登高峰途中,忽然一阵大风刮来,扬起的沙尘扑面而来,幸好我戴上了面罩,但身体还是被风吹得摇摇摆摆。
我赶紧闭上眼,双手抓住缰绳,总算是坐稳了,任由骆驼带着我行走。经历了沙尘暴的洗礼,行走在漫漫的沙漠之路,更令人感觉到生命的可贵。
走过了几座山峰,下山途中隐约听见哗啦的流水声和看见一弯清泉,此时酷热干渴,难道是海市蜃楼?
走近了,原来是到了月牙泉。
鸣沙山内的月牙泉,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故得名。月牙泉水质甘冽,澄清如镜,绵历古今,沙不进泉,水不浊不涸,故称“月泉晓澈”,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在风沙漫天的鸣沙山中得以存在,据说是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
胡杨树在鸣沙山内巍然挺立,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它被誉为“沙漠守护神”。
月牙泉和胡杨树守望着风沙,守护在茫茫大漠,是大漠的生命女神,是大漠不死的象征。
它们是大漠的灵魂,是荒漠变桑田的希望。
(本文选自黄智华所著《青藏天道行》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