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讲稿节选:射线照相对比度ΔD
(2014-11-30 16:41:02)1 术语释义和研讨目的
1.1
射线照相底片上相邻两个区域的黑度差,称为射线照相对比度。缺陷影像和相邻背景之间的黑度差,常称为反差,记作“ΔD”。
1.2 研讨目的
目前较为公认的理论是,如果底片上的缺陷可识别,在缺陷宽度(垂直于射线方向上的尺寸)W不小于总不清晰度Ut的前提下(即W≥Ut),应当具备下的条件:
ΔD≥ΔDmin
式中:
ΔDmin一-(人眼)可见最小对比度。
当W<Ut时,ΔD会被折减;但ΔD的存在仍是前提。由此可见,讨论提高ΔD的方法(途径),对胶片法射线探伤是至关重要的。
2 影响因素
在第一章我们曾提及:射线照相对比度ΔD,是辐射图像对比度Δlg(Ipˊ/Ip)被胶片梯度(胶片对比度)G的放大,或者说是二者的乘积,并给出了公式(1一50):
ΔD=0.434.G.μ.ΔT/(1+n)
为了讨论方便起见,我们将公式(1一50)改写为:
ΔD=〔0.434.ΔT.μ/(1+n)〕.G
我们按公式(3一2)等式右边诸大因素顺序,讨论影响大因素的小因素。
2.1 缺陷沿射线方向上的尺寸ΔT
在第一章我们称它为“厚度差”,现在我们称它为“缺陷沿射线方向上的尺寸”。
1)体积状缺陷,沿焊缝长度走向的条孔、条渣,以及近似长方体状的未焊透,可以认为:它们的自身高度h≈ΔT。
2)对于裂纹、未熔合等面状缺陷,ΔT决定于缺陷在焊缝截面上的尺寸h、宽度(开裂面间距)w,以及缺陷平面与射线方向的夹角。这个夹角,称为检验角(又称照射角),以θ表示。裂纹类缺陷所以被称为面状缺陷,是因为W<<h。
研究成果表明:除熔合线裂纹外,绝大多数裂纹平面和焊件表面是垂直的。可以这样认为:对纵向(非熔合线)裂纹,检验角θ≈00,ΔT≈h;对熔合线裂纹(包括未熔合)或透照区域端部的横向裂纹,因为θ≠00,所以ΔT≠h,纯理论的表达公式如下:
ΔT≈W/sinθ<h
熔合线裂纹的检验角的改变,引起ΔT的改变,见图3一2。一次透照长度端部横向裂纹检验角和ΔT,见图3一3。
图3一3 一次透照长度端部横向裂纹的检验角和ΔT
公式(3一3)和图3一3表示的理想状态,实际上既使大体上与工件表面垂直的裂纹,沿壁厚方向走向也有锯齿形的曲折,所以ΔT不但决定于裂纹宽度W和照射角(检验角)θ,还决定于深度h。大约在θ≤150的范围内,h越大,ΔT越大,裂纹越容易被检出。
使用周向锥靶X射线机对环焊缝进行中心内照时,焊接接头中大部分裂纹(除熔合线裂纹外)的检验角都近似为零,ΔT≈h。
2.2 线衰减系数μ
1)影响μ的第一个因素是射线能量。由表1一3可知,射线能量ε降低,线衰减系数μ增大,特别是在普通X射线能量范围内,这种变化则更为显著。图3一4是根据表1一3绘制的、钢的普通能量范围内μ一ε曲线。
在第一章我们讨论过:管电压U和均匀化后的有效能量εim,有如下的关系,给出了公式(1一30):
式中:εim单位为KeV,U的单位为KV。
按公式(1一30)计算出常见管电压下的εim,然后用插入法从图3一4上求出相应的μim,列入表3一1。
表3一1 不同管电压下钢的有效衰减系数μim(粗略近似值)
管电压U(kV) |
均匀化后的有效能量εim(KeV) |
μim(cm-1) |
100 |
54 |
14.5 |
150 |
81 |
4.7 |
200 |
108 |
2.9 |
250 |
135 |
1.6 |
300 |
162 |
1.5 |
列出本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计算使用,只想说明:普通X射线能量变化引起的线衰减系数的变化是很明显的:管电压从300KV降到100KV,μ值增大到将近10倍;而高能射线从2MeV降到1MeV,μ才从.0.334cm-1升至0.471cm-1,增大到1.4倍。对普通X射线而言,降低管电压可以显著提高对比度ΔD。
2)影响μ的第二个因素是源的种类,在标准允许的同样照透厚度上,使用X射线总比使用γ射线获得的μ值大、对比度ΔD高。这是因为连续x射线含有容易被工件吸收的软射线,要比γ源的线状谱多得多,Se75、Ir192虽是多条线状谱,但其平均能量依然很高。Se75的平均能为206KeV,Ir192平均能为355KeV。
选用较低射线能量有利于μ的提高;然而射线能量的降低,又涉及射线穿透能力的降低,随着工件厚度T(或透照厚度W)的增大,射线能量必须增高。这又是标准做出规定的问题了。射探工作者应该掌握的一条原则是:在保证射线穿透的前提下,尽量使用较低的射线能量,尤其是对普通X射线。当然,对于大厚度工件,必须使用高能射线,由此造成的μ值低,只能靠选用梯度G大的胶片来弥补。
2.3 散射比n
1)n和射线能量、钢件厚度的关系,见图3一5。
图3一5 散射比(n)与射线能量、钢件厚度的关系
由该图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大的能量范围看,射线能量升高,散射比n减少。原因是射线能量升高,μ减小,散射线由被衰减掉的一部分一次射线产生。第二,射线能量一定时,n大约和板厚T成正比。对U≤300KV的X射线而言,我们曾给出公式(1一34):
n≈0.1T
式中T以mm计。
2)焦距变化对n几乎无影响,见图3一6。
3)辐射场大小对散射比的影响,见图3一7。日本《射线探伤B》认为:当辐射场大于Φ 50mm后,n是个稳定值。笔者认为:一般承压设备焊接接头辐射场宽度均应大于50mm,因为除包括焊缝宽度外,还要包括距焊缝边缘5mm的各种标志。因此当工件大于暗合时,再要求限制辐射场(指Φ已经大于50mm的情况),似无什么意义。
4)焊缝余高、有效能量对n的影响,见图3一8。图中余高为2和4的两条曲线,可视为单面焊和双面焊情况。图中实线下方的虚线表示穿透厚度与焊缝厚度相同的平板
5)拉大胶片(暗合)和工件间距,可以减少散射比,日本《射线探伤B》甚至认为:胶片和工件距离1m时,胶片几乎接受不到散射线了;但此法不适用于一般照相法,因为这会增大几何不清晰度。
6)当工件可以遮蔽胶片(暗合)时,最可靠方便减少散射比的方法,就是使用前后铅屏滤波,暗合背面放铅衬板,屏蔽(吸收)背散射。当工件等于或小于暗合,要在工件四周用铅板防护(也可开铅窗),或限制照射场范围。
2.4 胶片梯度G
由表2一7可见,G的影响因素有两个:第一胶片类别;第二底片黑度。T2类胶片D=4时,G=6.8;而T3类胶片D=2时,G=3.8。选择T2或T1类胶片、要求高黑度,是提高G的途径。然而,优质胶片卤化银颗粒小,再要求高黑度,曝光时间会很长,或要求管电压较高,这里也有二者兼顾、标准规定的问题。
3 对比度计的价值
我们在第二章曾提到特殊用途的一种像质计,叫对比度计,并给出了其结构,如图2一45。透照时,它距焊缝边缘5mm、平行于焊缝放置,单面焊接头选Ⅰ型,双面焊接头选Ⅱ型。拍照冲洗后,测量与焊缝厚度相近的相邻两台阶影像的黑度差,得出ΔT=1mm时的ΔD,记作ΔDd。它的物理意义是
ΔD/ΔT=ΔDd=〔0.434.μ./(1+n)〕.G
公式(3一4)等式最右边的诸因素是难以确定的、不具体的,而ΔDd却是具体的,是可以针对每次透照测量的。日本富士100号胶片,双面0.03mm铅屏增感,钢件厚度T=18mm,管电压182KV,ΔDd=0.17/mm,它是μ、n、G诸变量的综合结果。如果缺陷面积较大,可出测量其黑度,找出它与背景的黑度差ΔD,则ΔT可求:
ΔT=ΔD/ΔDd
笔者注:1)本文的许多图,未弄过来,很抱歉。2)文中提到的章节表格,读者也看不到,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