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电性
(2013-12-16 15:22:37)0 序言
看了孙忠波先生发表的核磁共振的文章,想写些关于原子电性和磁性的通俗小文。我的这篇小文,先写些非量子化的、笼统的原子的电性,很粗浅,类似强天鹏先生主编《射线检测》物理基础的一节,仅是叙述方式不同而已,不知可读性如何?
1 对外呈电中性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绕核运转核外壳层(轨道)电子构成。粗略而形象的比喻,说它是个小太阳系。
1.1原子核
它位于原子中心,由一个质子,或若干个质子和中子组合而成。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迄今为止,我们已知原子核有两千余种,它们都是由不同个数的质子和中子组合而成的。
中子不带电,是中性粒子。质子带一个单位(电子电荷)的正电荷。因此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就是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子个数,以Z表示。Z也决定了原子核外电子的个数,当然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原子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因此z又被称为原子序数。
1.2核外电子
原子的核外电子,又称壳层电子或轨道电子,它们的个数,与核内质子个数相同,等于原子序数Z。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这样原子核外电子所带总负电荷量,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总正电荷量相等。而且,绕核高速运转的核外电子形成的负电场中心,恰好处于原子核上,因此原子对外呈电中性。
2原子的能级
2.1定义
相对原子核而言,原子核外的广大空间,实际是电子经常(定态)活动范围。所谓原子半径,实际是指原子最外壳层电子非激发态时的轨道半径。原子能级实际是指原子核外壳层电子的电势能级(可以用电子与核结合能的负值表示)。由于各原子核外壳层电子能级有特殊性,所以它成了识别原子的特殊标志,被称为原子的能级。
2.2原子电场和电势能:
原子电场是很杂的,它不但有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引力场,还有电子间的斥力场。根据物理学“有心力场近似”的原则,可以认为原子电场中每个核外电子只受核电荷引力。这个引力的方向指向核心,大小与核电荷成正比,与该电子与核的距离(轨道半径)r的平方成反比。这个引力是电子绕核作园周运动的向心力,也正是这个引力产生了该电子与核的结合能,使电子被束缚在原子之内。和地球引力场一样,电引力场也有势能。壳层电子的轨道半径越小,引力越大,结合能越大,但电势能越小。物理学已经推证,可以用电子与核结合能的负值表示核外电子势能。自由电子势能最高,数值为零。
3 原子的光谱性(标识电磁波谱线)
3.1能级跃迁-----产生原子的光谱性
不受干扰,壳层电子在定态(量子化的)轨道上运行,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射能量。此处说的:“电子不吸收和不放射的能量”的状态,是指电子不吸收和不放射电磁波,或者说是电子不吸收和不放射光子的情况。如果有外来干扰,比如有光或射线的照射,在定态轨道上运行的电子吸收了一个光子的能量,跃迁到较高的能级,而电子跃迁的这两个能级之差,应恰好等于所吸收的光子能量。假如某壳层电子吸收的能量大于该电子与核的结合能,则该电子则会被电离,脱离原子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光电子)。如同水会自发的向低处流一样,当低能级壳层有电子空位时,高能级电子会自发跃迁来补充空位,同时放出光子,光子能量等于电子跃迁的能级差。
3.2内外层能级跃迁产生电磁波谱线不同
根据下列公式(1),我们会知道:光子的能量和波长成反比,能量大的光子波长短。一般内层轨道电子能级差大,为几KeV至几十KeV,能级跃迁时,会辐射荧光(标识)X射线,较外层轨道电子能级差小,当能级差在1.6-3.3eV时,会辐射可见光谱线。
:E=12400eV/λ(Å)
式中:E----光子能量,单位eV;
Λ----波长,单位Å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一个原子有若干特定能级,也就有若干特定的能级差,在壳层电子能级跃迁时,会吸收或放出若干特定波长的光子。由于人们不可能研究单个原子,而是研究原子组成的单质(万亿原子的集合体),这就形成了不同波长的光子流,人们也就取得了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谱线。人们据此做光谱分析,鉴定元素或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