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琐记: 暗室红灯亮度及其安全测试
(2013-12-16 14:20:46)1 暗室内红灯亮度有规定吗?
“在线言欢.常规技术”部分有个帖子问:
请问:在手动洗片时,对暗室内红灯亮度有规定吗?
这是个很简单,但又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常用的JB/T4730.2-2005标准,未涉及这个问题,教材上或国外标准也仅有“安全测试” 简单介绍或要求,还真未发现对暗室内红灯亮度直接做出规定的资料。
资格〔1〕第394页有关叙述,经笔者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1)安全灯光要使用黄色或红色玻璃滤光;
(2)用白色磨砂灯泡,功率7.5-15瓦,距离1.2m;
(3)经常检查滤光玻璃,不能泄漏白光。
2推荐一种暗室红灯的安全测试方法
2.1方法介绍
下面这种方法,是笔者根据资料〔1〕第393页的内容,结合我国情况而编写的。
方法步骤如下:
(1)取80X240胶片,双面0.03mm铅增感,装入暗合,根据经验进行弱曝光(大约冲洗后可以产生0.5左右的黑度)。
(2)固定暗室照明灯,使其距工作台1m。
(3)打开照明灯,从暗合取出胶片,然后沿长度将胶片10等分。自左至右,先用黑纸遮住9等分,使最右边1等分曝光1分钟;然后黑纸遮住8等分,使最右边2等分曝光1分钟;依次类推,等最左1等分曝光1分钟时,最右边的1等分已经曝光10分钟了。
(4)进行正常的显定影处理。
(5)干燥后,用校准的TD210A黑度计,对底片10等分黑度的进行测量,把发现灰雾度开始递增迹象的时间Ta,定为不安全时间。
(6)统计在暗室照明灯下裁片、装片和取片、观片最大可能时间Tm。如果Tm,则证明是安全的。如果Tm>Ta,则证明是不安全的,需要改进。
笔者注:
(1)不知笔者编写的这段文字与资料〔1〕内容相符否?也不知此法的可行性如何?望讨论沟通!
(2)上面的测试,并不是测试胶片灰雾度,只是要找出暗室灯照射,“黑度开始产生明显变化的时间”。
2.2 有关问题解答
(1)为什么要预先进行弱曝光?
铅增感型胶片的特性曲线,在黑度0.5以下,它有迟钝区和曝光不足区。黑度与胶片吸收的光能对应关系不明显,所以要对胶片预先进行弱曝光,以使底片各等分黑度大约在0.5以上,以便产生对暗室照明时间较灵敏效果。
(2)何谓“灰雾度开始递增迹象的时间Ta”?
例如,从左至右8等分黑度的测量值如下表
暗室灯照射时间(分)
黑度Do
由上表可以看出:从暗室灯照射时间第6分钟,灰雾度开始肯递增迹象,“黑度有明显变化”,所以,Ta=6min。
(4)
这种仪器精度高,误差±0.01。
(5)还有几种暗室灯安全测试方法?哪种方法较科学?
a)学无止境先生介绍的方法如下:
用一条裁切下来的边角料的废胶片,放置在红灯下你处理底片的区域,时间为胶片在红灯下最长的时间(比如你一次洗片40张,那拆出来的第一张胶片在红灯下待的时间最长),然后正常显影定影水洗干燥,最后在密度计上测黑度,不超过0.3,那红灯的亮度和位置就算可以用,否则就要降低红灯的亮度或者升高红灯的位置。
b)丁伟臣先生介绍的方法如下:
将一张胶片的一角用黑纸盖住,然后将其放置在正常的操作位置,并经历可能的最长操作时间的曝光后,正常处理该片,如果黑纸覆盖部位与不覆盖部位的黑度没明显变化,认为暗室的红灯照明符合要求。
我以为,以上两种方法,是比较简便易行的方法。但笔者不知它们科学否?似乎有以下问题,值得讨论:a)方法的灰雾度超过0.30,,不一定是暗室灯不安全!因为超过保存期的胶片,灰雾度大于0.3也有可能。b)方法所谓的“黑纸覆盖部位与不覆盖部位的黑度没明显变化”,据丁先生介绍是靠人眼识别的(ΔDmin≈0.06)。那么,人眼可以区分0.74,0.75,0.76的差别么?
资料〔1〕:《美国无损检测手册.射线卷》〔M〕(1992年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