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RT琐记: 暗室红灯亮度及其安全测试

(2013-12-16 14:20:46)

1 暗室内红灯亮度有规定吗?

“在线言欢.常规技术”部分有个帖子问:

请问:在手动洗片时,对暗室内红灯亮度有规定吗?

这是个很简单,但又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常用的JB/T4730.2-2005标准,未涉及这个问题,教材上或国外标准也仅有“安全测试” 简单介绍或要求,还真未发现对暗室内红灯亮度直接做出规定的资料。

资格〔1〕第394页有关叙述,经笔者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1)安全灯光要使用黄色或红色玻璃滤光;

(2)用白色磨砂灯泡,功率7.5-15瓦,距离1.2m;

(3)经常检查滤光玻璃,不能泄漏白光。

2推荐一种暗室红灯的安全测试方法

2.1方法介绍

下面这种方法,是笔者根据资料〔1〕第393页的内容,结合我国情况而编写的。

方法步骤如下:

(1)80X240胶片,双面0.03mm铅增感,装入暗合,根据经验进行弱曝光(大约冲洗后可以产生0.5左右的黑度)

(2)固定暗室照明灯,使其距工作台1m

(3)打开照明灯,从暗合取出胶片,然后沿长度将胶片10等分。自左至右,先用黑纸遮住9等分,使最右边1等分曝光1分钟;然后黑纸遮住8等分,使最右边2等分曝光1分钟;依次类推,等最左1等分曝光1分钟时,最右边的1等分已经曝光10分钟了。

(4)进行正常的显定影处理。

(5)干燥后,用校准的TD210A黑度计,对底片10等分黑度的进行测量,把发现灰雾度开始递增迹象的时间Ta,定为不安全时间。

(6)统计在暗室照明灯下裁片、装片和取片、观片最大可能时间Tm。如果Tm,则证明是安全的。如果Tm>Ta,则证明是不安全的,需要改进。

笔者注:

1)不知笔者编写的这段文字与资料〔1〕内容相符否?也不知此法的可行性如何?望讨论沟通!

2)上面的测试,并不是测试胶片灰雾度,只是要找出暗室灯照射,“黑度开始产生明显变化的时间”。

2.2 有关问题解答

(1)为什么要预先进行弱曝光?

铅增感型胶片的特性曲线,在黑度0.5以下,它有迟钝区和曝光不足区。黑度与胶片吸收的光能对应关系不明显,所以要对胶片预先进行弱曝光,以使底片各等分黑度大约在0.5以上,以便产生对暗室照明时间较灵敏效果。

(2)何谓“灰雾度开始递增迹象的时间Ta”?

例如,从左至右8等分黑度的测量值如下表

暗室灯照射时间()   1    2     3      4    5     6*    7    8

黑度Do           0.74  0.73  0.74  0.74  0.74  0.75 0.76  0.77

由上表可以看出:暗室灯照射时间第6分钟,灰雾度开始肯递增迹象,“黑度有明显变化”,所以,Ta=6min

(4)   为何使用校准的TD210A黑度计?

这种仪器精度高,误差±0.01

(5)还有几种暗室灯安全测试方法?哪种方法较科学?

a)学无止境先生介绍的方法如下:

用一条裁切下来的边角料的废胶片,放置在红灯下你处理底片的区域,时间为胶片在红灯下最长的时间(比如你一次洗片40张,那拆出来的第一张胶片在红灯下待的时间最长),然后正常显影定影水洗干燥,最后在密度计上测黑度,不超过0.3,那红灯的亮度和位置就算可以用,否则就要降低红灯的亮度或者升高红灯的位置。

b)丁伟臣先生介绍的方法如下:

将一张胶片的一角用黑纸盖住,然后将其放置在正常的操作位置,并经历可能的最长操作时间的曝光后,正常处理该片,如果黑纸覆盖部位与不覆盖部位的黑度没明显变化,认为暗室的红灯照明符合要求。

我以为,以上两种方法,是比较简便易行的方法。但笔者不知它们科学否?似乎有以下问题,值得讨论:a)方法的灰雾度超过0.30,,不一定是暗室灯不安全!因为超过保存期的胶片,灰雾度大于0.3也有可能。b)方法所谓的“黑纸覆盖部位与不覆盖部位的黑度没明显变化”,据丁先生介绍是靠人眼识别的(ΔDmin0.06)。那么,人眼可以区分0.740.750.76的差别么?

资料〔1:《美国无损检测手册.射线卷》〔M(1992年中译本)

 

    “弱曝光”这一术语,来自本文引用资料〔1〕。我体会:它的含义是,曝光后,底片黑度较正常情况小,例如,本试验要求黑度在0.5左右(0.5+0.1)。至于怎么弱曝光?那要根据经验,比如,使用XXQ1505机,焦距F=700mm,管电压110KV,双面0.02mm铅箔增感,天津Ⅲ型胶片,无工件透照,曝光时间30秒钟。不一定很准,但可以试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