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的彩色馓子

标签:
馓子 |
分类: 美食杂谈 |
馓子,中华民族的一道节日食品,两汉时期称“寒具”, 历代又有粔籹、细环饼、捻头等名称,原本是寒食节时享用的食品。苏东坡在他的《寒具诗》中写到,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玉黄深,夜来春睡雾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炸馓子: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索索扭捻成钏之形,油煎食之。
《辞源》、《辞海》对“寒食节”释义,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而设立,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想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颗大树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人们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百姓也称之禁火节,日期在冬至105天后,清明节前一两日。
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寒食节又因与清明节挨得太近,人们多“两节合一”,致使寒食节在当代逐渐失传。
馓子,油炸面点,作为寒食节食品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多民族中生根开花,成为不同民族自己的节日食品,尤其在西北一些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中广泛存在。现在,随着各民族饮食上交往的日渐加深,馓子已经摆上了新疆许多民族的餐桌,只是配料各有不同。
馓子色泽黄亮,香脆味甘,股细条匀,外形上类似油炸面条,但它与当今时下流行的方便面大有不同,形状大、酥脆,不易携带,所以无法成为方便食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馓子从节日食品在近30年来早已过渡到日常食品,市场上随时可以买到,乌鲁木齐有很多炸馓子的专卖店,一些大老爷们照样一显身手。
馓子,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民族中,除了我们大量见到的盘馓外,东乡族和部分回民中还有奇特的酥馓,貌似大油条。今年的古尔邦节前期,一位独山子工作的维吾尔朋友给我发来一张彩色盘馓的图片,令人赏心悦目。
在新疆的市场上,有彩色面条、彩色包子、彩色饺子、彩色饼干和彩色馕饼等等,它是用不用颜色的蔬菜汁与面和在了一起,改变了面粉原有颜色,待加工成不同的成品食物后,使常见的食品变得绚丽多姿,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让面食颜色多样化,这已是国内外的潮流。
当各种颜色的盘馓一层层垒起来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新疆各民族正享受着幸福灿烂的美好生活!(文图/雷将)
2016年9月6日初稿
新疆再过几天就是古尔邦节和中秋节了,提前祝愿新疆各族百姓佳节快乐!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