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马拉松——《赢未来》对话跑马者(二)

标签:
传播正能量超越运动自知马拉松经济参照物 |
分类: 专题 |
苏晨:人生为什么不是一场羽毛球赛?
文/FineFan
南方某能源国企的干部,也是广州跑族俱乐部的负责人之一。理工专业出身的他,爱写骈体文、诗歌。对于马拉松,他的感悟远超出了这项运动本身。4月15日,在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招新动员活动过程中,苏晨策划了一场宣讲马拉松的活动。
PB:346。
赢未来:你为什么要自费做这场宣讲活动?
苏晨:用责任这个词有些沉重,义务更谈不上,我没有这方面的义务,用情结可能更合适。我个人觉得,当今中国很多传统而美好的东西在不断丢失,比如,忠义、诚信。我们每个人,无论年龄长幼还是位置高低,内心深处其实都有精神上的需求,也有传播正能量的愿望或冲动。我个人出钱出力做这件事,屁颠屁颠的,动机很简单,我想通过纯公益性的活动与大学生分享马拉松精神,让他们能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及人生中的一些困难。
赢未来:这不是辅导员的业务范围吗?
苏晨:辅导员的话大学生能听进去多少?
赢未来:这个想法是你跑马后才形成的吗?
苏晨:对。刚开始跑步时,更注意跑步本身,如何跑得更快、成绩更好。但跑着跑着,我对跑步的认知就发生了变化。后来,整个人生观都跟以前不一样了。当我近期决心去做这件事时,却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原本以为做公益很容易,就像导游那样,小旗子举过头顶轻轻摇几下,后面的游客就跟上来了。我找过学生会、教育处、就业办,但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拒绝了我,他们问我动机,我说真没什么动机,就是想跟大学生交流马拉松。他们就是不相信,反复问我究竟是推销什么的。有时,我还没说几句,他们就极不耐烦地挂断了电话。我那时挺伤感的,这些人怎么了,高校的大门不是应该敞开的吗?他们怎么可以如此封闭?你敲门时,他们小心翼翼地躲在门后面,将门打开了一道缝,随即又准备关上。
赢未来:这个活动你会持续下去吗?
苏晨:会持续下去,这是我的个人行为,也不存在资金方面的压力。华师是第一场,在上半年还会有两到三场。当然,如果将来要做得更大、走出广州,那就需要动员更多资源,我一个人的力量比较有限。
赢未来:正因为有这些小挫折、小感触,所以你更要做好?
苏晨:我想做这件事就一定要把它做成,不可能因为一点点挫折就不做了。其实做什么事都会遇到挫折。
赢未来:跑马拉松重塑了你的人生观。打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同样是运动,也会有类似的效果吗?
苏晨:不同。我也打羽毛球、乒乓球,踢足球。这些当然也是运动,但马拉松有太多超越运动本身的东西了,说它是伟大的生命实践并不过分。
赢未来:这是你的私人感悟,还是马拉松本身就有这样的高度?
苏晨: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马拉松就正式作为体育项目出现。一百多年过去了,它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美国一年有300多个马拉松赛事。中国近几年城市马拉松才发展起来,每年有几十个。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没有专业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同场竞技的情况。城市马拉松却打破了这个区隔,只要你有兴趣,即便四肢不那么健全,也完全可以和世界冠军一起跑。这是不是对平等的最好阐释?绝大多数体育项目强调竞技或对抗,输赢泾渭分明,打一场羽毛球,哪怕一球之差也是输,比分没意义。虽然马拉松竞赛也重视成绩,但绝大多数参与者的动机是自我突破,就是自己与自己比,关注点不在别人身上。这几年,中国城市马拉松赛男子组前三名几乎被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选手包揽了,但绝大多数参赛者还是喜滋滋的。因为注意力在自己身上,跟那些黑人有什么可比的?我跑第一次马拉松时,6公里就跑不动了。于是我将目标设定为10公里。突破10公里后,我又将目标调整为半程。半程拿下来后,我就跑全程。直到后来全程跑进四个小时内。在这个不断根据自身状况调整目标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人生不正是如此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自己就是自己的最佳参照物,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进步了,明天的我又比今天的我更好,那人生不就顺溜了吗?有一句古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实在跑马过程中,人的自知自省意识会得到激发,只有了解并尊重自己的机体节律,才会减少受伤。跑出好成绩,更是超越自我,而不是比别人跑得快。
赢未来:除了能加强自我认知,马拉松对跑者的意义还有哪些?
苏晨:Know
yourself,自知,这是东西方的先贤们都强调过的重要人生命题。其实,除了自知,还有重要一点就是“控制”。过往我们太压抑了,个性得不到舒展;现在很多人却又膨胀得厉害,膨胀的不只是体态,还有欲望和行为,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一切,可以像螃蟹那样横行,无视他人和秩序。跑马拉松非常强调自我控制,也就是控速。控速在理论上就是每公里的用时几乎一致,别人跑慢了或快了都与你无关。而在现实生活中,控制或许意味着,哪怕别人都去割肾买iPhone,你也不为所动,依然用小米;即便同僚们都贪腐了,你还保持清廉,哪怕再不合时宜。
赢未来:这是你个人对马拉松的理解,还是跑圈里的共识?
苏晨:一万个跑友中能有一百个人有这样的认知就不错了。很多跑友的注意点其实还是成绩本身。今天你跑三小时五十分,我就要跑三小时四十五分;你上了新装备,我要上更好的……追求成绩的是一帮人,寻求其他的是另一帮人。跑友圈中也是什么人都有,相同的路径,不一样的追求。很多跑友通过跑步来刷存在感,让更多人认同他——哇,你跑得好快啊,你的造型实在太酷了……在跑道外,他很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赢未来:这些人多吗?
苏晨:我认为是大部分。
赢未来:你觉得这些人的愿望可以实现吗?
苏晨:在跑马的过程中,人内在的东西更容易被激发出来,但也要有可以被激发的,如果没有,就算跑得再虔诚也没有用。王石登山登出那么多感悟,还写了几本鸡汤味很浓的书,那是因为他是王石。换成山区农民,一辈子翻山越岭恐怕都征服不了田朴珺的芳心。
赢未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跑步的?
苏晨:高中,那时高考压力实在太大了,我就通过跑步来宣泄紧张和压抑情绪。正式跑马开始于2012年的广马。这个赛事重新燃烧了我对跑步的激情。
赢未来:为什么越来越多城市争相举办马拉松?
苏晨:国际田联的一位名叫琼斯的理事,在2012年兰马期间说过一段话,即马拉松对推动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很有意义。我大概记得,厦马在10年内给厦门经济带来的利益都是亿级的。所以,城市马拉松很火的背后必然是政治或经济盘算。此外就是城市名片效应。要不是因为马拉松,有多少人没事会去儋州或漯河?
赢未来:不过有人也提出不同声音,不管城市大小,一律是国际马拉松,一定要邀请几个黑人过来领跑。你觉得马拉松在中国会不会越跑越走调?
苏晨:城市嘛,不管大小都追求国际化,这是国情,不好评价,再说评价也没用。非洲兄弟过来拿奖金也很正常,就人家那水准,肯定不是来和你竞技的。商业化没什么不好,至少主办城市会在赛道及组织安排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