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马拉松——《赢未来》对话跑马者(一)

标签:
目标100场最美速度马拉松静心法钻海底隧道身体消融了 |
分类: 专题 |
麦子:马拉松朝圣者的100场
文 / FineFan 图 /
麦子
从2010年年底参加第八届厦马开始,不到四年,麦子已经参加了在世界多地举行的63场马拉松。2014年3月底至4月初,他去韩国跑了三场,分别在济州岛、庆州和大邱。麦子的目标是跑100场。PB:340。
赢未来:近期参加哪些赛事了?
麦子:近期两个周末跑了三场,比较疯狂。第一个周末跑济州岛马拉松,紧接着跑庆州樱花马拉松。那里很漂亮,整条赛道开满了樱花。随后去附近的大邱参赛。由于跑得太密了,所以只能放慢速度。我的最好成绩是3小时40分,这三个几乎背靠背的马拉松都是在四个半小时到五个小时之间完成的。这种速度其实比较适合旅行跑,该拍的拍了,该玩的也玩了。
赢未来:你在跑友圈中处于什么位置?
麦子:其实我在这个圈子里不算快,比我快的很多。业余选手中,三个半小时左右跑完全程的,大概有20%到25%的比例。职业选手中,肯尼亚人、埃塞俄比亚人,两小时零几分就跑完了,跟他们没法比。
赢未来:听说你的目标是100场,现在已经跑多少了?
麦子:63场。我喜欢去不同的地方跑,所以这63场分布在21个国家的48条不同城市赛道上。重复跑的也有不少,厦门跑了五次,广州两次,北京三次,兰州两次,香港四次,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两次。
赢未来:你从哪一年开始跑的?
麦子:我的跑龄不长,2010年开始跑,厦马是初体验。
赢未来:当时为什么参加厦马?
麦子:这比较偶然。2009年下半年,电视上说香港马拉松开始报名了。其实香港的几个电视台每年都会报道马拉松,但不知为什么,此前都没怎么留意过,那回我却被新闻吸引住了。因为赛道要经过连接旺角和中环的海底隧道,还有横跨青衣与马湾的青马大桥。以前坐车去机场经过海底隧道很多次,比较熟悉那个地方。我突然觉得,香港可以把这么重要的交通干道封闭起来让大家去跑步,这很有诚意啊。我比较贪玩,哪怕我跑不快,哪怕只是在青马大桥上走一回,应该也是蛮过瘾的。于是我就仔细研究那个赛道,大概从出发点开始第三十公里左右就上青马大桥、钻海底隧道,跑跑走走,六个小时应该可以。于是就报了名。此后,我就开始训练,包括上网查一些入门资料。其实我的体能基础不算好,那时跑50米都喘气。此前,除了打麻将,我就几乎没什么其他运动了。某种程度上,我算是个严肃认真的人,既然报了名、设定了目标,我就要去完成,不能有困难就算了。然而,真正开始训练时,我发现难度比先前想象的还要大。就在那段时间,我得知在港马之前还有一个厦马,是七小时关门的,如果每小时能跑六公里,就有机会跑下来。所以我就决定拿厦马先练手。当然,第一次还是跑得挺辛苦的,我在设定的五个半小时完成了目标。虽然无比兴奋,但身体酸痛。第二天我从酒店下楼,楼梯都走不了,需要人扶。我太太笑话我,你怎么跑完步变残疾人了?那时我就开始琢磨如何安排作息时间,怎么吃、怎么睡,包括用什么训练方法,才可以让体能储备更好。经过两个月调整准备,我的第一次港马成绩是四小时五十分,达到了之前设定的目标。这两个马拉松跑完后,我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就上来了。我觉得蛮有意思的,你要是说它没有难度,它还是挺难的,甚至会受伤。而我比较珍惜生命,对受伤挺介意的,所以我会想很多自我保护的方法,尽量让自己不受伤。我跑步时,每公里都有记录。过去五年,每次花了几分几秒我都完整记了下来。通过量化的资料,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更多了解。很多人说,跑步就是聆听自己身体声音的过程,但如果只凭感觉,有时候误差会比较大。
赢未来:在跑圈中,有这些意识的人多吗?
麦子:因人而异。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有些人喜欢更强的挑战性,他要不停地突破速度和耐力的极限,每一次比赛都会全力以赴。我很爱惜身体,慢一点就慢一点,速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受伤,而且可以玩得开心。有一些人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当然,人的心态在不同阶段会变化,比如我第二年就特别想跑进四个小时以内,但其实很遗憾,2011年和2012年我都没能实现这个目标。
赢未来:跑到现在你有什么感悟?
麦子:2011年工作压力很大。为了减压,那一年把我过去学到的心理学方法,包括跑步全部都用上了。我自己还设计了一套马拉松静心法。我以前也学过打坐。打坐真的很好,可以帮助人将心静下来。我这人比较浮躁、坐不住,但马拉松静心法对我真有用。在长距离跑的过程中要找一个配速跟你一样的人很难。跑步时,如果两个人一起跑,有人跑平路很猛,但上坡能力比较差,比如我。那一上坡你就把我给甩了。跑马拉松很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找到后就匀速跑,这样最省力,就像以一定的速度匀速开车最省油一样。练习跑马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就是练习配速跑。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身体的律动要去适应你的目标配速,找到配合的节奏,包括呼吸、脚步等等。只要找准那个节奏,你会发现整个人很舒服,甚至自己都会相信I
can run
forever,就是怎么跑都不累。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很容易进入静心状态。我曾经在珠江边跑步时经历过高峰体验,那一刻,头脑中所有的东西顷刻放空了,身心似乎和整个世界融为一体。我甚至觉得那朵浪花在说话,知道它在说什么。远处有个人在遛狗,我知道那只狗在跟我说什么。
赢未来: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麦子:不仅仅是愉悦,感觉整个身体都消融了,那种感觉实在太美妙了。另外有些时候,工作有很多重要问题没解决,你搞了一天都搞不定。跑步时我也不带手机,也不可能上电脑查Email。那就等于人为地把外界的一些干扰隔开了,自己一个人在公园里、在江边绕圈跑。把头脑清空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想,我现在碰到的这个问题有没有第三条出路?有时,所谓的矛盾就是纠结于两个极端。其实应该要找第三条出路才对。我就开始自我暗示,一定会有第三条出路,那就来吧。在跑步过程中,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找到灵感,也不知道究竟从哪儿涌出来的。所以,有时跑完步我都不舍得马上去睡觉,而是搬个小凳子在阳台上坐下来开始写笔记,把我想到的都记下来,洗完澡再整理一下笔记,这样明天开会讨论的思路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赢未来:跑马为什么这两年一下子就火了?
麦子:城市马拉松的带动效应比较明显,因为我在2010年开始跑的时候,在江边很少碰到其他人跑。很远看到一个人在跑步,就兴奋得不得了,会靠近跟他打招呼。现在几乎随时去跑,一路都会遇到很多人。
赢未来:你去过很多城市跑马,感觉有什么不同?
麦子:其实我很喜欢台北马拉松的一句广告语:“跑步是认识台北的最美速度。”我把台北改成一个城市,或者是一个新的陌生城市。跑步是认识一个城市的最美速度。对这句有点拗口、充满文艺范的表达,我感触良多。最近我时间比较充裕,每到一处,我会在那里多逗留一两天,跑完了比赛第二天还想跑,或提前两天去适应温度。因为跑步比骑自行车慢,骑自行车你还要小心摔车。跑步过程中,你可以拿着相机拍照,可以留意旁边的花坛、老人的微笑。遇到拍婚纱照的,你可以过去对他们说一句祝福。跑步的过程,就是观察并融入一座城市的过程。
赢未来:近几年,中国城市马拉松火热,几乎每周都有。但无论城市大小,一律是国际马拉松,甚至连奖金标准都差不多。作为资深跑友,你如何看这种现象?
麦子:多样性的世界才是美的,最好不要千篇一律,多一些不同的调调才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跑步就不要搞“大一统”了。我也参加过一些非政府主办的小比赛,就几百人,没有黑人参加。比如深圳大鹏新年马拉松。我感觉远胜于北京厦门这些政府主导的大型比赛。未来发展下去,
重视跑者体验的比赛才更有号召力、更受欢迎。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