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是你的生活家

(2013-08-02 09:50:31)
标签:

80后

生活

丽江

旅行

不可掉头

分类: 专题

你是你的生活家
  面对生活这堵厚实的高墙,有人选择成为一枚无畏的鸡蛋,另一些人则甘当一片轻盈的爬山虎,不急躁、不盲从,悠然自得而又坚韧向上,最终翻越高墙,看世界纷繁明亮。
  文 / 黄中柱 图 / 谢太翔


  两个朋友,一个在上海(北京/深圳),一个在丽江。一个年薪十万,买不起房,租住在十几平米的小房间,朝九晚五,每天挤公交车,呼吸着汽车尾气,想着出人头地。一个无固定收入,住在湖边一个破旧的四合院,每天睡到自然醒,以摄影为生,到处溜达,没事喝茶晒太阳,看雪山浮云。一个说对方不求上进,一个说对方不懂生活。
  直到现在,这个段子在微博上依然能引发广泛讨论。它勾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直指的却是大众心中的痛点:我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
  为梦想,在路上
  “‘不可掉头’在伦敦,‘不可掉头’在巴黎,‘不可掉头’在北极圈……”5月19日,这段记录12位年轻人环游世界一周年的视频出现在国内知名旅游网站马蜂窝和新浪微博上,旋即获得上千的转发量和评论数。
  一年前,他们卖掉自己的房产,凑了900多万元,从美国买回了两辆房车,誓言将用600多天的时间将足迹布满世界60多个国家。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80后队长陈翰宾说,12个团员中,年纪最大的是1971年出生的赵宁宇,他是中国传媒大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是80后,年龄最小的是90后法国小伙子Adam,16岁。“队员们多是自己的大学同学或校友,都从事传媒艺术行业,为了环游世界的梦想走到了一起。”
  梦想很美,可真正上路了,却状况频生。
  2月1日晚,在去往奥兰多的CrownPlaza途中,房车后面突然传来一声巨响。陈翰宾起初以为是车子被撞了,下车一看,却发现右后轮的内侧轮胎被挡泥板后的一根铁条整个切开,轮胎里面的钢圈和钢丝都露了出来。而前一晚,他们才领略过因为爆胎而在高速公路上耗了三四个小时的滋味。“一年下来,我们的房车共爆胎4次,更换轮胎7次,还出现过1次刹车失灵,现在想想都觉得后怕。”陈翰宾说,“要知道,在高速公路上,房车基本上以时速100公里的速度前进,如果突然爆胎会很危险。”
  6月初,“不可掉头”一行到达美国拉斯维加斯市。5日晚,来自台湾的男队员Bryce独自在市中心的麦当劳上网,在回停车场的路上,他被四个黑人女子群殴并抢走了相机。“幸运的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及时帮忙报警,警察赶到抓住了其中三人,而第四位抢相机的女子则逃走了。”受了轻伤的Bryce说,“我当时没多想,只想拼命护住装有大家护照的背包。”
  尽管一路上磕磕碰碰,这群年轻人依然精力旺盛和信心饱满,因为沿途的无限风光是世界赠予他们最好的礼物:北极圈绚丽变幻的极光,中东地区荒凉苍茫的大漠,欧洲俯拾即是的文化遗产……如今,他们已横跨3大洲、3大洋,穿越35个国家,足迹遍布141个城市,行程达77700多公里。
  在“房子是必需品”、“找份稳定的工作”等观念成为大多数年轻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之时,“不可掉头”团队的义无反顾之举虽让人艳羡不已,却也多少显得另类和不合时宜。有人质疑他们在奢侈挥霍,也有人对他们的“头脑发热”表示忧虑。
  “我们从来没说自己穷,而且穷是件光荣的事情吗?我们只是恰好有房有车,就卖了。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事情。”陈翰宾说,“很多人说等自己有钱了再去环球旅行,但我觉得,就算他们有钱了也不会去开始的。你可以对自己的儿孙说,老子没这么干是因为没钱,但那些没钱也出发了的人会对儿孙说,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成为我的借口。”
  实际上,“不可掉头”团队只是那撮“为梦想而生”的人的一个缩影。
  《不去会死》的作者石田裕辅在几年前辞掉人人艳羨的工作,踏上世界的梦想之旅,看到恒河的纯白日出、满月下的金字塔、在草原上奔跑的长颈鹿;《我睡沙发去旅行:22岁走遍世界》的作者龙泓7年走遍33国,花掉4万多元,其间他睡了100张沙发,经历了500次跨国情缘;微博上,“谢谢和菜菜为爱走天涯”还在继续周游世界,当年,谢谢说“我想辞职去旅行,走完丝绸之路”时,菜菜毫不犹豫地说:“那我和你一起去!”
  在“不可掉头”团队环球旅行一周年的视频最后,“梦想,还在继续”的标语清晰可见。如今,他们正在横穿美国66号公路的旅途中。“工作可以不做,但事业不能不做。谁说环球旅行不是事业?我一直把实现各种梦想作为事业。”陈翰宾说。
  归田园,乐悠悠
  在四川省简阳市养马镇,沿着铁轨往石洞村方向而行,刚到山脚,就可看见一簇簇彩菊。拾阶而上,一间破损的泥土房伫立在小山坡上,屋内简陋的居住条件让人很难想象这是现代人的生活。然而,房前屋后却是另一片世界,果树、蔬菜、菊花、芙蓉相间而生,满眼色彩缤纷,令人应接不暇,俨然世外桃源。主人王周建正在地里给蔬菜浇水,妻子罗容在另一块菜地摘菜。
  1998年,王周建从四川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毕业后,到了成都某公司供职。不久后,由于工作关系,他认识了比自己小半岁的罗容,罗容于2001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果树专业。后来,二人结为夫妻。
  2007年,女儿出生后,罗容回到王周建的老家简阳市养马镇休假时,萌生了承包养马镇石洞村2公里外一座荒山的念头。“凭专业知识,我当时觉得可以在这打造一个生态农庄,这是我们读农业大学时的梦想。”罗容说。
  她的想法,得到了王周建的响应。“我不想女儿成为留守儿童,不想父母成为空巢老人。”王周建算了一笔账,以两人在成都的工资计算,一年挣个20万元不是问题,但是在20万元年收入和女儿的健康成长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于是,他们先用4万元取得了30年的荒山承包权,然后在2008年回到石洞村,开始开荒。“当时山上都是斜坡,杂草都有一人多高。”王周建说,因为不通公路,机器进不来,他们单凭一把锄头开垦出梯田20余亩,种上菊花、芙蓉和果树。
  所有的投入在短期内都见不着效益,为了维持生活,两人还种了些蔬菜,拿到街上卖。纯天然的蔬菜很受当地百姓的欢迎,靠着卖蔬菜,他们一个月也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虽然生活清贫,但是看到这片荒山的环境慢慢被改善,自己也很有成就感。”望着满山遍野的植物,王周建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
  对于王周建夫妇两人的选择,同事和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来这里参观过的人,有95%都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表示不认同,不明白我们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回到乡间来。”王周建说。罗容补充道:“其实我俩都是农村走出来的,看到现在农村大量田地荒芜,十分心痛。为什么农村的年轻人都往城里跑,自家的孩子和老人却要留守?农村也有年轻人的用武之地,我们想打造一个农村年轻人的生活样本,让更多年轻人不往外跑,能陪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相比于城市的喧嚣,我更喜欢乡村的恬静。”
  ※ 本文资料来源:《12个80后卖房卖车环游世界》(《长江日报》,2012-07-16);《大学生夫妻创业种花》(《资阳日报》,2011-11-25)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