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下墓穴探秘巴黎骨墙地下菲尔杂谈 |
分类: 观察 |
在人们的印象中,几乎所有大城市都是"三层结构":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川流不息的地面,以及静谧的下水道和隧道。巴黎却有四层结构,在下水道和隧道之下,还有"地下墓穴"(Catacombs)。
图文/苏三
巴黎经常下雨,人们出门都习惯带伞,然而,雨天在巴黎行走时湿鞋的情况却很少见,而且从未发生过由下雨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这些,与巴黎那世界闻名的地下世界是分不开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几乎所有大城市都是"三层结构":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川流不息的地面,以及静谧的下水道和隧道。巴黎却有四层结构,在下水道和隧道之下,还有"地下墓穴"(Catacombs)。
像巴黎这样,成片的采石场遗迹演变为"地下墓穴",还在大半个城市的地下连成一片隧道网络的,并不多见。在这个世界上,也很少有政府会像巴黎政府这样,花大笔费用大举修葺鲜少人关注的地下,并开发出下水道博物馆和"地下墓穴"等旅游景点。
废弃采石场再利用,成最大"地下墓穴"
巴黎地下墓穴是一个长约300公里的地下通道,公元1786年,瘟疫横扫巴黎,病死者无数,尸体急待掩埋。但早在1418年的天花肆虐时期,"平民公共墓地"就埋葬了数万具普通百姓的尸体,再也无法容纳新的尸体。
于是,当时的国王路易十六颁旨,将平民公墓内的尸骸悉数迁往新址--选址权则交给了当时的巴黎采石场勘察大臣。最后,大臣挑中了巴黎市中心以南的蒙苏里平地下的几个采石场,公元1100年~1800年期间建造的教堂的建筑材料大多来源于此。
经过修缮和加固,采石场连成一个巨大的"地下墓穴",在牧师行完祭祀大礼后的1786年4月7日,墓穴正式启用。大量的尸体开始在夜晚或黄昏时分被运进"地下墓穴"。这项艰巨的工程夜以继日,直到1788年初,"平民公墓"的遗体转移工作才得以完成。
此后几十年里,巴黎其他墓场里的尸骨也源源不断地被迁移至此。1859年,由于巴黎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市政改革(如开始着手兴建举世闻名的林荫大道),更多的尸骨移到地下墓穴安葬。据统计,从1842
年至1860年,共有800多车尸、数十万具尸骨运被入地下墓穴。
集艺术与阴森恐怖于一身的"骨墙"
掀开巴黎街道上的井盖,你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巴黎。在这里,巴黎不再时尚光鲜,取而代之的是阴森恐怖。
沿着台阶盘旋而下,光线逐渐暗淡,能看到狭窄的甬道两侧是由人体尸骨堆砌而成的厚墙,"骨墙"约两米高,一直延伸到黑暗深处。在这里,大腿骨被排列成了比较整齐的骨头墙,小骨头则用来填充,而头盖骨则在大腿骨组成的墙上镶了几道边。还有一部分人骨被排列成心形、门框形和十字架形,甚至还堆砌成洞穴、拱桥……墓穴里所有的骨头都没有标注死者姓名,石壁上只是草草地刻了几行文字,说明这"一堆"死者的年份。
仿佛打开了《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兔子洞--虽然里面没有会讲话的生物,也没有像人一般活动的纸牌,但这丝毫不妨碍
"地下墓穴"成为探险圈子里的神奇国度。它们和一盖之隔的地面世界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那些雄伟的教堂的建造材料,恰恰来源于前身为采石场的"地下墓穴"。当你站在隧道中,头顶上二十米左右的地方,往往就是繁华的街道。而你置身的地方,如果仔细看,还能发现石墙上刻着街名。当然,这些是200年前的街道,经过两个世纪的变迁,现在已经弃用了。
城市探险者的"弃道"情缘
史蒂夫·邓肯以"城市探险者"自居,他在15年间探索了纽约,巴黎,伦敦等多个城市的地下世界。事实上,史蒂夫·邓肯特别热衷于探寻这些"弃道",他希望能够从中抓住一些历史的痕迹。有时候盯着锈迹斑斑的混凝土管道,他会产生一种时空交错感,仿佛看见了德国纳粹士兵匆忙的步履,在尘土飞扬的隧道里建造地堡。
然而,这终究是已经翻了页的历史。和地面上平稳、连贯的道路相比,很多隧道走着走着就进入了死胡同,或者突然转向一个未知的方向。有时候,探险者或走或爬了5公里路,但如果从地面上来看的话,实际上只移动了1公里。
为了满足一些人的猎奇心,巴黎政府开放了一段"地下墓穴"作为旅游景点,但只有隧道总长度的1%。这点长度对史蒂夫·邓肯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为了让"墓穴探险之旅"更加顺利,史蒂夫·邓肯和朋友从"地下菲尔"那里弄来了一张范围更广、标注更详尽的地图。(编者注:"地下菲尔"是cataphiles的直译。"地下菲尔"是一群年轻的巴黎探险者,他们的特别之处在于常常去"地下墓穴"探险,有时甚至在那里偷偷地、疯狂地办派对。)因为在"地下墓穴"中探险,如果没有合适的地图和足够的光源,很可能会面临致命的危险。
在"地下菲尔"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菲力拜·阿斯贝(Philibert
Aspairt)的人因为蜡烛灭了,找不着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隧道里活活饿死。据史学家考证,这是关于"地下墓穴"最早的死亡记录,发生于1793年。史学家认为,当时菲力拜想通过隧道,悄悄潜入一座修道院的酒窖偷酒喝,结果因为准备不足,搭上了自己的一条命。
这个传说一直像故事中的酒吸引着菲力拜一样让史蒂夫·邓肯着迷。每当他想到,在繁华如巴黎的世界级都市里,充斥着拥挤的人群,商店随处可见。然而,恰恰是在这片繁荣的底下,有这么一个人,无酒可喝,无饭可食,无人可伴,甚至,无路可逃!
这种矛盾,让他禁不住去思考,禁不住想要更深入了解这座城市,了解巴黎。他也深信,巴黎有待人们探索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