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校友关系转变成生产力

标签:
人人网校友人际关系文化 |
分类: 专题 |
早在1995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蒂于《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就谈到了网络被大学生普遍接受的现象,他认为,“这是因为互联网的固有性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如今,以Facebook和人人网为代表的校园社交网站已成为年轻一代的“网络根据地”,这片虚拟社区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同时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作为清华校友,“校内网”创始人之一的王兴应邀回母校,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他表示,在创业过程中,母校给予他们很大的支持,“‘校内网’上线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电子系学生节晚会的抽票活动”。
5月4日,时隔10天,人人网(其前身为“校内网”)正式登陆美国纽交所,成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社交网站,市值达到70.7亿美元。CEO陈一舟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智能手机,公司上市后将加大对无线互联网领域的投入。
7月14日,我,一个自2006年起就接触人人网的忠实玩家、某青年杂志社的小记者,正在电脑前搜索着有关人人网的资料,上述事件随即弹出。但实际上,无论网站的主人是王兴还是陈一舟,也无论网站的名字是叫“校内”还是“人人”,对于我以及大多数年轻人而言,似乎都无关紧要。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个网站为改变生活所提供的可能性。
找回你曾经的真情
“嘿,你知道校内网吗?在上面可以找到很多以前的同学哦,不过你首先要用真实名字和头像注册。这是网址:www.xiaonei.com。”
伴随着“滴滴滴……”的声音,一个QQ聊天窗口弹出,好友W给我传来这么一条信息。那是2006年10月的一个晚上,我刚结束大学新生军训没多久。
“什么玩意啊?我可没空玩……”对于网络的新生事物,电脑盲的我一向很少去触碰。更何况,我当时已把全副心思都放在经营搜狐博客和ChinaRen社区上了,再花精力打理别的个人网站,没意思。而更重要的是,我身边的同学也都在这些博客里混得火热,为了保持和他们互动,我总不能“单飞”吧。
“要不要玩随你。不过,听说Z也在上面开了账号哦,你不是……一直想和他再联系么?我有事,先下了,88。”W的头像随即变成灰色。
Z?我心头触动了一下。那个我小学时代的“最佳损友”、之后又突然举家移民到海外的Z……在他出国后,我曾问过很多同学,但大家都说,他并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本以为,我和他的生活不会再有交集了,但现在,上天却给我一个相遇的机会。
我点开那个网址,发现正如W所说的,注册信息里赫然标示着“请填写真实姓名”。对于这样的设置,在网络上匿名已久的我还是觉得有点别扭。但为了找到Z,我也不太计较所谓的虚实了,填好各种资料后,我匆匆摸索起网站的功能。
刚进入网站,一个页面随即弹出,上面根据我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信息,分别为我推荐了十多个朋友。我一看,才发现很多朋友已经在这里“安营扎寨”一段时间了,难怪W说,“这里是个校友大集会”。但逐一看过,也没发现Z的名字。
网站的右上角有一个“搜索好友”的工具栏,我迫不及待地输入Z的名字,回车。不用10秒,一列长长的名单便显示出来。没想到,Z的名字竟是那么大众,和他同名的人就有差不多300个。我的天,这真有点大海捞针的感觉。
庆幸的是,网站除了“模糊搜索”外,还有一个“高级搜索”功能,搜索选项可以指定入学年份、家乡、生日、星座等。换句话说,对搜索对象的资料掌握得越多,搜索成功的几率就越大。当然,前提是对方也填写了足够详尽的信息。关于Z,我所知道的,就只有他的名字、生日和小学入学年份。我把所掌握的信息都输入,回车,心里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不过,就像那些老套的电视剧剧情一样,幸运还是砸中了我的头。那个和我失去联系将近10年的家伙,真的在里面!这样狗血的情节让我在喜出望外之余,也多了一份矛盾:毕竟和他多年没联系,说不定他已经忘记我了;但心里又有不忿,很想知道他当年不辞而别到底有何苦衷。我加他为好友,并在附注里写上:你的小学同学。第二天,我再次登录,发现Z把我加为好友了!他还发来一封长长的站内信,既表达了与我在网上重遇的惊喜,也详述了自己的苦衷。
至此,那条断了多年的友谊之线重新接上,而中介,则是这个刚于2005年12月成立、将国外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进行本土化的网站。实际上,“校内网”以及与它类似的社交网站之所以能实现“寻友奇迹”,皆是因为它们都基于“六度空间理论”——世界虽大,但任何两个人都可能通过六个朋友的关系连接在一起。随着成功案例的增多,“校内网”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6年3月17日,王兴在《创业故事》的采访中透露,网站已开通几十所高校的注册渠道,“保守估计到6月底会有30万用户,而且数量还在迅速增长”。
以情感为主导的“寻友功能”似乎成了“校内网”吸引用户的关键。即使到了2009年,“校内网”正式改名为“人人网”,网站领导人陈一舟依然主打情感牌。那段时间,每次坐地铁经过公园前站,总会看到那个温情的广告短片——“找回你曾经的真情(男生篇/女生篇)”,当中的故事和我的大同小异;而那句“人人网,情系人人”的煽情口号也贴满了各大公交车站。
在给Z的回信中,我也不能免俗地写下这样一个开头:“谢谢校内网,让我找到了你!”
自从与Z重新联系后,我也渐渐在“校内网”扎根。在他的带领下,我加入了各式各样的群组,在小学班群里和大家叙旧,在美食群里跟朋友分享家乡特产,在学院工作群里跟同事商量活动方案。这里的群落种类繁多,应用起来也比Q群更便捷,个人还能在里面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真可谓“校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07年,已被千橡互动集团收购了的“校内网”先后开通港澳台和海外大学的注册渠道,注册用户数激增至2000万。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我的好友们也纷纷转投“校内网”的怀抱,那个曾经热闹的搜狐博客,已经被大家抛在身后,杂草丛生。
我也在用心经营着自己的页面:隔三岔五就上来写写自己的近况,更新心情状态;出去旅游或参加活动,也喜欢把照片上传分享,有大合照的时候,还不忘把好友逐个“圈”出来;更多时候,我选择当一名旁观者,每天浏览好友的新鲜事,看看他们分享的视频和帖子,偶尔留下一两句评论,然后等回复,再评论,再等回复。
而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的首页每天都会显示几条邀请信息,IQ测试、抢车位、好友买卖、德克萨斯扑克……各种小游戏或应用插件看得我眼花缭乱。有位好友还天天都给我发来相同的信息,希望我参与到他们的“大战”中。盛情难却,我这个游戏界中的菜鸟也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游戏大军中去。我比较喜欢玩“轰炸药丸”,这个考察连锁反应知识的游戏极具挑战性,玩家需要在规定的鼠标点击次数下,将药丸扩散消除。练习得差不多,我便开始找好友“单挑”,看着自己在好友榜中的位置一路上升,别提有多高兴了。
和大多数人一样,那时的我也迷上了开心农场,甚至还曾为了“偷菜”而等到凌晨两三点大伙都已睡觉的时候。自己的劳动果实被人偷去,心有不甘,就给对方来个恶作剧,在他们的页面上涂个鸦、扔个番茄什么的;如果那帮人还是屡教不改,我干脆就把他们“卖给”别人做“奴隶”,以泄心头之恨。当然,以上的情景都只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现实中,因为游戏的联结,我和他们的情谊也在加深。
截至2008年3月,“校内网”已经拥有真实注册用户超过2200万,日登录用户1270万。也许很多人会认为,靠游戏而聚拢的大学生似乎是一群浑浑噩噩的“乌合之众”,如同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群体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但实际上,这个群体却用一次次的具体行动向社会证明,他们并非只懂耽于玩乐。
也是在2008年3月,网站上一篇《白血病,我们誓将与你斗争到底》的日志被疯狂“分享”。日志记录了在新加坡留学的李冰冰同学患白血病的情况,并希望大家能够慷慨解囊,帮助李冰冰渡过难关。一时间,网内的各个群组炸开了锅,大家都在商量如何为这位同学尽一点努力;网站为此制作的“携手冰冰,同抗病魔”的专题页面,访问量也达到10万多次。募集善款的渠道很快便建立起来,除了国内学生外,来自美国、法国、韩国等地的大学生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除此之外,人人网还策划了救助青海牧区贫困小学生、“爱心献给聋儿”、“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等慈善活动,吸引众多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在善的引导下,这个由小游戏集结的群体发挥着自己的社会正能量。
将资源化为自用
时间飞逝,转眼就到了实习、找工作的阶段。小游戏已经不怎么去碰了,只把它作为烦闷劳累时的消遣。但我还是坚持上人人网,因为这里有许多有用的信息。
“英语老师不会告诉你的网站”、“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面试经历”、“公务员行政测试常考知识汇总”……那段时间,我的页面总充斥着各类与求职、考研、出国有关的帖子。而我也有意识地加入了与新闻类有关的求职、考研小组,上面会定期发布最新信息,也会有很多过来人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
除了加入小组,我还通过校内朋友的搭线,加了很多在新闻行业比较牛的师兄师姐为好友。他们在网上记录的实习经历和工作感悟,对我来说都是宝贵的资料。我的老师也来这里凑热闹,他把自己的人人网账号与微博绑定在一起,随时发布全国各地的新闻类实习、招聘、调研项目信息。页面开通不到一星期,老师的好友数量就达到1000多人。
因为和某位师姐比较投契,每当有新的实习或招聘信息,她都会用站内信通知我,并帮我权衡利弊。一天,师姐给我发来了一条新闻,并嘱咐我要好好领会当中的精神。那是全球前五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Kelly
Services与智联招聘在中国地区发布的《Kelly
Services全球雇员指数报告》。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社交网站建立个人品牌,在中国,42%的雇员重视通过网媒打造个人品牌,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6%。
对此,我还是似懂非懂,给师姐回复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没多久,那头传来详尽的解释:“傻瓜,难道你还不明白我的用意吗?目前,很多公司在招聘员工时,除了看他的个人简历外,还会到网上搜索他们的信息,而类似人人网这样的社交网站就是HR关注的重点。你想想,你结交的朋友、你关注的信息、你的待人之道(通过“评论与回复”体现)等,都能在网站内体现出来。所以,从现在开始,你得好好经营自己的个人主页。多放些与求职有关的信息吧,这会增加你获得面试的机会哦。祝你好运。”
师姐的话让我当头棒喝。自那次谈话后,我便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地盘。大三暑假,我到羊城晚报实习,每天都坚持上传自己的实习日记;在分享的帖子中,我也会挑选与新闻、英语相关的信息,以展现自己对这两方面的兴趣;那些可有可无的群组,我也逐渐退出了,留下的多是跟专业相关。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努力居然会有回应。一家媒体和我取得联系,他们表示看了我的实习日记,觉得我的综合素质不错,希望与我面谈。
我的朋友比我更懂得利用这里的资源。他们十几个人自发组成“网络求职团”,一起分享工作信息和笔试面试经验,相互修改简历,做模拟面试,甚至相互向用人单位推荐团队成员。他们说,这种“抱团”求职的方式能够让大家各取所需,而且效果还不错。
目前,人人网已经开放了3000所国内大学和1500所海外大学,垄断中国大学生用户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站内的注册公司达到8万家。对于学生来说,人人网是一个庞大的人脉库;而对于公司来说,这里则是一个庞大的人才库。因为储存着丰富的学生资源,网站在2009年初遭到了恶意诽谤:人人网以4亿元的价格被日本公司收购,换言之,日本现在已获得2000万中国大学生的资料,可以轻易分析中国的未来。一时间,许多学生纷纷注销了账号。最后,网站不得不发布公告澄清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虽然已经毕业,但直到现在,我还是会经常上人人网到处逛逛,一来继续关注朋友们的近况,二来也希望能够从中发现新的选题。另外,网站还为我联系采访对象提供了不少便利,通过好友,顺藤摸瓜,往往就能找到你想找的人。
图文 / 遇见
校友类SNS网站江湖
Facebook
掌门:扎克伯格
绝技:全球化发展战略,重视用户体验
近况:2004年横空出世,如今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注册用户达6.2亿。2007年注册了Facebook.cn的域名,并在第二年推出了简体中文版本。但直到现在,Facebook仍在中国市场的围墙之外。
朋友网
掌门:马化腾
绝技:QQ校友升级版,与QQ账号绑定
近况:今年1月,网站启用独立pengyou.com域名,并对外开放第三方应用软件。今年第一季度,网站活跃账户数达到1.014亿。
ChinaRen校友录
掌门:张朝阳
绝技:借助搜狐矩阵优势,提高社区化运营
近况:网站曾是中国最大的实名网络社区。去年12月,网站上线新产品“聚会”,旨在促成网友的线下聚会。目前拥有超过1亿的注册用户。
占座网
掌门:张帆
绝技:强调真实
近况:与“校内网”上线时间相近,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广阔的校园渠道。但由于创新不足,加之运营不当,在各大校园SNS网站的争斗中败下阵来。
中国同学录(5460)
掌门:郑首昌
绝技:用户涵盖小学生至博士生
近况:国内元老级的校友SNS网站。以怀旧特色的栏目及“为走出校园的同学校友提供服务”的定位深入人心。目前拥有2500万注册用户。
同学网
掌门:郭磊
绝技:基于地理位置和校友关系,融合东西方网络文化
近况:前身FaceRen在2006年5月诞生于哈佛大学,11月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留学生社区。目前有超过2000万注册用户。
辑 / 金鹧鸪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