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球,到底怎么了?!

(2011-03-14 00:04:49)
标签:

地震

环保

低碳

气候

2012

危机

地球,到底怎么了?!


 

  对于未来,我们有许多美好的期待,但同时也有不少隐忧:频发的地震、消失的冰川、忽降的大雪、持续的干旱、全球环境异变……地球,到底怎么了?

 

文/黄中柱

 

  地球被调成“震动模式”模式?


  从去年年初的海地大地震到现在的云南盈江地震、日本大地震,全球地震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这两年似乎被贴上了“地震”的标签,很多地震甚至被冠之以“最”字,频频刷新各国的历史记录。而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后果也使灾区人民在生活、精神上遭受重创。


  人们不禁怀疑:地球真的被调成了“震动”模式吗?科学家们对此的解释是,地震虽然频发,但地球依然正常。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大小地震500万次,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仅占1%(即大概5万次),因为震级太小,绝大多数地震没有被人察觉。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统计,去年发生地震的所罗门群岛(7.2级)、琉球群岛(7.2级)、智利(8.8级)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海地(7.3级)位于板块边界,因此这4次大地震的发生是正常现象,全球地震频率也在正常范围之内。

 

  藏区冰川或将消失


  去年3月份,美国亚洲协会(AsiaSociety,一个泛亚洲的全球性非盈利机构,致力于加强美国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相互理解,关注亚洲地区的人权、妇女地位、环境和卫生问题)上传了中国西部西藏的冰川照片和采访登山队队员的录像到网上。其中一位登山者表示,他曾在1981年,2000年和2006年三次登上珠峰,每次都感觉到非常明显的变化:天气温和了,积雪变少了,冰川融化了,曾经满路的冰块变成了融化的雪水。


  中国的绿色和平喜马拉雅考察队也发现,冰川正以平均每年10米的速度消失。美国亚洲协会指出,冰川的融化率在近几年更加厉害,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到本世纪中期,西藏地区就不再有冰川了。科学家们分析,冰川消退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过量而造成全球性气候变暖。随着气候变化,藏区出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问题:裸露的山地多了,牦牛群减少了,原本的无菌区出现了苍蝇,疾病开始流行,藏区牧民开始出现呼吸道疾病。

 

  气候频变使得“全球古怪”


  去年4月11日至14日,我国陕西省西安市出现低温、雨雪、霜冻等天气,给农业造成严重损失。而今年3月份以来,西南地区蒙受百年不遇的大旱,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导致当地旱情持续加重。针对全球气候的愈发诡异,人们用“全球古怪”(Global Weirding)来代替“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解释为何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众多地方却在饱受寒流之灾的现象。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表示:“现在每发生一件特殊的天气气候事件,人们就要问是不是和全球变暖有关。”


  他说:“科学上无法确定单个事件和全球变暖直接相关,我们不要强调极端天气的发生和全球变暖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全球变暖只是一个大背景,我们要把这些极端天气事件都收集起来,从整体上分析,才能得出它们是否和全球变暖有关,针对个体事件,只能说它是大气环流的异常造成的。”

 

  地球或将有危险


  2003年,灾难片《后天》讲述了地球在一天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川期的科幻故事;2009年,又一部灾难片《2012》上映,描述的是人类和地球在2012年将走向末日。地球,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安全了。


  据新华网报道,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日前提出可能引发地球进入危险状态的九大因素。组长蒂莫西·伦托说,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因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而继续上升,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地球的主要物理学基础发生变化,并使地球进入危险状态。


  九大因素包括:北极冰融化、格陵兰岛冰盖变薄、西部南极冰床崩塌、大西洋一些特定环流消失、“恩索(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循环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导致的异常天气事件增多、印度洋夏季季风消失、西非季风中断、亚马孙热带雨林枯萎消退和泰加林(北方针叶林)的枯萎消退。


  科学家预测,这九大因素的“爆发点”都有可能在今后100年内出现。伦托认为,尽管许多潜在“爆发点”可能在本世纪出现,但仍有可能通过温室气体减排等措施避免。

 

  低碳理念引领生活


  虽然地球有点岌岌可危,但只要我们肯作出努力,改变现有的生活模式,倡导低碳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未来依然充满希望。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8年6月5日就发表报告,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7项建议:1.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2.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3.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4.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搭乘轨道交通;5.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6.在午餐时间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7.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


  “低碳”是一种环保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的实现不需复杂的技术,只要平时少开点空调,少用一次性餐具,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生活就会“绿”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