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陶艺者:为自己“捏造”饭碗

标签:
赵淋石湾陶艺陶瓷艺术手艺校园 |
分类: 观察 |
文 / 黄中柱
梦想为泥,现实为水——手工陶艺者为自己“捏造”饭碗
1. 陈艺新
2. 沉晨
3. 赵淋
4. 区伯钊
5. 韩俊
我们这个专业,要想找到对口的企业或单位确实很难。许多学陶艺专业的都纷纷转行,有的做陶瓷设计(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有的做销售,当老师的最多--毕竟工资福利都好。以我们班为例,全班26人中只有三四个选择从事手工陶艺。
就业难,其实难在这门手艺。我们行内人都知道,无论是学习的过程,还是做一个陶艺品,都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就经常跟我们强调,一定要练好基本功。记得有一次上泥塑课,老师把一只用陶泥捏成的手臂放在我们面前,然后丢下一句:“你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捏出有质感的手臂。”大家都认真观察,然后马上练土、建模、塑型。我也是按部就班地做,可当我把成品拿给老师看时,他却说不及格,得重做。我追问哪里出错了,老师提醒,“手掌与臂膀的连接处不够自然。”之后,我又反复做了几次,可依然没有过关,不是尺寸比例失调,就是展现的姿态过于生硬。练习基本功就像达·芬奇画鸡蛋一样,是最考验耐性的。好的手艺只能随着时间的增长慢慢积累。
出来工作后,要为客户制作产品,那才是真正的考验。即使简单如一个手工杯子,也要花上6~7天,从泥土成型、晒干或阴干、补水、彩绘、剔刻,再到施釉、烧制,一环扣一环,假如这些繁复的工序中有一环出错,便无缘成瓷。而且,做作品时最难把握的是细节,做茶具要凸显它的圆润细腻,做人物要展现它的神态动作,这些都要用线条流畅地表达出来。手工陶艺不像陶瓷厂里的批量生产,独一无二是它的优点,也是难点。
区伯钊:不是辛苦做出来就能赚钱
我做手工陶艺差不多有25年了。这些年来最大的体会就是,手工这玩意的确是件苦差事。做一个作品是很耗损精神的。我做的小船,每个长度就只有五六厘米,上面的渔夫、船篷就更小了。全神贯注地完成一艘小船,也得花大概1.5个小时。这段时间,我必须仔细地捏土、塑型,头部往下垂着,手臂悬空吊着,久而久之,颈椎和肩膀都会很累很痛。而且,为了把渔夫的胡须、蓑衣、撑杆,船篷上的支架等细枝末节做好,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时间久了眼睛会发疼、流泪。
做工辛苦倒是其次,更加现实的是,你不知道你的作品什么时候才能获得青睐。做这行最大的困境在于,作品做出来后,还得等它卖出去才有收入,并不是你完成了作品就有钱收。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游客过来参观,都会惊叹我的手艺,但愿意购买的人并不多。有时候,几个月都未必能卖出一件作品。与这个相比,一份可以赚相同薪水的文职工作可要轻松多了。做这种手艺,收入真的不怎么高。
业界评估:随着我国陶瓷行业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教育也在逐步跟进,全国目前共有54所高校开设了陶瓷艺术专业。然而陶瓷艺术专业就业渠道相对狭窄,近几年来,陶瓷艺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包括研究生)就业率不超过25%。学生毕业后,一类进入科研教学等事业单位,但目前市场上这类人才需求有限,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较高。第二类则进入相关公司企业,也就是陶瓷工厂,但这往往又是当下艺术类学生们所不屑的。第三类是自由职业,做职业陶艺家,但因陶艺生产制作的特殊要求,离开了陶瓷产区,自主创业的难度较大。
其实,陶艺在厦门可以说是空白的,连陶艺课也没有学校开设。2009年9月,刚好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漆画、陶艺分展区在厦门开幕,我们觉得是个契机,于是就开始筹划了。
在筹备前期,我们去了上海的乐天陶社参观,接着又忙着挑选瓷泥、釉料,还置办了日本进口的电窑。整个过程中,原材料的购买是最难的。我们当时考虑了两个地方:一是江西景德镇,因为比较远,我们靠朋友帮忙把陶泥用火车运过来;二是福建德化,离得比较近,但瓷泥的质量参差不齐。我们老板为了选择较好的材质,还亲自做试验,看哪种陶泥与釉彩、电窑的匹配度最高。接下来就是搞装修,找老师,建网站,做广告。在宣传方面,恰好我有很多朋友都在传媒行业工作,他们会帮忙做一些新鲜的报道。陶吧的经费完全由老板支付,前前后后花了40万元左右,还不包括员工的工资。
我们举办团体活动,也开设陶艺培训班,还出售一些陶艺作品,刚开始也确实吸引了一些人关注。但经营不久,我们就发现问题了:周一到周五,小孩子上课,大人上班,基本没有什么人过来,这是个最难控制的时间点。对于顾客来说,玩陶艺不像吃饭,它不是每天的例行公事。即使是非常喜欢陶艺的顾客,最多也只是每隔一两周来一趟。
店面平时冷清,周末偶尔红火,这样要达到收支平衡是不现实的。就算是在最旺季(暑假),经营情况还是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想。最好的状态下,一个月也只有15000元左右的收入;但是我们的开支,店租、烧窑电费、材料费、员工工资,加起来远在30000元以上。从2010年年初到9月份,我们都没有盈利,一直在烧钱,最后不得不放弃。
沉晨、赵淋:亲力亲为攒名气
目前,我们店主要出售现代手工创意类陶艺品,针对的是中青年客户。我觉得,他们的思维比较前卫,对艺术的接受程度高一些。而且,年轻人更追求个性的表达,我们做的正是与众不同的创意陶艺,应该会贴合他们的需求。
很多朋友会问,你们的陶社设在陶瓷老产区,那里多数厂家都是做传统陶艺作品,如人物、动物、花瓶等,当地人也习惯了这些作品。做创意类产品,有市场吗?但我们正想用创意产品与传统作品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如今各种文化都有一种“啃老”的倾向,就是把传统的东西反复嚼来嚼去,这好比一块口香糖,嚼久了就没有味道了。以石湾为例,那里世世代代都做关公、张飞等雕塑,老一辈陶艺者的技艺肯定比我们年轻人要熟练,对流程、市场也很熟悉。如果我们还是随大流、做同样的东西,那肯定难以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开拓。
我们陶社的生意还勉强过得去,但知名度还没有。做陶社,最难的就是销售。我们刚进社会,没什么人脉资源,订单都是通过家人、老师、朋友帮忙介绍的,而且现在的产品种类比较单一,基本很难直接吸引到客户。为了争取客源,我们尝试过到卖钟表的店铺里推销自己做的陶瓷挂钟;也在豆瓣网、淘宝网开设了陶社讨论小组和网店,与网友在线交流;我们还在店里摆放了一些作品的获奖证书,增加顾客对我们产品的信任度。另外,趁着还不是很忙的空档,我们打算制作更多的系列作品拿去参展,这也是提高知名度的一个途径。
业界评估:DIY陶艺店在广州一度比较时兴,十多年前,广州就出现了几间自制陶艺店,有的店还引入“咖啡+陶艺”的模式,但时至今日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打“114”问询陶吧的电话和地址,得到的答复多是“没有您要的号码”,行业萎缩可见一斑。除了经营成本外,陶艺店发展存在两大瓶颈:一是客源长期不足。从顾客的消费心理来看,自制陶艺通常被视为小朋友和学生的“游戏”。这是这个行业的主要风险。二是难觅专家型店员。艺术品的销售,通常都是一种情感消费,一件艺术品价格的高低,受顾客喜好程度的影响很大。陶艺作品是一种艺术品,“独一无二”、“具有收藏价值”、就像真迹字画一样。这就要求陶艺店的店员必须“识货”,具备陶器鉴赏能力。如果不了解各种陶器的艺术内涵,就无法向顾客进行讲解介绍。
市场:意识需要培育,传承需要重视
陈艺新、赵淋:我们的角色是教育市场
在中国,手工陶艺并没有普及开来,很多人都不知道一件陶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因为他们缺乏亲身体验的机会。工业化时代讲求的是批量生产,陶艺这种比较小众的东西,很难被市场接受。
还是说回我做的杯子吧。很多人都觉得,一个小小的手工陶瓷杯子卖几十块,不值得。其实,这要看大众是从哪个方面考虑。如果光从实用的角度讲,只要能装水,那肯定是哪个便宜买哪个,纸杯、玻璃杯都可以。但是从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来看,几十块的杯子可能要比一次性纸杯更让人愉悦。不同的消费观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消费行为。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大众认识到手工陶艺的内涵和价值,我们扮演的是教育者的角色。
其实,传统手艺的生命力不强,是因为它的技术性很强,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回报反差太大。大众可能除了感叹技艺的精湛之外,得不到更多的享受。传统手艺单纯靠自然的市场生存比较艰难。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这个行业和手艺就会慢慢式微。如果担心传统手艺(如微塑)失传,教育部门可以在陶艺学校里开设一个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和认知,培养他们的兴趣。文化部门也可以把整个传统手艺的制作过程拍摄下来,在更广的宣传平台展示。
业界评估:近年来,传统手艺遭遇冷落,继承成了问题,更谈不上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对体力劳动的歧视,年轻人怕将来的出路会比较狭窄,传统技艺缺乏创新、得不到社会普遍认可,社会没有更多地关注它的文化传承价值。在当今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有形的文化建设,还要关注无形的文化价值的挖掘与整理、传承与发展。政府引导、社会关注、民间推动才是传统手艺得以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陶艺:影响一生的玩意儿
陈艺新:人人都是独特的创造者
跟很多人一样,我是从电影《人鬼情未了》开始接触这种手艺的。自己也曾尝试做过一些杯子,拉坯时,手随着转盘转动,陶泥就在旋转中慢慢成型,那种感觉很神奇。当你很安静、很虔诚地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你会感到内心的满足。做出来的作品也许会很丑、很稚嫩,但它表现了我的感情和思绪,在千篇一律的杯子里,我这个是独一无二的。我希望追求一种独特感情的表达。
现在的工业陶瓷和建筑陶瓷大部分产品都是翻模制作而成的,虽然规整划一,却少了个人的品味,也缺乏感情,美感不足。我们把自己的陶吧取名为“one two”,与“玩土”谐音,是因为我们认为陶艺应该是简单而又能创造快乐和情趣的,每个人都可以是创造者。
韩俊:你在塑造陶,陶在塑造你
尽管现在我们的店还没有稳定的客源,市场也还有待培育,但我和我的朋友还是会坚持做手工陶艺。因为对于我们来说,钱可以赚少点,但陶艺已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陶艺给我带来的更多是一种内心的释怀。陶艺创作实际上是一个熏陶与被熏陶的过程。做陶艺的,就要把陶泥想象成一堆有生命的物体,用自己的手心温度去凝练、培养,在彼此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感情。只有这样,它才会真正懂得你的内心世界,并用它优美的形体来回应你的想法。这有点像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你在塑造陶,陶也在塑造你。
我总觉得,一个人需要给自己找到释放心灵的空间,而陶艺就是我的空间。对于我来说,它就是内心世界的乌托邦凝固于现实世界的一片世外桃源。
业界评估:比起日用陶瓷设计,陶艺创作受到比较少的制约,陶艺者可以尽情发挥,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完成作品的构思和制作。可以说,陶艺创作最能反映作者的性格和爱好,流露心中的情绪。而且陶艺更多的魅力,来自材质的特殊美感和它的手工制作过程;来自泥土、釉色、烧成之美,以及陶艺者与泥土交流时所留下的“手语”痕迹;更来自泥、釉、火与人文精神情感浑然天成般的交融统一。对于手工陶艺者而言,制陶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工具,更是陶冶性情、值得钟爱一生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