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还是需要坚持

标签:
兰彻老男孩《双城记》生活价值杂谈 |
分类: 专题 |
文 / 行休
这是一个大时代,所以每个人都是小人物。自然科学也再也产生不了牛顿、爱因斯坦般的时代偶像。
这也是一个小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大人物,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改变社会。全球化和互联网在每个人之间建立起连接,SNS和微博的出现又将这种连接变得紧密。一丝微小的扰动都可以掀起一场摧枯拉朽的风暴,一起漫不经心的“人肉搜索”就可能引发一次惨无人道的围观。所以我们看到了孙中界,看到了邓玉娇,看到了郝劲松,看到了一个个大背景下的小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切肤之痛,警醒社会的讳疾忌医。
在这个时代,我们到底是卑微还是伟大?我们到底是改变世界还是被世界改变?我们又应该如何成就自己,成为这个狂飙突进的社会的构建者,而非寄生虫?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了这样的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也是如此。对于贫穷和战乱了上百年的中华大地,这无疑是一个好时代,但对于生活价值的多元化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并不是一个好时代。
因为物质的繁荣只是表面的,繁荣下隐的巨大压力成为了80后们放弃自我的根本原因。我们都曾因各种“人生导师”的教诲而热血澎湃,却又被现实浇了个狗血淋头。
看看事实吧,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成家后,有两对父母,四对祖父母,和即将诞生的下一代。所以在中国,最刚性的需求是丈母娘需求,养儿防老已经不现实,嫁女防老成了更多人的选择,她们自然会擦亮双眼,谨慎而行。丈母娘从来不买潜力股,她们只买绩优股,她们不管你心有多大,只看你房有多大;她们不管你梦有多高,只问你工资多高。
这就是为什么有超脱空灵的理想太难,因为现实的引力太重。
这也是为什么一部《老男孩》可以触动那么多人的神经,太多人有过梦,太多梦终成云烟。我们都曾经希望改变社会,但最终是我们被社会同化。
既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改变社会,那我们就改变自己。唐骏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于是很多人开始改变:【复制别人的经验,复制别人的成功,复制别人的人生,却在一味的复制中弄丢了自己的个性和理想。这是成功学时代的通病,追求结果的丰盛而非过程的精致,追求履历的优秀而非人格的完善,而生活价值的单一导致了人格的同化,成功标准的唯利主义又造就了这个功利社会。】
电影《三个傻瓜》里,兰彻说:“追求卓越,成功自然会赶上你的。”我们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追逐成功,却忘了成为一个卓越的自己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这里的卓越自然不是那些死气沉沉的指标,而是一种鲜活的生活方式,一种鲜明的人生态度。
兰彻的成功并非来源于对教育制度的批判,而是来源于对知识最单纯的热爱与实践。恨一个东西是最廉价的,这世界上可恨之物太多了,但热爱一个东西是无比宝贵的,值得你用一生去珍惜和追逐。
一个新时代的青年首先应该是一个实干家。我们不缺侃侃而谈的人,我们缺少敢于实践自己的世界观,让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有所依、有所指的人。正如同韩寒本身的存在比他的文字更有价值,如何让你的理想贯彻到你的行为中,做到思行合一,这是拥有独立人格的前提。
所以兰彻的伟大并非因为他最后成为了科学家,而是他提出并实践了人生另外一种可能:把自己的理想当成了自己生存的理由和方式。这些理想可以不大,甚至可以只是一种几乎被人遗忘的职业操守,但这样的理想即使被现实淋得透湿、放了鸽子,最终也会依旧矗立在那,成为你人生的丰碑。有时候我们只需要坚持一些东西就够了,坚持到最后,“成功自然会赶上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