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更懂得整合资源,谁更容易成功

标签:
杂谈 |
分类: 职场·前线 |
全国总冠军、100万元创业支持资金、20多天的苦与乐、五湖四海的朋友……所有这些,都是中山大学瀚潮团队在“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中收获的战利品。除了瀚潮外,广东省其余的四支队伍也获得了“全国50强”的不俗成绩。
随着媒体的造势,大学生创业——这个热得发烫的话题——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让怀揣创业梦想的后来者跃跃欲试。可是,当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可供复制的经验之谈时,就会忽略那些隐性的因素。而冰山下面的,往往更耐人寻味。
文
“梦想型创业”的现实土壤
【选择创业项目,要符合政府的宏观产业政策导向,例如动漫产业、新能源产业等,这样更容易获得政策、资金甚至技术支持。】
“我觉得现在大学生创业,就不能只是去卖饭盒、开糖水铺,必须在一些创新的项目上下功夫。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吧,一般的大学生创业,是一种商业模式较为简单的创业,可以称为‘生存型创业’;而我们则属于高新技术的创业,是‘梦想型创业’,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两者所面对的市场是截然不同的
时代不同,大学生的创业也有了不一样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路径。
学校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大学生创业与农民工创业、社会青年创业,最大区别不在于谁更能干,而在于“大学生”这个标签,该标签与学校这样一个巨大的资源库紧密相连。所以,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利用好了,也是为学校做贡献。】
“中大资源丰富,我们实际上就是把各方资源拿过来整合。相比起白手起家的创业团队,我们利用资源的能力会更加强。风投企业家看重的是一家公司能够掌控和整合的资源有多少。”她说。
钟耀汉认为,学校除了为他们提供各方支持外,也更有利于人才的网罗。
“我搞网站技术这一块,人脉不是很广,都是通过朋友的朋友去找过来。他们刚见到我时会持一种迟疑的态度,觉得‘我凭什么要跟你走下去’。这时,我通常的做法是很真诚地跟他们说我具备了哪些东西,然后还缺哪些东西,然后我们有哪些问题有哪些机遇。我就很坦诚地跟他们说,然后这一群人或这一个人,他很相信我,那我们就组成团队。”
钟耀汉认为,由于学校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社会,任何牛人强人都能很容易地找到,而且他们也往往比较容易被真诚的态度所打动。
就是凭着这份真诚,钟耀汉网罗了各方英雄好汉——财务管理专业的陈嘉祺财务就很牛逼,会计专业的龙瑞云则很懂市场,还有一位轻工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师兄叶非华,技术很棒。而且他们很多人都曾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比赛,如挑战杯、营销大赛等。每个人都身经百战,是优秀的学校级竞赛型选手。
“其实,任何团队的形成都需要一个磨合、了解的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参赛经验,想临时组队参加国家级比赛,定会觉得力不从心。”他说,“所以如果出了学校再创业,人才的组织方面就不会那么方便了。”
大赛过后,各自的朝向
【“大学生创业大赛”,在语法上是偏正结构,所以大赛的意义高于创业本身。当然,无论如何,这还是一次相当豪华的练兵,观赏价值甚高。】
比赛已告一段落,每个团队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对于瀚潮而言,“把项目做下去”是当下最为主要的任务。
陈满谊觉得,现在有那么好的机会,资金、资源和知名度,正是创业的大好契机。而她也已经为公司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第一步,在广东承接项目运营,推广本技术;第二步,2~3年后引入风险投资,把技术推向全国市场。
为了这个项目,她放弃了很多,实习的机会、休息的时间、游玩的快乐……而陈海瑜和汪鹏云,也放弃了保研的机会,一心扑到创业之上。
“其实当时也有过挣扎,是选择出国深造还是留下来一起创业。但后来觉得,这么好的时机不能错过。考研、出国相对来说都是眼前利益。”汪鹏云这样解释自己的抉择。
陈海瑜则以管理学中的“寻租理论”来分析自己的人生取向:“在一生当中,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自己的租金增值或减值。有些租金会呈递减状态(如外貌),但有些租金是呈上升趋势(如内修自我)。创业其实是一个呈增长趋势的发展过程。人生难得几回搏,现在有很好的资源摆在面前,可以试一下。”
有校方资源的全力支持,有创业基金的大量引入,瀚潮正朝着明确的轨道前行。然而,那些在比赛中失利的队伍,则有了别的打算。
在约访期间,零分贝团队的张露和邢俊良都表示很抱歉,因为他们自比赛后就各有各忙,很难聚在一块。邢俊良在QQ中给记者的答复是——我们团队现在分居各地,有些在深圳创业或者实习,有的在做项目考察,有的已经保研,有的还在本科。而且大家并无一起继续孵化项目的意思,所以接受采访可能有些困难。
确实,仅靠几个人的力量,要创业并非易事。尽管各地政府都陆续出台优惠政策,但多是以资金贷款为主,相应的资源依然不足。
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政府规定东莞户籍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申请到最高8万元的贷款;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创办中小企业的,申请小额贷款最高额度为20万元。然而,申请手续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批核实,对于贷款的使用、返还等都有许多限制。
钟耀汉则觉得,创业是需要讲究时机的,条件未成熟,就需要再积累资本。
“现在很多创业团队采用的模式是:一部分人会出去工作赚钱,来养这个项目。我们也有这个打算,我们不打算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创业只是一种想法,或者是说一种意向,具体说怎么去创业、什么时候创业要看时机,还有现在你所拥有的资源,你有这个市场,有这个资源,时机刚刚好,那就创业吧。”他说。
他的拍档陈嘉祺也很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真正的创业跟参加大赛十分不同,毕竟存在风险。所以,对于创业,他并不着急,而是想在刚毕业的那几年黄金时间先就业,学习更多的东西。“创业是需要机会的,我可能会从事与创业相关的工作,这样等将来创业时,估计风险也会少一点。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好的项目、好的时机也可以开始创业。
“真正落实一个项目,真正去实践,是要有一部分人跟你现在的想法一致,并一起完成的。厚积薄发,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他说。
----------------------------------------
《赢未来》对话王玉学(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不能用功利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创业
《赢未来》: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成功率并不高,而且,真正有具体创业行为的大学生比例很低,可以说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二。那政府、学校为什么还要鼓励大学生创业,这会是一种误导性政策吗?
王玉学:评价大学生创业,不能只考量成功率,这样就太功利了;鼓励并引导大学生创业至少有这样几个积极意义:
首先,倡导一种创新氛围,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技术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形而上地思考,而是要在实践中探索。大学生是最有活力与创新冲动的群体,完全应该得到更多的表现创意和创新的机会。
其次,全国每年有几百万名大学毕业生,整体上,只有20%左右有机会进入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将近80%要进入各种类型的企业。大学生进入企业,跟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产业工人比,他们只能在创意或创新层面展现优势,鼓励大学生创业,培养他们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在创业中提升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
最后,学校通过支持大学生创业,可以检验该学科(主要是技术性强的学科)与行业的关联度,如果这个专业专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或企业管理人才,但本专业的大学生在创业中丝毫展现不出学科优势,那会不会是课程设计出了问题,教学思路需不需要调整?在这个层面上,大学生创业能起到检验高校学科建设质量的作用。
所以,鼓励大学生创业,是整体上营造一种氛围,鼓励一种行为,引导一种方向,提供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