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接外孙女小悦悦放学,一路上她没跟我说啥。回到我家后,待女儿回来了,小悦悦跟她妈说:她跟一个女同学“互相踢人”了。女儿详细的询问了事情发生的过程,小悦悦说:“那同学用脚踢我了,她没道歉,我就又踢她了,我向她道歉了。”完了后,小悦悦还向老师报告了她跟同学互相踢人的事情。
女儿听完小悦悦的讲述,反复问小悦悦说的是实情吗?小悦悦说“是”。其实,女儿也不完全相信小悦悦说的话,怀疑她有夸张、歪曲事实,说有利于自己的话。前一段时间,小悦悦跟那个女同学就有过动手动脚的情况,女同学家长也通过微信找过女儿对质,协商解决办法,杜绝此事再度发生。女儿也怕是小悦悦主动“寻衅滋事”,然后到老师哪里“恶人先告状”,就苦口婆心的跟小悦悦讲道理,让她离那个同学远点,别主动跟人家没事找事。女儿对小悦悦说:“你回家跟我告状,你同学也会跟她妈妈告状的,人家妈妈兴许又得跟我告状呢。
话音未落,果然,女孩妈妈给女儿发来微信,说她女儿被小悦悦踢了。女儿就跟女孩妈妈用微信你一句我一句的,根据自己孩子的叙述的过程,在微信上各自说明情况。显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俩孩子都说对自己有利的话。没办法,俩家长同意周一到学校,在老师那里回看班里监控录像,然后确定是谁挑起矛盾,谁先动手的。
首先得说,咱家小悦悦在班级是挺强势的,有时候对同学说话挺重的,她愿意为班级管事,她还善于接近老师,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而有些同学见到老师就胆怯,不但不敢主动向老师汇报情况,在老师询问时,有理也说不清。老师也没那些闲心,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只要不碰破皮,不欺人太甚,谁吃点小亏,谁占点小便宜,也就不了了之了,老师也没法把一碗水完全端平。我是这样理解老师的。
有家长告诉孩子:谁打你了,你就打回去。女儿以前也告诉过小悦悦“打回去”,后来,看到小悦悦在学校有些好胜,她不先打别人就不错了,所以就不再跟她说“打回去了”。有一次,小悦悦跟我说过:那次在学校,一个同学对小悦悦说“你打我,我就敢打回去!”于是,小悦悦就用手碰了那同学一下,说:“我打你了,你打回来吧?”这是有点向对方“叫号”的意思,那同学看了看,又想了想,最终还是没有还手。同学在想:别人打我,我就还手打别人,但她是在碰我,我也不疼,她这算不算打我?同学自己倒弄不清楚了。按成年人的理解,小悦悦碰人家一下,这不叫打人,这应该算“挑衅”吧。但有人向我“挑衅”了,我需不需要“打回去”?妈妈没教我呀!所以,对于一年级的同学来说,“打回去”的尺度不好把握,笼统一点,就是“你打我哪了,我就打你哪,你打我有多狠,我就打你就多狠,你打我几下,我就打你几下。
在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孩子的集体中,学生中肯定有强有弱,有软有硬。强势孩子的家长,应该时刻给孩子降温,经常嘱咐孩子绝对不许欺负同学,在自己的孩子打了同学后,要及时处理解决赔偿。家长要懂得一个道理:现在家长不管,将来社会有人会管。而对于处于弱势孩子的家长,要格外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孩子敢于说出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如果自己的孩子有被人欺负的情况,要主动与老师和家长沟通,妥善解决,杜绝此事重新上演。如果孩子经常被人欺负,久而久之,就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附一篇)小悦悦的小秘密
那天,我晚上接小悦悦放学,她让我骑电动车把她带到她家附近的学生用品店,她在店里花了两块钱,买了一盒装俩的很小的日记本。我说就放你书包里吧,她说不能让我妈看到,她让我给她拿着,第二天接上上学时,再给她带去。也不知道她买这笔记本要干啥?
小悦悦所在学校要在“五一”节前开运动会,由于她前几天生病在家休息两天,班级“方块队”没有被选上。她不屑一顾的说:“不就走步吗,有啥啊?”后来,看到“方块队”还练习了舞步表演,她是否觉得有些遗憾了呢?不过,在班级之前选拔参赛选手的时候,小悦悦在跳绳和跳远两项运动中,在班级是第一名。在小悦悦病好上学后,班主任老师让小悦悦在跳绳和跳远两个项目中选一个,小悦悦选了跳绳。因为每个学生只能报一个参赛项目,以便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到学校运动会上来。这跟几十年前不一样,那时学校运动会参加项目本着“能者多劳”的原则,有运动技能强的同学包揽了很多项目,而大多数同学却无缘参赛,只能眼巴巴的坐在运动场边当看客了。这也是教育的一项改革,社会的一大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