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笔下的巴尔扎克
(2013-10-07 13:06:06)
标签:
杂谈茨威格巴尔扎克 |
分类: 阅读及影视观后感 |
刚看新闻报道,中国游客在英国人均消费八千英镑,成为消费最高的游客,超过中东。前几天也有报道说中国游客在美国是不讨喜的,直指国民素质,可见富贵未必高贵,花钱未必赢得尊重。
“奈近来人心不古,都尚奢华。”出自《镜花缘》,经世不衰。用于今时今日,更显贴切。为什么在这样崭新挺括的时代,百年前的古话不但没有曲终落幕,反而被擦得锃亮?社会风尚与精神境界远远落后于物质的丰富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使得我们像小丑一样着华服,品珍馐,却怪模怪样,成人笑料。
从来不是忧国忧民的人,而且祖国日益强大。只不过有感而发,每个国家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这里不谈政治,只希望我的草铺馒头能成为越吃越有饥饿感的精神粮食,不俗即可,不熟也可,一切都是慢慢修来的,非一蹴而就。
今天读到茨威格笔下的巴尔扎克。不再赘述巴尔扎克语言天赋,他的才华横溢。而是他的另一面,生活中的巴尔扎克,原来他是这么一副模样:“没有天赋(追求高雅),单从体态方面看就已如此,他身体肥胖、壮实,脖颈儿粗大得可以撑破任何衣领,面色通红,还有那些粗壮的屠户手指。”这活像我们今天的“大叔”。“在家里他身穿异想天开的奇装异服,那种名声狼藉的僧侣装,不过他这么做更多的是出于虚荣心,因为他像孕妇一样特别挑选这样的衣服作为一种自负的保护色,以掩盖其臃肿的体形。在剧场里,他爱穿着鲜艳刺目的坎肩炫耀于众,再就是那根恶名在外的巨大手杖......”
王小波的杂文里说,要写作,就要去生活。我自己是一个远离生活的人,所以写不出东西,写日记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我的今天与明天都一样,只是活着,没有生活,没有生气。
那么我们来看看茨威格先生是怎么给我们讲述巴尔扎克的生活,“这位诗人是怎么能获得对人、对生活的渊博的了解的呢?客观事实不仅不能解开这个谜,反而把它弄得更加扑朔迷离了。他对生活的了解甚少,在世界上走马观花只有两三年时间。青年时代他在一个阁楼里写杰作。他的心给追求金钱的狂热抓住了,因为金钱对他就是生命;他身上有着非凡的能力,能赚到百万、千万,而花钱的本事更大。他的印刷厂、他的投机活动毁了他。债务附身,有如铅块。于是他又开始写作了,狂热地、日以继夜地,但债务还是挥之不去。钱啊,钱啊,钱啊——老是同一思想萦回脑际。他午夜起床,苦干到次日深夜,已经成名而不自知。时而,只有他小说里的主人翁才会有的空想计划诱惑着他。他要重新开发从古罗马时代已经废弃的撒丁岛矿藏,他计划在交易所作一次巨额投入,他尝试去发现什么东西——可是,无论如何,只有债务常在。稿纸上还没有一个字就卖出去了:他匆匆赶写,一气呵成,以便开始写一篇新的。”“从外部生活他获得激烈感受的只有一个事实:他负债累累。”
“负债累累”就够了,已经促成他写作的目的与动机。记得莫言说起的最初写作不过就是为了填饱肚子。林芙美子努力创作写不过是得到稿费,不为吃饭发愁。并不是每个伟大成就的人最初都有着伟大的理想,只是现实生活里一些无法逃避的因素,让他们不断去做自己擅长的事吧,并且源源不断地努力与积累,以至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