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简介
(2010-07-05 10:53: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心灵鸡汤 |
我有个宏大的愿望,希望大伙能坚持不懈地一起将《明朝那些事儿》直接顶入中学课堂,成为每个中学生必备的书!——潜水潜到2008年(网友,热心中学教育者)
作者解密,痛恨史书"故作高深"
经历这一系列事件后,作者"当年明月"选择了在新浪与搜狐建立博客,进行连载更新,并继续保持着极高的人气。而很多网友都在问:"当年明月"到底何许人也?
记者多方打探了解到,"当年明月"26岁,在广州工作。在现实中是个公务员,写文章纯粹是出于爱好。"说起来,我也写了不少东西了,主要是心理和历史方面的,偶尔也写点经济的。我构思了6个月左右,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9644年这300年间关于朱元璋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
"当年明月"介绍说,他现在每天工作8小时,娱乐活动都推却了,剩下的6个小时全用来写作。他床头放着三本书:《明实录》、《明通鉴》、《明史》。他笑称"这样写是很累的",所以他几乎每次写完,都是疲惫得倒头就睡。
第四种写史方式/[文] 南方都市报
2006年3月10日的黄昏,“当年明月”感到一阵莫名的烦躁。26岁,大学毕业,政府公务员,月入5000,这是他的人生,一路畅顺,波澜不惊。用26年的努力,终于过上了父母眼中的好日子,往后的生活也处在可以预期的稳定小康状态中——买房、娶妻、生子、加工资。但厌倦抓住了他。
“二十多年来,没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明月身材魁梧,皮肤白皙,他偶尔抿一下桌上的啤酒,舒缓地倾诉着生活的不满,“我讨厌功利化生活,但自己一直功利地活着。读书为了考大学,考大学为了找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娶老婆过好日子。”3月10日那晚,他终于找到一件完全出于兴趣,不为功利,只为自己内心去做的事情。
“5岁,爸爸带我去书店,指着一套定价五块六毛钱的《上下五千年》,问我喜欢不喜欢历史。我不知道什么是历史,但知道他每月工资只有30多块,那是多昂贵的书啊。我说喜欢,其实我真正想要的是昂贵的东西。”
对历史的兴趣从《上下五千年》开始,看了几篇就兴致盎然,但明月觉得。他初中开始看白话文的简编版《资治通鉴》。编年体的史书让明月“深恶痛绝”,流水账式的记述毫无乐趣,“还好有《史记》,前后读了很多遍”。
明月大学读法律专业,因为法律是当时的热门学科。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历史、心理学和经济学,“看多了就想写,最早的几篇历史随笔发在一个很小的论坛上,竟然还有不少人爱看。”
3月10日,心烦意乱的明月倾诉欲汩汩冒出,他打开电脑,写下了生平第一篇长篇故事——《明朝的那些事儿》。他在开头写道:“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这个帖子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版块创下了惊人的纪录,迄今点击量超过300万,之前这个版最热的帖子也没超过10万。
在教科书、史料和戏说的叙述方式外,明月试图寻找第四条讲述的路径。他希望自己写的历史不仅真实,还要有趣。《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副标题是“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明朝的那些事儿》出版人试图归纳这种新的历史叙述方式:从体裁看,这是一本正说历史,每一个细节和事件都遵循着历史的由来和发展;从写作特点看,作者吸纳了叙议结合、伏笔照应、铺垫悬念等,并穿插了很多类似冯小刚电影中的“冯式幽默”,阅读间隙可以读到很多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精辟评断,做到真正的“好看历史”。
明月的趣说历史受到网友的热烈追捧,众粉丝自称“明矾”,建立QQ群,经常联系。
“这样的生活疲于奔命,但很快乐。白天上班,下班后在街上散步半小时酝酿情绪,然后吃饭洗澡,写到晚上十一二点,倒头就睡。我不打麻将,不唱卡拉OK,天天在宿舍,同事问我都在干吗,我不能告诉他们我在写历史,一来不想被打扰,二来无法解释。”明月每天用5小时写3000多字。全书计划写七八十万字。这么长的著作,已经有28家书商联系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