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森尼学会举办美国亚裔肖像展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会与生活 |
白井佐士美拍摄的“算命”。艺术家用日本削苹果传统表现她移居到纽约后的认同感。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IIP)《美国参考》Brittany Bybee从华盛顿报道,美国亚裔有什么独特之处?8月12日直至2012年10月14日,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举办展览,探索具有多样性文化的亚裔群体错综复杂的典型特征。
史密森尼学会所属的国家肖像馆(Smithsonian’s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与美国亚太裔项目(Asian Pacific American Program)协同举办当代美国亚裔肖像展,探讨美国社会的跨国特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国家肖像馆馆长马丁·沙利文(Martin Sullivan)表示:“‘今日肖像:邂逅美国亚裔’(Portraiture Now: Asian American Portraits of Encounter)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展览,确认了当今文化中亚裔特征的复杂现实。”
该展览通过七位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了美国亚裔的感人经历,一反人们通常对亚裔产生的一成不变的印象。
这些艺术家们本身就反映了美国亚裔的多样性。他们使用迁徙和跨国心态等概念演绎美国亚裔的形象。
第三代美国日裔罗杰·下村(Roger Shimomura)在他作为大学教授的生涯中一直通过艺术与外界的刻板印象作斗争,他的自画像对迪斯尼(Disney)、凯蒂猫(Hello Kitty)和皮卡丘(Pikachu)等形象提出了挑战。
韩国艺术家惠研南(Hye Yeon Nam)希望观众能够在她的作品与他们自己的生活之间找出关联之处。她制作了简短的视频,通过对日常活动的探索表现韩国妇女与生活在美国的妇女之间的鲜明对比。她以幽默、温馨的手法,表现出在诸如吃、喝、行走等日常活动中的尴尬感觉。
艺术摄影家CYJO出生在首尔(Seoul),在美国长大,目前生活在北京。他展出表现美国韩裔生活的摄影作品,其中有公众人物,也有普通公民。这些人物摄影作品排列在肖像馆的走廊中,240多个人物形象体现了他们祖先的文化特征。乍一看,他们都很相像,但再仔细一看,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独特的经历。
参加展出的其他艺术家还有:出生在中国的艺术家张春红(Hong Chun Zhang),她通过她家庭特有的头发形象展现她自己的认同感;父母分别为日裔和墨西哥裔的志津·萨尔达曼多(Shizu Saldamando)把在南加州长大时曾对她的自我意识产生过影响的音乐结合到她的作品当中。
摄影家Tam Tran的摄影作品说明她与自己的身份特征之间逐渐发生变更的关系:从她还是一个南越的小女孩到她的家庭迁移到孟菲斯的这段时间,她在两个相互重叠的文化中苦苦挣扎。最后,白井佐士美(Satomi Shirai)的摄影作品详尽地记录了她从日本移居到纽约的经历。
在8月9日举行预展时,史密森尼学会美国亚太裔项目主任康拉德·吴(Konrad Ng)表示,他深信这次展览将“为美国亚裔的认同特征提供一些具像”。他认为这个展览确认了美国的特征和包容性,因为这个国家尊重美国亚裔和他们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贡献。
他还说:“观众看过展览后将对美国亚裔和美国社会的多样性有更充分的了解。”
当观众从一个展厅转到另一个展厅时,这样一个事实变得越来越清楚:没有两个艺术家的经历是相同的。一绺绺乌黑的头发与孩提时代的卡通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有手法新奇的自画像,那里可以观看桔子汁被打翻的视频。每一位艺术家都采取与众不同的方式反映并珍视自己作为美国亚裔的认同感,同时都在美国社会中通过艺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康拉德·吴指出:“‘今日肖像:邂逅美国亚裔’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的切入点,加深人们对于美国亚太裔的了解。这些出色的艺术品为洞察美国社会生活、世界文化和他们的交集点的精髓打开了大门。”
史密森尼学会美国亚太裔项目的宗旨是:为美国亚裔和太平洋诸岛后裔的倡导活动提供方向、指导和支持,更好地反映他们对美国社会生活和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史密森尼学会国家肖像馆力图通过参与塑造美国文化的个人形象讲述美国历史。肖像馆采取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和新媒体等方式,展示真实体现美国社会生活的诗人、总统、思想家、乡野蛮夫、演员等各色人物的形象。
Read more: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article/2011/08/20110818095710x2.403986e-02.html#ixzz1W1J8tR1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