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客座博文:国际访问者领袖计划(IVLP)参与者--陈霞的"我在布朗大学的生活"

(2011-04-20 14:03:47)
标签:

杂谈

分类: 客座博客
我们在布朗大学的生活总的是非常愉悦的。目睹了新英格兰秋天的胜境,每天看着树叶一点点变换着多彩的颜色,直到盛艳至极,然后再一点点地在秋风中凋零。我曾踩着满地的落叶,去到图书馆、去到教室、去到草坪。当然,现在已经是严冬。一场大雪下来,几乎能把整车掩埋,我才得知有“挖车”一说。积雪飘落在树叶上,一团、一团的,还真就像开着的白花,真是美极了。
布朗确是非常不错的学校。校园里许多体现古典建筑风格的楼房,有在全美仅存不多的建于独立战争前的大学教学楼。观赏那些古朴静谧的建筑,即养眼、也养神。布朗大学的师生比大致为1:8。来这里任课的教师一般都非常喜欢教书这个职业,他们在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真不少。布朗大学四个年级的本科生近6000名,另有1300多名研究生。和别的常春藤学校相比,布朗规模小一些,但对学生的教育还真是无微不至。我们最喜欢的是布朗的氛围。布朗号称最自由的学校。除了每个专业的基础课外,学校没有限制性的课表,学生可以从学校开出的各种名目的课程中选择。选课的自由度非常大,专业跨度也非常大。这一制度从建校之初沿袭至今。如果大学现有的课程里没有自己喜欢却想要的课程,还可以约上几个同学自己设计,学校也认。如何让这种自由更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布朗大学为此设了专门的学术咨询小组和个人咨询小组,帮助学生合理地选课。我的孩子还没有到布朗之前,就收到她的布朗邮箱,并告诉她应该与谁联系,这个人将是她的咨询老师。所以她还在国内,邮箱已经先激活,可以咨询各种问题了。
布朗对学生的人性化关怀还可以从下面这几项措施中体会到。学校的图书馆一般都开到凌晨2、3点,有的是24小时。学生这时要回住所,一是可以打电话叫Safe Ride,是送学生回宿舍或校外周边租用住房的通行车。这项服务是免费的,从下午5点到凌晨3点。另外就是打电话叫Safe Walk,这项自愿服务是从晚上9:00到凌晨1点。学生自习完后,不想搭乘通行车,又不想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这就可以打电话叫Safe Walk。一般会有两名自愿者来陪你走,陪你一路聊聊天。学得晕晕乎乎后,有人陪着走走路、说说话,真是不错。
 
布朗的写作中心也是值得提到的。如果在写作上遇到困难,可以到这个中心寻求帮助。会有人与你一起讨论论文题目、论文修改、编辑等,还有如何克服写作障碍,怎么引起读者共鸣、怎么辩论一个论题、如何组织论文材料,什么语法错误、学术论文规范、文章风格、如何用英语作为一种外语进行写作,等等方面。我属于用英语作为外语来写作这个范围,所以也通过网络与这个中心预约过几次。填几项简单的内容,如论文长度、涉及哪个学科、你希望的见面时间之类的。我当然就约哲学和宗教学方面的人员和我一起讨论稿子。我认为这项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我所知道的另一项有用的帮助是Sheridan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这个中心帮助布朗师生如何准备演讲、上课、面试、面谈等。他们可以帮你录制演讲,及时给出反馈意见和建议。我下学期准备预约一下这个中心。
除了课程学习之外,各个系有支持本科生活动的“DUG”(Departmental Undergraduate Groups),每年可以得到1千美金的资助。学生们用这个召集同专业学生聚聚,有时会请老师参加。我参加过东亚系本科生的DUG活动,其中一次是“ice cream social”。学生订了冰激凌,邀请了一些老师和学生,并告诉我们接下来他们安排放三部电影,中国、日本、韩国各一部。对于研究生的教育,我参加过几次宗教系研究生的Mellon Workshop on Mind and Body活动。这是由Mellon基金会支持的研究生活动经费。系里的研究生们每周四11-1点在系里聚会,中午订好比萨饼。每周都有其中的一位同学把自己关于论文的设想先发给大家看。在聚会的三个小时时间里,每人都很认真地阅读,并指出问题。大到论文题目,小到标点符号,几乎一页一页地挑毛病。我想在提交给导师或指导小组前,学生们互相挑刺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也确实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助。我的合作导师Harold Roth邀我参加过一次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和我们国内博士生开题报告的情况极其相似。
在研究人员之间也有比较频繁的学术交流。我所在的宗教系大概一月搞一次叫“Brown Lunch Bag”的活动。时间是12-1点,中午一小时。老师们把自己的午餐袋拿到系上,系里提供水果、甜品。每次由一位老师做15分钟发言,介绍自己最近的研究,我们就围绕他/她的题目,边吃边聊。我每次都参加,主要是为了与系里的同事多一些认识和交流。系里每学期开学也搞一次餐会,欢迎家人参加。这也是增强同事之间、同事的家人、孩子之间了解和交流的机会。
 
我上学期个人还真把开学时选听的三门课给坚持下来了,没有缺过一次课。这里上课网络用得很频繁。对于注册了该课的学生,学校会提供这门课的用户名和密码。我不是注册学生,进不了这个系统。Harold Roth还给主管教学的工作人员写信,请他们帮忙让我进入。在那里可以看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提问、关于课程的各种通知、教学大纲、教学辅助资料等。我自己还帮助主持了两场课堂讨论。这学期我还听了大大小小近十次讲座。与我的接待教授见面较为频繁,偶尔也会与他的研究生一起读中国古代经典。我们一般都是先读中文,接着看每句话、每个字用英文怎么表述。罗浩还说听我用中文朗读那些经典是一种享受。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真读了不少先秦的典籍。每次读之前,我都把要读的经典全文读一遍,因为我不知道他们会挑选哪一段出来讨论。英文部分,罗浩先生的著作基本上一字不漏地读了,史华慈、葛瑞汉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通史性著作读了。原来,Harold Roth曾师从著名汉学家葛瑞汉,他经常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讲葛瑞汉的各种逸闻趣事。
 
Rockefeller 图书馆给了我一间单独的自习室,配备有简单的书房设施。人文、社科方面的书都在这个馆。我可以把大量需要用的图书放在这个房间。管理人员告诉我,可以借一两百本书放在里面。我当然没放那么多,哪看得过来呢。不想看书的时候,就在图书馆各层之间来回走,漫步在书海中,时而驻足翻看一下;时而向窗边眺望。图书馆四周的窗外景色都非常漂亮;时而就在合适的沙发上坐一会儿,喝上一杯咖啡。图书馆到处都是供人休憩的沙发,电脑也摆放得特别多。布朗的电脑总数超过学生人数,随时想上网查点什么东西或打印、扫描一些文件都很方便。我另外喜欢常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图书馆的东亚部。这里有一个地方装饰得像一个中式书房,摆满了中文、日文、韩文的工具书,当然中文工具书是最多的,摆了好几架。然后配上极为舒适的沙发,趟在沙发上看书或休息都是一种享受。
由于我们与房东相处极为融洽,从学校回到家里也感到特别温暖。讲点我和房东之间的趣事吧。有一天房东上来找我,我那天正好不知道吃什么早餐,突然想到北京便餐馆的疙瘩汤,就自己琢磨着做了一小锅。正好赶到她上来,我请她尝一尝。一尝,她就说特别好吃,赞不绝口。马上就跟我学做疙瘩汤,并在她的家人之间推广,还开着车去买一摸一样的配料,让我告诉他们哪样哪样是多少,认真记下。其实,那是我胡乱做的,他们这么喜欢出乎我的预料。我做的麻婆豆腐、土豆烧排骨,也大受欢迎,但赶不上疙瘩汤,真想不通。还有一次她开车带我去亚洲超市,看到冬瓜,问我那是什么。我就告诉她那是冬瓜(Chinese winter-melon)。她从没见过,于是也买了一个。一天她家里来客人,她做了一锅疙瘩汤招待大家,也请我跟他们一起吃。快吃完的时候,她一个人去了厨房。不一会端过来一盘没煮的冬瓜片,让大家吃。还说冬瓜太硬了,好难切。我在想,反正老美什么都生吃,没太在意。她让我也吃,我就告诉她我的习惯是煮熟了吃。她反问我,这不是水果吗?我这才反应过来,她把冬瓜误当成了一种水果,招待大家吃饭后水果。我真是吃惊不小,怎么会造成这样的误会呢?也许是那个瓜(mellon)的说法坏了事。马上给她解释说,冬瓜不是西瓜,这是一种蔬菜。
 
这几个月下来,房东一家人、她的哥哥一家人、姐姐一家人,她的朋友、同事、老同学都与我经常交往。她家里的重要活动都会邀请我们参加。感恩节在她哥哥家过,这天是所有的妇女做饭。那天吃得真够丰盛的,就开胃菜就摆了一桌子。没想到美国人会做饭的也真能做出这么多东西。与我们的春节盛宴不相上下;圣诞节去她住在森林里的姐姐家过,这天是所有的女孩儿做饭;复活节大家来她这里聚,是所有的男性做饭,其他人尽管玩。房东说这是他们兄妹之间坚持了近15年的传统。从与房东的相处,我看到了美国人特别重视家庭的一面。那天去他哥哥家,我带了铁观音茶去。没想到他哥哥非常喜欢,当时我们就沏了一壶。他告诉我喝茶的小杯子是他妈妈留下来的。最近房东在装饰圣诞树,一些饰品也是她妈妈留下的。我也拜访过其他一些家庭,很多都告诉我他们的圣诞装饰品中保留有父母用过的东西。我去过一些家庭,在醒目的地方总是摆放着祖父祖母的父母、祖父祖母、父母等的照片,也会给我们讲起祖辈的故事。罗德岛富布莱特学会会长Alice也住在我附近,她说她与自己的姐妹每周六通话,已经坚持了30多年。我在这里参加的很多活动都是欢迎带家人的。我知道西方文化强调个人奋斗、独立意识、自由精神,看到这些美国朋友如此重视家庭亲情,制造并保持家庭传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发现欧美一些国家的公共政策也在帮着培养家人的亲情。有一天房东与我们母女一起坐火车去波士顿玩。售票员过来了,我们准备买三张票。他问了一句,“你们是一起的吗”?“当然是”。于是他建议我们买家庭票。这样买下来,便宜太多。按理说,家庭外出,人数增加了,钱应多付。由于有这种鼓励家人一起外出、一起分享的规定,人多而付出的钱却少了。其实,我们肤色相差很远,没想到售票员这么善意。买完票女儿问能否与他合影。他说:“我不会收费的”,还配合着摆了各种姿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