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到中年,这“三观”比“五官”更重要!

(2020-10-09 22:51:58)
标签:

人生黄金阶段

事业的分水岭

健康才最重要

爱国爱家爱己

闫涛老师

分类: 人性情感杂谈
人到中年,这“三观”比“五官”更重要!

篇首语:前不久,无意中在一篇新闻中看到“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年的定义是:44岁以下皆为青年。”才发现自己已经步入了中年阶段(我出生于1976年6月,今年正好迈入中年)。人到中年,人生百年已近半,精力逐渐衰减!工作的压力,家庭的责任,让人不得不负重前行;当然,历经了生活的沧桑与磨砺,中年何尝不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中年人到了成熟稳重的年纪,阅人无数,做过许多事,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中年以后,五官也不再精致和重要,但这“三观”一定得正。此三观端正,中年伊始,生活会愈来愈好......


       ⑴ 年龄观
       心若不老,岁月无伤。

       人到中年,家庭,生活,工作趋于稳定,有的人安于稳定的生活,直到退休;有的人则寻求新挑战,迎接新的生活。

       人生的下半程,年纪越来越大,胆量越来越小。许多人被自己的年龄困住,不敢接受新事物,对生活的热情也逐渐降温。其实,人不应当被年龄限制住,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而应在经验和阅历丰富的中年阶段,再次焕发神采!!中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要好好把握。

       老刘虽说快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仍然充满着年轻人一般的活力。他50岁学驾照,3年后开始了自驾游,到了好多个城市。 在别人看来得养老的年纪,他却仍然荣光焕发,越玩越年轻。他还经常和年轻人一起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

       某知名主持人说过:“老不是一个年龄问题,也不是一个生理问题,而是一个认知问题。”

       哪怕时间会让人变老,但只要心理年轻,你还可以做年轻人的事。

       49岁北漂,80岁登上国际时装周的王德顺大爷说:“我才80岁,如今我仍在不断追求自我。”

       豁然的年龄观,是无论多少岁,都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事物保持好奇,永远不乏从头开始的勇气。74岁的褚时健开始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到85岁时,成为“中国橙王”。

       青年,中年,老年只不过是个称谓罢了,焕发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⑵ 健康观
       看过一个节目,里面谈到了年龄的问题。

       有人说:“人年纪上来后,身体会感觉到明显的变化。你会羡慕年轻人的精力体力,发现你不得不承认真的是“人到中年了。”

       这番话,中年人听来,颇有感触。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下半场,拼的是健康,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

       我有个同事,入行十多年,他一直是公司里工作最拼的那个人,加班熬夜对他来说正常不过了。有一次,他通宵工作了一周,回到自己家里后,突然晕倒在了浴室。不过还好家人抢救及时,他才捡回了一条命。醒来以后,看着自己痛苦的亲人,他内心感到无比地愧疚。他出院以后,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到点就睡觉,而且还每天坚持锻炼。吃饭也不像以前那样口味重,饭局能推就推了。

       人生过半,从容便是良药。学会从容,不是懦弱,只是明白了再大的成功,都不没有健康的身体更重要

       人最大的本钱是健康的身体,一个好身体,可以让你的家庭不必因为一场疾病而陷入窘境,更能够让你长久地陪在家人身旁。

       人生下半场,必须保持身体健康,更要心情舒畅。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少油少盐,放下烟酒;早睡早起,适当运动......善待自己的身体,中年生活才能蒸蒸日上。


       ⑶ 生活观
       想得太多,烦恼不请自来;要得太多,欲望让人倍感苦累。

       人生过半,经历了酸甜苦辣咸,便会懂得:人一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朴素、简单与平淡。

       逐渐放下对名、利、权、情(情欲、性欲)、欲(物欲)的痴念,有几个知己才是人生最宝贵的沉淀。

       生活不只是物质的保证,还有内心的丰富。活在这世间,删繁就简,才轻松自在;内心充实,才怡然自得。

       越走越长的是道路,越想越明的是智慧。拥有豁然的年龄观,敢尝试,敢突破,才能不被岁月的流逝困扰,永葆青春;养成正确的健康观,学会从容,关注身心健康,生命才能更有质量;守住简单的生活观,学会放下欲望,淡然处事,丰富自己的内心。中年伊始,养成这“三观才能身心皆悦,内外皆安,事业更通达,幸福在心间......
                                                                                                          素材源自:中华传统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