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能克制自己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2018-06-30 14:41:39)
标签:

反躬自省

反求诸己

自我观照

自我提升

闫涛老师

分类: 人性情感杂谈
能克制自己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王阳明龙场悟道

篇首语:   王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为己,为了什么样的自己?那必须先有个清晰的自我认知。



       人有追求感官上享乐的本能,如追求吃到珍馐美味,看到美人、美景,穿上华丽的衣服等带来的愉悦感。但这类感官上的愉悦并不持久,常常需要寻求更大的刺激才能引起情感上更深的体验。

       聪明的经济学家们用“边际效用递减”来解释为什么人的这类感官欲望难以持久满足。

       精明的商家们,为了延长人的这种满足感,绞尽脑汁地提供各种衣、食、住、行、娱等各方面个性化的商品,好像有了上述几方面的消费,就是真正地满足了自己。

      但,真是为了这样的自己吗?


       古人讲人禽之辨,以把自己和禽兽区分开来,骂人的时候,最狠的话,就是称对方禽兽不如。人和禽兽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人有社会生活,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诸多美好的品德,有了德性。在日常的生活中扩充、发扬自身的德性,知善恶,懂礼义廉耻,成为一个有品性,有善性的人,是为己的真正所在。

      克己,就是要自我约束。为什么要约束自身呢?因为人性并不总是善的。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个人,受家庭成员、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各自的性格。

       性格中不好的一面,有些是与生俱来的,如沉溺于耳目口腹之欲,也有些是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如懒惰、恐惧、贪慕虚荣、自私自利、残忍等等。

       克己的工夫,就是抑制性格中不好的一面。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来实现,如下定决心通过早睡早起的方式来克服自身的怠惰。

      也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来实现,如对父母孝顺,对工作勤勉,对他人真诚守信等。也可以凭借外力的制约来实现,如对各种行为规范、法律制度、文明公约的遵守等。


       要做到一时一刻的克己不难,难的是有意识地长期坚持自我克制,并且内化在自己的行为中。

       成己,即成就自己,借用马斯洛的话说,叫做“自我实现”。怎样才叫实现了自我,并不能一概而论,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建功立业,当然是自我的实现,毕竟,一个人总是通过他所做的事情,使自己站立、充盈。只是,这“所做的事情”可大可小。

      像英雄人物一般,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上贡献出自己的才智,从而彪炳史册,获得不朽声名,当然只是少数。

       大多数的人,都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医生把病人治好,教师把课上好,开小面馆的师傅把面做好,自我也由之实现。


       德行有修,品性有所提升,则是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今天的人们喜欢把有所成就的人都叫做成功人士。然而,成功人士要是和不成功人士一样,品格低下,性情单薄,便不值得一提。成功让优秀人物更加坚毅、从容、大度,形成典范,对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影响。

       而那些靠钻营得到权势的竖子,得意张狂,变得更加低俗浅薄,只会抹黑“成功”二字,顺便败坏风俗。

       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点可以让人用来衡量自我是否已经实现,以期望一旦自我实现后,就可以停滞不前。尤其是就德行修养而言,这恐怕得用上一生的工夫。

       人无时不刻不是在克服某些与生俱来的本能、以及种种感觉与欲望:克服畏葸,克服嫉妒,克服暴饮暴食等等。


       朱熹说:“整齐收敛,这身心不敢放纵……一时放下,则一时德行有懈”。

       宋儒这种近乎极端的自我克制,虽颇为后人诟病,但它表明了先人们重视自我的诚敬之心。

       这份诚敬之心,足以令那些怠惰自身、茫荡度日的后人汗颜。


       明月清风,堪为伴侣
       王阳明有诗云:“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是,世间有很多快乐,很多享受是不需要用钱来购买的;世人在忙碌中,常常忘记了身边平常事物的美好。
 
       当今都市里,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纠葛,每天按部就班,这样的日子几乎占据了整个人生。日常生活就像是被塞进了形状大小相同的模子里,在各种压力的挤压下,挣扎着奋力向前。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色、音、味这些刺激感官的东西,常常能困扰、麻痹人们心灵的天性,使之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从而失去内心的安宁。
  
       元曲《挂金索》:“无忧虑,孤云野鹤无拘束。草庵内,闲看金书。窗外林泉,隈山傍水竹。明月清风,堪为伴侣。”
 
       对比古人的悠闲安然,我们是不是远离了合乎生命、合乎自然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妨给时光留白,与明月清风为伴。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人本就来自大自然,时不时地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里嬉戏一番,可以医治我们的焦虑和紧张,让我们得以休养生息。
 
       唐代高僧智亮有一首耐人寻味的诗,“人间漫说上天梯,万转千回总是迷;曾似老人岩上坐,清风明月与心齐”。
 
      生活不能总是琢磨“上天梯”,到山间坐坐,清风明月,是古人曾经享受过的,我们也不要辜负了这大自然的馈赠,不要辜负了大自然的慷慨和仁慈。


       明月清风,独悟空灵
       苏东坡在《赤壁赋》里感叹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世人多碌碌无为,虽有良辰美景,山水书酒花月,都付虚度。能知清风明月之乐者,世间能有几人?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全在达人有心领略。苏东坡认为,作为生命短暂的个体,不必羡慕“无穷”的自然万物;反倒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他正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王阳明也喜欢从大自然中体验快乐,“平生山水已成癖,历深探隐忘饥疲”,对自然山水表示极大的热爱,“谈我平生无一好,独于泉石尚多求”。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明月清风中,王阳明悟出一颗空灵心,在与大自然的交融中,从山水中感悟到自然的生生不息,体验洒脱自得的人生乐趣。

      王阳明不是要依赖清风明月来逃避现实,而是把自己的心暂时放逐出去,在明月清风中体验“与物同体”,从而再次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时,可以获得一种超然的快乐,借助山水之灵,人在其中体悟大道,人的命运得以峰回路转,人与自然共生!


                                                              摘自:王阳明文化书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