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状元背后的故事: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2018-06-30 14:09:19)
标签:

言传身教

建立责任感

拓宽思维

因材施教

闫涛老师

分类: 亲子教育指导
高考状元背后的故事: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篇首语:高考成绩是这几天大家最关心的事情了。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江西省文科第一名是一个叫做刘梦的女孩子。在今年高考中,她考出了674的好成绩,超过一本线106分。在采访中,刘梦表示,当听到自己获得江西省文科最高分的消息时,还有一瞬间的懵。虽然预估到自己成绩不错,但这个成绩,应该是超过了她的预想。在考试结束后,她整理自己的试卷,堆起来的试卷竟然达到了一人高!
       刘梦能够有今天的成绩,和妈妈的帮助息息相关。每次女儿考试出现的错题,刘梦的妈妈就会收集起来,然后分类贴好,这并不是简单的工序。每天刘妈妈花在整理错题上的时间,都有好几个小时。能够知道错题是什么类型,还能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想必刘妈妈本身的知识水平也不低。以至于了解刘梦妈妈的朋友都这样说:“你自己都可以参加高考了,你女儿考清华,你可以考北大!” 
       刘妈妈此举,不但为女儿的复习和归纳总结节省了很多时间,在无形中也给女儿树立了一个榜样。她通过言传身教,让女儿知道,自己一直在陪着她成长,她不是只要求女儿努力,而是和孩子一起进步。这样以身作则的父母,一般都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我见过很多家长,自己成天沉浸在牌桌上,却在孩子放学后就要求孩子马上写作业、上兴趣班;自己每天拿着手机逛淘宝,刷微博,却要求孩子不准玩电脑,不要沉迷网络游戏;自己下班之后只想躺在床上休息,却要求孩子周末也要坚持复习功课。  自己都坚持不了的事情,却苛责孩子一定要完成,这样的教育是最没有说服力的。


       ㈠ 言传身教胜于一切
       从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就在模仿着父母的所作所为。

       父母有修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行为习惯;

       父母若是粗俗、缺乏修养,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异常暴躁的人。

       而如果父母爱看书,孩子就不可能只爱玩游戏,拒绝看书学习。

       就像安徽高考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也发现了,但是他们不多说什么,而是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我看到他们都在看书,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了。”

       是的,有父母做榜样、做引导,孩子怎么可能会轻易放弃学习呢?

       所以,父母与其教育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不如先成就自己。用真切行动告诉孩子,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㈡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现在有太多的父母舍不得孩子吃苦,爱包办代替,总是觉得孩子还小,承担不了这么多的压力,离不开父母的庇护。

       但其实最离不开的是父母,从来都不是孩子。父母希望能从孩子的依赖中找到被需要的感觉,以此来证明孩子还爱着他们。

       可是,不需要就不代表不爱啊。

       之前看过一句话说:“时间就像流沙,你越想抓住,流失的就越快。”

       用来比喻教育孩子也一样:“你抓得越紧,就越累。反而放了他,你们都会轻松、释然。”

       那些所谓的高考状元,其实也都是从小被父母逼着独立长大的,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从来不帮忙。

       一位清华学霸就说:“感谢爸妈的尊重与放手,让我学会了遇事不逃避,而是先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真正懂得放手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父母,才是真正的懂得了什么才是自由而有意义的爱。

       只有这种爱,才能让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成长。


       ㈢ 真实体验远大于想象
       有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说:“这个挺好的,对你有帮助。”“这个课程对你将来有好处,必须要上。”

       却很少主动地先去让孩子体验其中的好。

       这就好比一颗糖放在桌子上,不先给孩子尝尝味道如何,而是先说:“这糖很好吃,你表现得好,我就给你一颗。”

       孩子不知道到底有多好吃,自然兴趣也不会太大。万一任务又难,更容易轻易放弃。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先给孩子尝一下,让他体验到了糖的酸甜可口的味道,这时再告诉孩子:“你如果能把作业按时完成,这个就归你了”。

       想必对于孩子来说,则更有诱惑力。

       安徽高考状元孙萌的妈妈就说:“如果是一个场景,我们尽可能带孩子去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

       真实体验更容易让孩子有学习的兴趣,所以父母更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样他才能更加地享受学习,爱上学习。


       ㈣ 阅读经典书籍,扩宽思维方式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必然有它不容忽视的理由。

       每一本经典著作中,都蕴含了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大家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看法,阅读其中,则让人的思维认知变得丰富而饱满。

       同时,阅读也能无形中开阔人的眼界,让人的心胸变得宽大,善解人意。而且还能从书中学习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人在处理事情上不再手足无措,而是学会沉着冷静。

       就像每一个文科状元,从小都是博览群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在语文的学习上如鱼得水。

       北京语文高考取得148分的孙婧妍说:“书读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当然,从小的阅读习惯也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与引导。从小,我妈妈就非常爱给我讲故事,所以我对于阅读的喜欢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孩子对于阅读的习惯不是天生而就,而更多是需要后天父母的引导。

       所以想要有个出口成章、聪颖无比的孩子,不如就多陪孩子看看书,潜移默化地培养他的阅读习惯吧。


       ㈤ 因材施教,发现优劣势
       教育讲究方法,同样讲究孩子。

       不少的父母在看到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时,就会习惯于用在孩子身上,却很少考虑自家的孩子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方式。

       或者从不去真正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优劣势,就盲目地去采取教育。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变本加厉地毁掉一个本该优秀的孩子。

       反而像那些懂得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的父母,或者懂得孩子的缺点,不去触碰雷区的,往往是最懂得教育的父母。

       广东高考状元张恒说:“我从小比较自信好强,有时还会自满。爸爸好像深知这一点,所以我每次取得一点成绩时,爸爸除了给与肯定和鼓励外,还会更多的泼点冷水,提醒我下漏洞。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批评式’教育。虽然说这种方式不好,但我觉得比较适合我。”

       所以,有时候不是父母教育的方式不好,而是不太适合自家孩子而已。

       好的家庭教育总是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处事方式、道德修养以及思维方式,最终决定孩子的命运。

       所以,作为父母如果想要一个成才的孩子,首先请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庭环境和以身作则的家庭教育。


                                                                            文章源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