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如何不虚度???

(2017-06-15 10:08:43)
标签: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闫涛老师

分类: 养生保健修身
人生如何不虚度???

篇首语: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生命就在倒计时。时光飞逝。人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因为总是执着于名、利、权、情;另外就是放不下过去,随着岁月一同走远的,还有我们所经历的那些人和事。对也罢,错也罢,都已经成为过去,一味沉湎其中,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人生在世,不可能不经历失去,与其抱残守缺,执着于过去,不如果断放弃,美梦破灭之后往往就是黎明。学会平衡心态,自然少了很多烦恼;选择人生最积极的一面,决定成败的关键是心态。人生最需要把握的就是当下,切勿虚度每一刻宝贵时光。

 

 

    圣贤孔子告诉我们人生要想不虚度,就必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注:出自《论语·述而》”短短十二个字,是孔子一生教育、学术思想的总结,是他立己立人的写照,更是激励新时代青年人奋斗人生的智慧导向。


    志于道——确立生命的目标

    道是宇宙生命的终极真理。宇宙的形成,属于天道人的切身问题,是人道。

    无论是人道还是天道,都是高远的理想,是现在的人们还无法达到的境界。因此孔子说人生的第一件事,就在于立志。所谓“取乎上者得其中,取乎中者得其下”,人的立志不妨高远一点,难以达到,这一生才有奋斗的动机。

 

    据于德——找准做事的依据

    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据于德,即是要以道德为根据。

如果说“志于道”是望向远处的眼光,那么“据于德”就是人生奋斗的底线。人可以一事无成,但起码不可丧失道德。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得到的成果也不可久享。为了道德良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真正的做事法则。

 

    依于仁——理顺待人的态度

    有志向,要有道德,如此所做的事才真正显出其价值。做事要顺利,还应该注意人际关系。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

    当然,只是依于仁还不够,还需要依于“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依于义,是说人不应有害人之心,取之予之,都应合乎义理依于礼,是说礼多人不怪,唯有礼貌的人能得到他人尊重依于智,是说与人交往注意吸收他人智慧,自己也不能浪费别人时间,让双方的交往流于肤浅依于信,是说人无信不立,唯有以诚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厚待。

 

    游于艺——寻求内心的丰盈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遨游之意。“游于艺”可以回归到“至于道”,因为知识与艺术的目的,正在于探寻宇宙、人生的真相。在现代社会,“天道”大约可以相应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人道”大约相应于各种人文学科。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精神生活,培养的是一种人文素养。一位知名作家曾经讲过:“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在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走出迷宫;历史让你知道,没有一种现象是孤立存在的。”一切精神生活,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志于道而据于德的人,知道人生应该有所追求,但同时遵循内心的守则,不逾越道德的界线。依于仁义礼智信,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左右逢源,到处都是贵人。

    除了要搞好人际关系,还要搞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因此要游于艺,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游”最初是遨游,程度深入之后,变成“游戏”。在艺术中得到游戏般的乐趣,才能真正做到游乐于人间。

 

    有信仰,才能让人生不虚度

    信仰二字,可以如此理解:信为叩首,虔诚低下头,感念祖师恩德,以谦恭心去面对世间万事万物,能放得下身段;仰为仰望,傲气抬起头,观望蓝天白云,以自信心去面对世间万事万物,能担当起责任。低下头不敢抬头仰望,虽然信也是迷信;仰起头不屑于放低身段,虽然傲也是桀骜。叩首后要能抬头。明智悟道,非明智不足以悟道,迷信悟道道更迷。

 

    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抵全在道教。道教作为中国固有信仰已深入大众的生活,所以民间的信仰活动依然普遍。道教既是一种宗教,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社会实体,它在教义中大力倡导中国传统的忠、孝、廉、节、义、信、仁、惠、礼,有着丰富的人文和生活的内涵。如尊道贵德的教义宗旨、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慈爱和同的处世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人人和谐的生态智慧。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人正确树立文化观、经济观和人生观,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启迪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道教的人生价值取向对于现代人励志行事有无疑有了借鉴的作用。道教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物质利益或个人名利,而是强调以德养生,注重人的道德修养。道教生命伦理学以“劝善成仙”为主题,就是解决人的生命存在、终极关怀的问题。道教劝善的特征是把行善积德和人的生命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生命伦理学,这就是“以德养生”思想。道教激励人们快乐人生,提高人们思想素质,体现人们生存价值,并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老子在五千言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告诫人们要像春水哺育、滋润万物一样利益人群而不争名利。很显然,“利益众生”才是道教中最根本的精神,最具体的实践。

 

    信仰的缺失导致道德的无底线,总是要自己获得更多,从来不想能够付出什么,总是想得到而不想失去,总是想别人对自己慈悲而自己对别人恶语相向还自得不已。当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不反思为什么劣势,而是一味的辱骂和恶意揣测,只选择对自己有利方面肆意妄为。

 

    信仰能够让人拥有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每个人心中都有负面能量,都有一个魔鬼,无论信佛信道也罢,都用最基本的那点善念约束住自己,对世界拥有基本的敬畏感. 信仰便是让人能够有尊严的生活下去,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不自傲而忽视自己的缺点,不自贱而忽视自己的优点,不因为脆弱的自尊心而生怕别人谈到自己的弱点,不因为压低的自卑心而抛弃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标。

 

    找到一个信仰往往能够让我们更坚强的走下去,如同在黑夜中望见一颗星辰,无论这颗星辰在天际的哪一端,抬头仰望星空会总给予我们更多的力量;人类的飞天梦想在第一次有人仰望星空的时候便种在整个人类的潜意识中,寻道亦如此。

 

    当有了信仰,无论是什么信仰的时候,便懂得畏惧懂得舍得,将慈悲心付与其他人,其他人将慈悲心付与你,相信有神灵庇护,有一块净土。当没有信仰之时,给了别人,生怕别人不给自己,对别人善,生怕别人对自己不善,担心自己付出会不会得到回报,不愿与人,人也不愿与己,回报与否何干,自己做过便好。

 

    当我们被黑暗包围,没有正向的信仰来引导我们的时候,不要一味抱怨人心的失落,应该扪心自问,向周围展示善与信仰的光芒;当然我们可能会遇到冷遇和不公正,善与信仰的光芒会照亮人心也会让你看清黑暗中的可怕事物,少点抱怨多做点事情,人人都可以成为向善行善的使者。

 

    璀璨的星辰不会因为阴霾而失去存在,不会因为我们闭上眼睛而消失,当磨难与困顿蒙蔽住我们的双眼,我们感觉失去光明之时,澄净我们的心灵,如同大道永恒一样,星辰就在那里闪耀,又如同希望,哪怕再渺小,也会指引我们前进,给与我们前行的动力。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行之道即是人生的过程。大道如同迷雾中的灯光刺破黑暗,前人行进给我留下很多足迹供我们摸索前进,其实我们都在走自己的路,或许完全沿着前人的路走,或许参照前人的经验寻找出另一条路来,可能会更曲折甚至中途中断,但是前人总有足迹无法踏到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摸索,为后人留下更多的足迹可以追寻。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即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先祖圣贤智慧的结晶来为新时代的筑造者们铸造坚实而又充满正能量的信仰,并深入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之中。在道德修身方面时常反省自悟,从最细微的事开始,做一个平凡的,怀有高贵心灵的人,让信仰的种子在内生根发芽,相信万物都有灵,与人类谐共生;让正能量的光芒照亮和引领中华复兴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