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厚道一分是福气,谦退一分是涵养,沉静一分是智慧

(2017-06-09 11:20:12)
标签:

做人要厚道

谦退是涵养

静能生慧

修行正道

闫涛老师

分类: 养生保健修身
厚道一分是福气,谦退一分是涵养,沉静一分是智慧

篇首语:做人,如果能厚道一分,就能增加一分的福气;遇事,如果能谦退一分,就能增加一分的涵养;处世,如果能沉静一分,就能增加一分的智慧和力量。人生一世,不论做人还是处世,都应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不足、修炼自己的德行、修补自己的缺陷,成为最好的自己,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充分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让人生不虚此行,给予众生尽可能的帮助......

  

    厚道一分是福气

《易经》曰:君子以厚德载物。厚道是人生最大的福气,厚道一分就有一分的福气,厚道十分,就有十分的福气。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一个人的厚道既炼成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高尚和可贵的心态。

厚道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古老原则。《周易•坤卦》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就是以厚德去包容万物。大地以广厚之德,载含万物,容载万物。厚德能够容人、容物、容事。

    《道德经》说厚道: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厚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居其实,不居其华”。老子已经充分认识到“名利”是虚妄的,不实在的,更非永恒的。什么才是实在的、厚的?老子给出的答案是“道”。“道”就是朴,见素抱朴,返璞归真。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一个厚道的人,一定要质朴、真诚,不要过度追求繁华、虚名。人一旦全心追求这些,那么必然会变得虚伪。

厚道才是最高的智慧。厚道之人,人人都愿意与之交往,因为这样的人让人感觉踏实、放心,打心底里尊重、信赖,于是就能积累人缘、积聚人气,处处利于做事为人。

厚德就是仁爱之心,厚道的人都以仁爱之心包容别人。孔子参加人家的丧礼,在有丧事的人身边,他都能感同身受,自己替他们悲伤,连吃饭都会不舒服,那种时时都能体恤别人的心情也是一种厚道。厚道的人懂得切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能做的,就尽自己努力去做。所以,与厚道之人相交,无需设防,他会想着你,帮助你。

厚道是最好的人缘。《论语》上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一个厚道的人就这样,别人都愿意跟他相处,做他的朋友,对他有一种深厚的信任。因为厚道的人做事厚道,“可以把很小的孤儿委托给他教养,也可以托付一个百里大的诸侯国的命运给他,面对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他能够保持大节不变,意志不可剥夺。


谦退一分是涵养

《史记·乐书》:“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与人相处,谦虚退让是保全自身的首要方法,安详镇定是办事成功的关键,包容别人的过失是与人相处的第一妙法,恬淡少欲、知足常乐,是修养心神的关键。

华夏民族是礼仪之邦,亦是礼义之邦,传统文化的智慧教人忠诚、仁义、谦和、礼让,古圣先贤深知,只有互相包容、礼让,才能共存共荣;竞争、斗争只会两败俱伤。所以古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虚退让不是怯懦,只有真正智慧的人才懂得退让。

一个人能够谦虚退让,与人无争,所表现出的自然就是态度安详柔和,待人宽大包容,性情恬淡宁静。所以,无论处事待人接物、修养身心,都要以谦虚为根本。

《周易》:“谦,德之柄也。”谦卑礼让。这个人德行越来越高,心量越来越大。谦卑就是对万事万物持怀有一颗敬畏的心,这份敬畏是源自于敬重。

    《周易》中的谦卦说:

    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

    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在古人看来,天道、地道、鬼神之道,人之道,可以说都在一个“谦”字里了。谦卦的卦象是“高大的山峰隐没在大地之中”,高山峻岭,伏藏在地的下面。高大显示不出来,此在人则象德行很高,但能自觉地不显扬。谦卦是《易经》之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象。

    万事退一步就叫谦,不傲慢就叫谦,让一步就叫谦,多说一声谢谢、对不起,就叫谦。

《史记》中记载,老子曾经告诉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非常懂得深藏财货,而外表看起来好象空无所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这便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与道家的守愚暗暗相合,可以说是人生的大智慧、大涵养和大境界。曾国藩就曾指出: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

     谦虚,就是修一颗最好的平常心,是一种返璞归真、光而不耀的大境界永远都不要自满、骄纵,永远都不要自以为高人一等,自己为高贵而蔑视别人谦退卑微于低处,才是人生最正确的位置,最好的归宿

 

    沉静一分是智慧

    静,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老子还说:“守静笃。”意思是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笃”是极度、极点的意思。我们的智慧、道德,都从清净、宁静的心自然流露出来。每天吵吵闹闹,每天心浮气躁,不可能开智慧。

    《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

    静,不仅是一种智慧,静还是产生智慧的土壤。所谓静生百慧。道教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佛家也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曾国藩年轻时做事难免心烦气躁。他的老师理学大家唐鉴先生送给他一个字——“静”。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感受、冥想、领悟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获益良多。 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整天慌里慌张的人,难成大事,就是因为缺了“静”和“安详”的智慧。 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曾经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说人到中年,见闻增多,阅历渐丰,人脉繁富,办事有方,这是好事。但同时人也变得思虑过重,欲望太多,精力分散,神志纷披,则又不是好事。如何让复杂变得简单,让纷繁复杂变得清澈,让分散变得集中?这需要静以修心,“静”是去“躁”、去“繁”,返璞归真的良方。

只有守静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浮躁的人、脚步匆忙的人总是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或许会经历人生岁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泞坎坷,但保持淡泊的处世态度,泰然处之,就能在纷繁中找寻自己的心的超然和安宁,不受世俗的干扰和冲击,人生也更豁然开朗。

    总而言之,厚道、谦退、沉静,修行的方向亦是人生的正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