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松龄
谚云“会吃吃出健康,乱吃吃出病殃”,“生瓜栗枣,多吃不好”。这些耳熟能详的养生谚语,既是大众对食物与健康二者关系的朴素认识,也是在“民以食为天”传统思想影响下的精妙解读。在我国,人们利用食物养生疗疾的历史早在周代就有了详尽的反映。据《周礼·天官》一书记载,根据当时医事分工的需要,把医学共分为四科:疾医、食医、疡医、兽医。由此可知古人把食物疗疾的重要性放在医疗的范畴而同等重视。
在品类丰富的食物中,瓜果一族最为大众所熟知,它既可以佐餐食用,又能驻颜养生,格外的受到人们的青睐。营养学认为,瓜果一族富含维生素、各种微量元素和人体必需氨基酸,是人体良好的补益食物,如柠檬被称为“坏血病的良药”,菠萝有“消炎佳品”的美称,大枣被称为“天然卫生素丸”等。中医认为,因瓜果生长环境和所秉自然之气的不同,与中药一样,性有寒、凉、温、热的区别,而个人体质有气血盈虚、脏腑盛衰的差异。时值盛夏,瓜果飘香,如果不明瓜果“密码”,盲目食用,不择“青红皂白”反而有碍健康,变生他病,为身体添乱。故针对体质差异,辩证选用相应的瓜果食用,才是最好的养生法宝。
西瓜 又名“寒瓜”、“水瓜”,清代著名医家张璐称之为“天生白虎汤”。西瓜味甜爽口,多汁性寒,果肉富含大量水分及蛋白质、葡萄糖、蔗糖、果糖、苹果酸、精氨酸、胡萝卜素和维他命A、B、C等营养成分。
它不仅是夏季天然解暑化热佳品,更是一味难得的良药。因而许多医家把西瓜的食疗效用和方剂“白虎汤”等而视之,“白虎汤”是中医学的一个经典清热名方,常用以治疗高热、烦渴等肺胃实热病症而见长。由于夏季暑邪当令,热气蒸腾,雨多湿重,易耗气伤津,损阳伤胃。在夏季,人们食欲有所减少,容易出现目痛鼻干,心烦躁乱,面赤干燥,汗出频频,犯困打盹,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喉痹、口疮的热邪症状。中医学认为,西瓜有清热解暑,清心除烦,清利小便的功效,对上述症状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宜辩证、适量食用,故有“高热伤暑不用慌,一碗天生白虎汤”的说法。另外,“西瓜家族”还有西瓜翠衣、西瓜子、西瓜霜等,也是日常生活保健之品,可择而用之。
但值得提醒的是:有慢性胃炎、肠炎、便溏泄泻、消化不良、胃肠胀气、十二指肠溃疡等虚寒性体质者,应少食、慎食,以免积寒助湿。
梨 有“百果之宗”的美称,清代医学家王孟英将其食疗功效誉为“天生甘露饮”,有人盛赞为“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营养学认为,梨子富含膳食纤维,含水量高达89.3,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是一种优质天然饮料。它含有大量维生素C,对抑制致癌物亚硝胺在胃内的形成有帮助。
中医学认为,梨子鲜甜可口,清脆多汁,味甘酸,性偏寒,具有滋肺阴,养胃阴,止烦渴,治热痰,安神志的功效。梨子虽平淡无奇,但用之得当效同妙药。医书《本草通玄》记载,梨子“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之所以把它同中医泻火名方“甘露饮”并论,是因为梨子具有汤剂“甘露饮”清热养阴,行气利湿的功效。古今医学实践证实,对中暑昏迷,伏热吐泻,伤风体热,口舌生疮,齿龈肿烂,目赤肿痛,便秘尿赤等症有有明显治疗效果,对高血压、失眠、惊悸等有辅助治疗作用,对急、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缓解之功。中医另一个有关梨子的方剂名“五汁饮”,第一味药即梨汁,取其治疗燥热症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梨子偏寒助湿,多吃会中伤脾胃,故脾胃虚寒、畏冷、腹泻、手脚发凉的患者不可多吃。另外,梨子含糖量高,含果酸多,糖尿病者,胃酸多者当慎。也不宜与碱性药同用,如氨茶碱、小苏打等。梨不应与螃蟹同吃,以防发生腹泻。
甘蔗 又名“薯蔗”,有“糖水仓库”之誉,清代医家王孟英称甘蔗汁为“天生复脉汤”,民间也有“秋日甘蔗赛过参”的说法。现代医学表明,甘蔗含有铁、钙、磷、锰、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含铁量仅次于樱桃,糖含量可达17%,其糖分是由蔗糖、果糖、葡萄糖三种成分构成的,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中医将甘蔗列入“补益药”,是较好的清凉生津剂,它浆汁充足,味甘性寒,能清、能润,和主治阴血不足、虚劳肺痿的“复脉汤”功效并举,连唐代诗人王维在《樱桃诗》中也不忘称赞:“饮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中医学认为,甘可滋补养血,寒可清热生津,故有解热、生津、润燥、消痰、镇咳、滋养的功效,适用于热病引起的伤津,阴虚肺燥所致的咳嗽,胃阴不足所致的呕吐,热病伤阴所致的口渴、发热,酒后烦渴及痘疹疹出不畅等。对大便干结、低血糖症、心脏衰弱、咽喉肿痛等病症疗效确切,对酒精中毒也有解毒效果。
甘蔗虽贵为果中佳品,但亦有禁忌,古代医学典籍《本草汇言》云:“多食久食,善发湿火,为痰、胀、呕、嗽之疾。” 患有脾胃虚寒、呕吐、便泄、咳嗽、痰多、胃腹寒疼者等症的病人,尽量不吃或少吃甘蔗,以免加重病情。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凡霉变、腐烂、味带苦涩的甘蔗切莫食用,它可导致视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使人双目失明,患者全身瘫痪等严重疾患,媒体曾多次报道误食变质甘蔗引发中毒的事例。
樱桃 素有“早春第一果,百果第一枝”,及“美容果”之称。樱桃味美形娇,营养丰富,医疗保健价值颇高,每100克樱桃含铁最高达11.4毫克,居各种水果之首,是同等重量草莓的6倍、枣的10倍、山楂的13倍、苹果的20倍,含磷钙各18毫克,还有大量糖份和维生素。
中医认为,樱桃性温热,味酸甜,有调中气,益脾胃,养肝肾,活气血,祛风湿之功效。主治病后气血虚弱,气短心悸,少食腹泻,咽干口渴,面色不华及遗精症,缺铁性贫血,风湿腰腿痛等病。民间经验表明,樱桃可以治疗轻、重度冻伤,烧烫伤,有收敛止痛,防止伤处起泡化脓的作用。现代医学指出,铁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原料,在人体免疫、蛋白质合成及能量代谢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与大脑及神经功能、衰老过程等有着密切关系,樱桃因含铁量丰富,常用樱桃汁涂擦面部及皱纹处,能使面部皮肤红润嫩白,去皱消斑,活化细胞,美化肌肤。用樱桃酿酒饮用,驻颜抗衰功效明显。
樱桃属可口美味,一般人群食之无碍,但还得“浅尝辄止”。食之过多可引起上火、流鼻血,还可导致胃痛、泛酸,甚至腹痛、腹泻。患有溃疡症状者、体质偏阴虚火旺者慎食,虚热咳嗽者要忌食,糖尿病患者忌食。此外,胃酸分泌不足的人不要空腹吃樱桃,以免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医学研究证实,樱桃核仁含氰甙,水解后产生氢氰酸,药用时应小心中毒,每100克樱桃含钾258毫克,有急、慢性肾病患当警惕高血钾的“隐形杀手”。一旦吃多了樱桃发生不适,可用甘蔗汁予以解毒。
桂圆 又名“龙眼”,《名医别录》称之“益智”,《随息居饮食谱》,谓能“大补气血,力胜参芪”,医家李时珍云“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王士雄则誉龙眼为“果中神品”。 据现代研究,龙眼鲜食,味美爽口,是具有较好开发潜质的抗衰老食品,果肉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粗纤维及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防止血管脆性硬化,降血脂,抗衰老等作用。
中医认为,桂圆性温味甘,具有补虚安神,健脑益智,润肤美容的功效。入药治病多用干桂圆肉,特别对于劳心之人暗耗心血,产后妇女气血亏虚更为有效,可用于脾胃虚弱,心脾血虚,失眠健忘,惊悸不安,神经衰弱及食欲不振,年老体衰,久病体虚等症,对贫血和因缺乏尼克酸造成的皮炎、腹泻、甚至精神失常有辅助治疗效果,同时对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鲜桂圆肉葡萄糖含量较高,多食却易生湿热及引起口干,故糖尿病患者不宜服食,患有外感实邪,痰火郁结,痰饮胀满,咳嗽痰粘,阴虚内热,湿阻停饮,上火者不宜,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者忌服。值得注意的是,桂圆虽是珍贵的滋养强化剂,但妊娠早期不宜服用,以防胎动及早产等。历代医家有“胎前宜凉”的主张,孕妇妊娠期间,阴血聚以养胎,体质阴血偏虚,阴虚则化生内热,易出现口苦口干,大便燥结,肝火旺的症状。桂圆性温味甘,孕妇吃后易上火伤阴,出现母子胎热之象,引起腹痛,见红等先兆流产症状,甚至流产或早产,故孕妇不宜吃桂圆。
饮食和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命脉,古代医家对药物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日常食物的体认。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专论食治,他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强调了“药治不如食治”的原则。因此,掌握一些日常饮食之道,对强化主动防病观念,提高民众健康素养大有益处。
陈松龄,养生专家,中国道家养生研究院课题组组长,三山五岳养生会首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