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南窖乡的文物古迹

标签:
水峪村古建筑群南窖村过街楼南窖村玄帝庙及重修庙北安村摩崖造像房山灵峰寺记碑 |
房山南窖乡的文物古迹


























水峪村古宅最具代表性的是村子东南部的杨家大院,在古民居中是最气派的,也是目前保留得最为完整的,为北方风格,坐南朝北,四进四合院、三十六间房,门楼的位置与北京四合院略有不同,开在院墙的正中,如意大门上面的砖雕栏板刻有荷花、牡丹、菊花式样,条石横梁上雕有缠枝宝相花纹样,异常精美。大门的门簪也非常讲究,莲花瓣衬托着“福”“禄”二字,两座清朝风格的石鼓矗立两旁。宅院的门栏窗格雕刻也非常精美。据杨家大院门前简介记载:杨家大院又名学坊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杨玉堂和其父经营了八座煤矿而成为巨富,于是雇佣三十几名匠人,经三年时间建成了这座气势恢弘的学坊院。

杨家大院北侧的山坡上,有座圆台形建筑物叫长岭坨。水峪村分为东、西两部分,如果站在南坡岭上俯瞰东村,会发现村落是一幅太极八卦图的形状。东村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结构完整,概略成圆形。一条由青石砌成的S型古道贯穿南北。村落的中心点就在长岭坨的附近。而石砌圆台恰好是太极八卦圆中阴阳鱼的眼(也称作“乾位”)。整个村落面南背北,阳光一天都沐浴在这里。北部远处有一条长长的山梁,即中窖梁成为村落的天然屏障。这在风水学里叫屏。当地人叫“靠山”。靠山前的孟港沟是“后玄武”的位置;南坡岭为村落的照山(也叫望山),是“前朱雀”的位置;如果您面对村落方向观看,右上方的小山是“左青龙”的位置;左上方的小山是“右白虎”的位置;整个村落像头部重叠的两条鱼,一条鱼尾甩向东瓮桥方向,另一条甩向南岭古道方向。村前有一条小河由东向西常年流水。整个村落系统完整,阴阳平和,构成完美的风水布局。长岭坨又叫赏月丘,是一个赏月的好地方。
从杨家大院西侧向南坡继续走,就到了鸳鸯井和雌雄石槽。传说雍正年大旱,滔滔的东河水迅速干涸,山根岩缝的溪流也悄然而逝。村人在这儿挖火坑找水,约五米深,见俩股溪流从不同处的岩缝中涌出,并有虾,众人火喜,随砌成鸳鸯井,后义凿雌雄石槽供村人洗菜。
公路西侧的水峪西村,村口处也有一座瓮桥,上面的小庙未完成复建。20号及22号的老建筑可以看一下,据说应该是王家宅院。
南窖村村落较大,主要有大致平行的东、西向的南窖北街(就是公交行驶的沥青路)和南街(在村内南侧,老宅院及老铺面房大多在南街)。按我个人认为,参观顺序应该是:先去过街楼、仁义局及戏楼,然后再沿南窖南街一直东行。到达玄帝庙山门,从其西侧的胡同回到北街,再沿北街一直东行走公交行驶的沥青路,去往果家宅院、南窖龙王庙以及北安村。
房23路南窖村下车,稍前行从南窖乡卫生院的东南侧胡同右转进入胡同,经过不远处街上有一像月亮门的石砌建筑物,这叫做“翁姓”,这座应该是“西翁姓”。原来上面还有小庙,实际是一座“小过街楼”。
再见到三岔路口右转,即到达南窖村过街楼(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据说过去南窖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建有翁门,现仅存有南翁门及西翁门,当地人习惯叫作翁子,实为过街楼。块石垒砌,翁门上有一小庙,原已破旧,2014年修复。
我看到很多文章都说:南窖村原有东西南北四座过街楼,村民称为“翁姓”。但到底是现在的过街楼这样的“翁姓”有四座?还是现在的小过街楼这样的“翁姓”有四座?还是这两座就是四座“翁姓”中的两座?我至今未弄明。据我询问村民得到的回答是:现存的小过街楼是西翁姓。现在的过街楼是南翁姓。以前村东(大致在南街、北街的交汇点附近)及村北还有两座“翁姓”,建筑规模与现存的“南翁姓”相近,都早已拆除了。


过街楼的西侧即为南窖村仁义局(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也叫西庙。仁义局是村里的祠堂性质的建筑,是商讨有关村里的大事的地方,其中主要是关于骆驼运输收费管理等。它是座娘娘庙,既便由仁义局使用,但主殿仍旧供奉三位娘娘天君。该庙坐北朝南,建筑为清代建筑,原已破旧,2016年重修。两进院落,山门前的台阶下有一棵粗大的槐树。登上台阶,山门为小门楼,前院左侧一棵粗大的槐树已近枯死,另一棵稍小的槐树长势很好,枝繁叶茂。右侧一棵粗大的槐树及一棵银杏树长势很好。从门口大槐村及前院的槐树和银杏树看,此庙有六、七百年历史。前院东南角有台阶可以上到过街楼的上面。前院正殿三间,硬山合瓦,清水脊,石板瓦顶,前出廊,后有抱厦一间。后院内有两棵古柏树,后殿三间,规制同前。东西配殿各三间,西配殿的两侧各带两间耳房。后殿前现存石碑一通,即为重修仁义局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青石质,方首方趺,额雕山石云朵,原已仆地,2016年重新立起。碑阳额阴刻“仁垂万古”,首题:重建仁义局碑记,落款“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十月即望榖旦閤村公立”。碑阴额双勾:“義著千秋”,碑文曰:“重立仁义局閤村公用众驼店规费並一切置到施捨坡埸共遵树木人名開列于后……”。落款“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孟冬月中浣穀旦閤村公立”。后院的东侧有跨院,院内有北房三间,东房两间。





















仁义局东侧正对着戏楼有一座面阔三间的建筑物,当地人叫它“楼排子”,顶樑上也描绘着各种图案,是戏楼的配套建筑,既可叫演员休息化妆,也可存放杂物,同时将过街楼与戏台隔开。
仁义局对面南山坡下有南窖村戏楼(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与仁义局隔大沟相望,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光绪十年重修(1884年),戏楼依山傍水。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后为抱厦化妆间。悬山合瓦,清水脊,石板瓦顶,木质博风板。与其他地方的戏楼不同的是:屋面只有两面坡,即后抱厦的屋面仅仅是戏台后部屋面的向后延伸。戏楼的杔檩上画满了彩画,彩画不仅有人物故事,还有渔樵耕读、骏马异兽,花卉图案,各种纹饰。更重要的是在正中的脊檩上记录了戏楼建建年代和重修日期,至今还清晰如新。原已很破旧,2016年4月8日倒塌。现已重建。
回到三岔口,沿南街东行,胡同两侧有很多老宅院及老铺面房。







从山门及影壁旁的胡同内北行到达北街,稍西行进入南窖中心小学院内。小学的东院内有中殿三间、后殿三间。中殿面阔9.5米,进深5.2米,硬山大脊,正脊吞兽,筒瓦顶,五架梁,梁架苏式彩绘,带方椽,彻上明造。窗门为木制两扇开,步步紧窗,虎皮石墙,山墙带博风,勾头滴水,四个顺水脊,带垂兽,前有5小兽,戗檐砖雕喜鹊登梅。



中殿右前有一通石碑,即为重修庙记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青石质,周围雕云朵纹,旁边有碑座两块,中间有插碑槽。很多文字看不清了,额篆:重修庙记,碑文首题:重修玄帝庙□,□云:非常之人,斯……以终之,迨终之而后乎,其终……徙。义约有古人□,生平行善。今于……□寺观三楹,创□乙□……□年筑砌……□诿复捐□七十……□乡人因以□生□……今之视昔,永永□已,期与山同峙,水公长……大清康熙□在己巳(康熙四年,1665年)孟□□谷旦。
后殿三间,五架梁,硬山筒瓦皮条脊,坡水稍垅,砖博风,彻上明造,梁架苏式彩画,大门木制一扇开。门窗步步紧装饰。3级踏步带垂踏。
由北街顺路东行,路北侧有几座老宅院。

范家宅院:


路南侧的一个老院子,有小门楼尚存:

路北侧的一座老宅院:门匾为“独步青云”:


再东行,到达南街、北街的交汇处,稍东行有南窖小西安公交站,再向东,路北侧的坡上有果家宅院。果家是村里的大家之户,果家大院是三进四合院。在南窖村是保存最好、最精美的宅院。果家大院建筑规模较大,共有四套院子,分别是北街28号院,西跨院、东一院和东二院。
北街28号院,是果家大院的正院,也是建造最华美的。是南窖村众多的民居宅院中唯一保留有垂花门的宅院。该院坐北朝南,前有大影壁一座。门前两侧各有古槐树一株。倒座房五间,中间一间为门楼,左右尽间南向有方格窗。








由果家宅院门前继续东行,不远的路南侧有南窖村龙王庙(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建于清代,原有前殿和后殿以及东西配房。现仅存后殿三间,硬山合瓦,清水脊,石板瓦顶,前出廊。西侧有耳殿两间,东侧耳殿无存。东配殿残存,西配殿已无存。院南墙有一座大照壁。
从南窖房23路公交终点站沿路东行,去往已完成搬迁的北安村。路南侧的第五座桥即为北安村桥(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又称永济桥,为北安村最大的单孔石桥。桥面南北向,毛石垒砌,桥面南北长8.5米,东西宽3.53米,桥面隆起。桥下券洞呈半圆形,桥两面券洞上方中间位置均有青砖刻字匾额,均为楷体字,西面“永济桥”,东面“紫气东来、光绪十八年(1892年)桂月重修”,寓意紫气自东而来,为祥瑞之兆。该桥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
北安村东端的路北侧坡上,有白衣庵(现改名为觉醒寺),二进院,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一进院弥勒殿、二进院大雄宝殿、东护法殿带耳房两间,西观音殿带耳房两间。现存建筑为2003年重修。山门砖砌硬山墙卷棚顶,筒瓦勾头滴水一层方椽,大门木质两扇开,与院墙相连。
进入山门为前院,院内东侧有钟亭,有可能原为钟楼,钟楼之上原有清代铁钟一口,现钟存于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据《北京古钟》载:“铁钟铸造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通高148.5厘米,其中,钟钮高25.5厘米,钟身高123厘米,口径99.5厘米,局部有残缺,双龙盘钮,龙盘卷曲呈拱形,双眼圆瞪,粗状的龙爪紧紧抓住钟顶,钟钮饰莲瓣一周十六朵。莲瓣下有一周铭文。钟腰以三道凸弦纹将钟体分成上、下两部分,每部分有八个以范线分区的铭文区。下部两个区内铸有花草、莲花、飞鹤、龙、树木等图案。钟裙上部铸有八卦符号,符号之间有云纹,钟裙部铸有花纹及四枚撞击钟月”。钟体铭文分上下两部分铸造,铸字多记载铸造大钟信士的村名、人名等内容。
我在写此文时,查阅了网上的很多文章,不同的文章中分别写到:南窖乡水峪村娘娘庙、南窖村龙王庙(南窖村网站)、南窖村玄帝庙、南窖村娘娘庙(仁义局)等庙宇“有一口铁钟,现存于北京大钟寺”。为此,我特意去了北京北三环路的大钟寺,并且找到了大钟寺的一位朋友,经咨询得到回答:整个南窖乡,现只有北安村白衣庵这一口铁钟被收存于大钟寺藏经楼内。
前院正殿为弥勒殿三间,后带抱厦,顶为石板铺底,棋盘格,硬山砖博风,清水脊蝎子尾,正脊和垂脊为黄琉璃瓦,二层方椽,六架梁,前出廊。弥勒殿东西两侧各有一砖砌月亮门。
后院正殿大雄宝殿三间,五级踏步带垂踏,门为木质两扇开,门窗为正搭正交方眼装饰,屋顶为石板铺底,棋盘格,硬山清水脊,蝎子尾,正脊和垂脊铺黄琉璃瓦,前出一步廊,彻上明造。殿前右侧有古柳树一株,院内前部有古柏两株。东为护法殿三间,西为观音殿,东、西殿各带耳房二间。
白衣庵的南侧院内有北安村戏楼(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为房山区仅存的五座古戏台之一,于2003年修缮。座南朝北,砖木结构,正殿屋顶与前台屋顶相连,组成“一殿一卷”的勾连搭式。前台台座高2.3米,台宽8.5米,长5.04米,由8根立柱作为支撑。梁柱运用苏式、旋子彩绘技法。前台三面带木质雀替。屋面为筒瓦歇山屋面,卷棚式屋顶,勾头滴水,二层方形檐椽,后台正殿三间,进深4.57米,面阔10.7米,硬山大脊,筒瓦顶,带垂脊兽,砖博风,彻上明造,两山墙戗檐砖雕荷花图案,左右两道门,门的两侧各有一幅墨绘图案,正中间是透雕窗,后墙带两个圆形木窗。
戏台北侧的二层现代建筑,原址为北安村龙王庙(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所以,北安村戏楼实际是北安村龙王庙戏楼。龙王庙在解放后被拆除,这里曾做过北安村小学校,后又改为大队部,北安村全村在2011年开始陆续搬迁至青龙湖镇公主坟村附近,这里现在已无人使用。不知为何,现存的院落格局很完整且有人使用的白衣庵未被公布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而现已不存的北安村龙王庙却被公布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估计今后有可能准备原址复建。
白衣庵的西侧坡上,有李金明宅院,是北安村建造较为讲究的一座古民居,属于二进四合院。该院坐北朝南,倒坐房五间,中间一间为门楼,门楼两边房屋已塌毁,门楼也已残破不堪。一进院内原有东西厢房各两间,现已无存。二进院前有小门楼一座,硬山清水脊,带盘花,筒瓦顶,石板压底,门楣装饰连珠纹和一层方椽,圆形木雕门簪,中心刻“吉庆”二字,五级踏步。门楼两边砌花瓦墙,与二进院东西厢房相连。二进院正房五间,改动较大。东西厢房各三间,西厢房顶部硬山皮条脊,蝎子尾。东厢房仅存山墙。院落地面为整块条石铺砌。
南窖乡的南侧为大房山,这座京都西部名山,其主峰猫耳山西峰海拔1307米。猫耳山是多条山脉交汇之处,远远望去两山形似猫耳状,故名。猫耳山顶峰名为茶楼顶,山顶古迹众多。今存茶楼顶附近的建筑遗址,明代“一文一武”摩崖造像及刻于岩石之上的古围棋盘、东猫耳的无头佛像,以及主峰南坡的金代灵峰寺遗址。
猫耳山,有多条道路可以上到其顶峰。从其东侧的周口店镇车厂村十字寺(或金陵遗址)经过北安村东侧的垭口(北安垭口)再沿山脊西行,或东南侧的周口店镇长沟峪村,或南侧的周口店镇葫芦棚村,均有不同的山路上山(大多数驴友都是从车厂村到猫耳山顶,再南下到葫芦棚村(或反穿)完成猫耳山的穿越的)。但实际猫耳山顶部(包括其南坡的灵峰寺遗址)是属于南窖乡的,从其北侧的南窖乡上山更为便捷。沿南窖乡北安村古道向东有一上山小路可达北安村东侧的垭口(北安垭口)再沿山脊西行到达顶峰,也可以从南窖房23路公交终点站向东转向南开车经三合村(已完成搬迁,村内已无人居住)到达山顶西侧的火石咀垭口(又称蔡树鞍垭口,路分为东、西两条路,皆可到达,西侧路经过猫耳山庄),从这里再徒步向东上到山顶。
实际上最便捷的登顶路线,是从南窖房23路公交终点站向东的第二个路口(路口南侧有蓝色塑料大棚)转向南,沿水泥路向东南行(经过已完成搬迁的“西安村”)约1.3公里,有一个停车场,可以将汽车停在这里,再继续徒步向南,走大沟内上行,到达大沟的上端,从东侧开始走上登山小路,一直向上,直接到达山顶的小松林。用时仅有两小时10分钟。
山顶的小松林一带是金代崇圣宫遗址,俗称“金章宗歇凉台”,又称茶楼顶、上寺岭、云峰寺。
小松林的西南侧有北安村摩崖造像(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又称“一文一武”摩崖造像,刻于明代。坐北朝南,刻于山石上,二神像并排端坐,雕刻在一整块不规则青石上,造像刻于青石南面,长3.80米,宽1.2米,开光面高90厘米,宽71厘米。左刻土地爷,为一平易近人老者形象,下宽37厘米,上身高38厘米,头高20厘米,宽14厘米,头戴高官帽,面容微笑,大耳下垂,有胡须,面部比例匀称,局部略有风化,身穿长袖袍端坐姿,右手下垂,左手端平至胸部,两鞋外露。土地爷即土地保护神,是民间普遍信仰的众仙中级别最低的神。右刻武将,通高63厘米,宽33厘米,上身高39厘米,头高20厘米,宽16厘米,头戴钢盔,护脖帘微微卷起,两眼圆瞪,身穿铠甲衣,右手握宝剑触地,左手叉放于左腿上,雄姿威武神圣,神像面部及双腿风化严重。摩崖造像右侧刻两行题记,字长2厘米,宽1.5厘米,文曰:“大明天启元年造土地爷」四川僧本心石匠李见”。
离该摩崖造像西约10米处,存一古棋盘。棋盘刻于一表面平滑的大青石上,石长2米,宽1.36米,棋盘呈正方形,长、宽均为56.5厘米,纵线与横线均为19条,19×19形成361个交叉点,应该是围棋盘,其年代尚待考证。据传金章宗曾在此与人对弈。
从小松林沿山脊向东约20分钟可达猫耳山东峰(金代白云亭旧址),峰顶的一块巨石上今存一尊无头石刻佛造像,刻于岩石侧面,坐北朝南,开光面长60厘米,宽56厘米,山石呈三角形,长170厘米,宽135米,佛像通高40厘米,下宽30厘米,上身高21厘米,宽20厘米,头部高15厘米,宽10厘米,佛像结跏趺端坐,身披袈裟袒胸,衣纹折线纹理清晰,以右手露于右膝,指头触地做触地印,以示降服魔众,左手当胸,手心向上结定印。腹部衬衣刻工精细,中间系蝴蝶结,整尊佛像风化严重。佛头被盗走,周围未发现题记,但从雕刻手法来看,与其西侧的“一文一武”摩崖造像雕刻手法相同,疑为明代刻工李见所刻。
无头佛像的对面一块巨石上有被人刻画的不知名的棋盘,不知是现代人刻画的,还是自古就有。
从小松林附近的“一文一武”摩崖造像处向南下山约40分钟,可到达金代灵峰寺遗址,又称“上寺”,是相对于山南侧的泗马沟村内的圆明寺(又称“周口店下寺”)而言的。该遗址位于猫耳山南坡阳面,这里地势平坦(当地人称之为大平台),寺院坐北朝南,规模宏大,遗址上现已长满小树,地上散落大量青砖、汉白玉条石、柱础等建筑构件。遗址东南角存有两块石碑,其一是《房山县志》中提到的金代《房山灵峰寺记》碑,房山灵峰寺记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为汉白玉质,平躺地上,碑阳朝上,首身一体,圆首,额书篆体字“房山灵峰寺记”,碑高1.33米,宽60厘米,厚12厘米,字长、宽均6厘米,皆隶书,金明昌五(1194年)年立石。
另有一石碑,只存碑的下半部,字体皆为馆阁体,首题:灵峰寺碑记……。碑文中有“重建殿宇僧舍......”落款处为“…德贰年九月初六日,住持明安......道士王显书...庠生...。无法确定是元大德(1297-1307)?明宣德(1426-1435)?明正德(1506-1521)?我认为明正德的可能性较大,原因是:这里距离河北镇连泉禅寺同属一座山岭,相距不远,而连泉禅寺那里多为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遗迹,两者很有可能是相关的。如果能认定为明代,至少可以认为:明代曾有道家曾重修过房山灵峰寺,并有道士在这里住持宣道。



南窖乡的文物古迹是比较多的,分部也很散乱。水峪村、南窖村及北安村可以一次看全。但属于北安村的猫耳山山顶的两处古迹需要专程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