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2014-03-15 08:18:08)
标签:

广智禅寺

环秀禅寺

义会诸公寿藏域

翟宜人牌坊及墓

常乐寺及姚广孝塔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我曾在《谷积山的文物古迹》一文中,写过北车营村谷积山的文物古迹。

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e994ec0101fgq9.html

 

 

从谷积山后山的高桥寺附近沿高桥寺过街塔东北侧的小路下行,先向东(走小土路)转向南(走山谷内流水沟的碎石路),约20分钟可以下到吕域沟内。到达一片巨大的采石场。从采石场的最西北角沿路东行约一公里,在一个三岔路口的南侧即可到达台地上的广智禅寺(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广智禅寺坐西朝东,占地5亩左右,始建于明建文时期,清代曾修缮。原有两进院落,前低后高,梯状布局。山门早已无存,门后为红墙观音宝殿,为全部砖石结构的穹窿顶无梁殿,面阔9.50米,进深8.40米(面阔与进深相差不大,几近正方形),据说是北京地区跨度最大穹窿顶古建筑(无梁殿在北京地区已比较少见,穹窿顶无梁则更为少有)。四面无窗,只有正面一个青石拱券门,庑殿顶灰筒瓦屋面,门上原有石额:“观音宝殿”,2013年秋被盗走。殿内原有汉白玉雕须弥座,现也已无存。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殿前平台上有倒地石碑一方,高1.73米,宽078米,厚0.20米,云纹方首,正面额题“敕赐广智禅寺”,碑文已漫漶不清。碑阴额题“万古流芳”,碑座在靠近观音宝殿的地上。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殿后有石塔一座,明代建造,解放以后曾修缮过。近几年又被拆毁,只剩下残破的塔座,花岗岩质,原通高5.45米,覆斗形须弥座高2.35米,宽3.44米。须弥座上端为圆形覆莲花瓣,上呈覆钵式塔身,塔身高1.20米,塔正面开一龛,里面原供有佛像。塔刹高1.90米,塔刹下端为华盖,华盖上端有云纹,四周垂瓔旒。华盖上承片状莲瓣,莲瓣上托宝珠。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石塔后是一块台地,高与观音宝殿顶相同。原有石级可攀,岁久而废。台地大约有四亩面积。最西端为第二进殿,殿名无考。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现仅存遗址。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关于广智禅寺与高桥寺的关系,我在前一篇文章已经提到了:高桥寺只是“形象的俗称”,这样的称呼应该是没问题的,但到底叫什么却始终不明。很多文章在介绍高桥寺时常常把它与山下吕峪沟内的广智禅寺混淆(包括《门头沟文物志》亦如此),但高桥寺与广智禅寺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否属于广智禅寺的一部分,至今尚没有确凿的证据。如果以《门头沟文物志》为依据,好像两者之间的距离较远及路线也实在不便。我倒希望:广智禅寺和高桥寺就是一处寺院,现都属于房山区。只是建筑过于分散,山上又没有碑文出土,至今仍是悬案。

 

 

沿广智禅寺门前的主路东行约400米,路北侧坡上有一座废弃的红砖房。路南侧的另一条沟里(沟口很窄,很不明显)有一条支路,这就是环秀禅寺所在的庙沟入口,进入后沿路前行200余米(路右侧有一条古道遗迹),经过路东侧巨石后面的一口古井,即可看到山谷间西侧有一高大石台,石台上原有山门,过山门原有一座石桥,过桥入寺。现石桥已无存,只能走石桥下面沟底的便道,从寺前西北角进入寺院,台边卧有一碑,已是字迹不清,据资料记载应为:“敕赐环秀寺修建碑”。

环秀禅寺(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坐南朝北,始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寺址是一块较为宽敞的台地,原有的前殿三间、配殿三间、钟、鼓楼均损毁,仅存后殿。估计2014年将要修复。

后殿为正殿,砖砌拱券式无梁结构,面阔12.30米,进深9.30米,灰筒瓦歇山顶。正殿两侧各有耳房两间,已全部无存。正殿一门两窗,所有石材外露面雕精美图案。大部分有雕饰的门窗、拱券被人为拆盗。殿内正面开佛龛三个,均嵌汉白玉石券,三龛大小一致,各高1.60米,下宽1.28米,各龛顶端还有一个法轮,现已无存。各龛周围雕有八宝图案,内龛下端为石质须弥座,有覆莲瓣,束腰浮雕着狮、象。殿顶为砖砌拱券,正中嵌一块汉白玉方石,雕有图案。正殿前有长8.50米,宽3米的月台。月台前方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龟趺螭首石碑,东碑龟蚨已几乎被埋入地下,碑高2.83米,宽0.90米,厚0.26米,已断为两节,正面额篆“敕赐环秀禅寺碑记”,碑阴为楷书,其他字迹不清。西碑的龟蚨头部已损坏,碑近乎掩没于乱石中,已断为三截,字迹更看不清了,尺寸与东碑碑同。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回到吕峪沟主沟,东行不足百米,三叉路口处可以看到一口至今尚可打水古井。这里是这条沟内的一处重要地标。站在古井处西望,即可看到庙沟沟口正对的红砖房。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从这处古井沿路东行近300米,经过路南侧一大片空旷的农田,路北侧树林内有几间有人居住的房子,房前即为义会诸公寿藏域(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应该是明代的太监义会寿域(即太监义园,属于公共墓地,埋葬的多是些中下级的太监公公们,义会应该是明代一个太监组织的专用名)的石门。几年前保存尚好,云板和火焰珠虽早已丢失,石狮因与门柱为一体而未被盗走,基本算是完整。额枋处题“义会诸公寿藏域”,落款“弘治八年(1495年)八月吉日立”。但这座已有500余年的石门20131月又被盗贼破坏,额枋被盗,石狮被凿,现仅剩下残毁的望柱及被弃于地面的上槛、连楹。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从这里沿路东行2.8公里到达晓幼营村西的京原铁路涵洞,走上沥青路1.8公里到达晓幼营村。

晓幼营村内北部,沥青路西侧的一个胡同口处(路东有几幢新建的多层住宅楼)有“晓幼营村翟宜人节孝坊”,是一座砖石砌筑的街巷过门坊。坐西朝东,花岗岩脚柱,砖砌拱券,上面有三间屋面,南侧的一间已被拆毁。拱券宽、高各约三米。门额两面均为硬心,正面汉白玉石额为“旌表节孝”,还有许多小字,如:“奉旨”、“诰封宜人翟宜人节孝坊”、“诰封奉大夫王殿彦元”及许多地名、村名;背面砖额,无字。正面两侧镶汉白玉石楹联,右侧书“节傅冰霜千秋垂鑑”,左侧书“賓同金石三辅流芳”。我们在这里遇到了今年已80高寿的王氏后人,他告诉我们:翟宜人节孝坊立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牌坊属于晓幼营村王氏家族,至今其后代许多人仍生活在晓幼营村。翟氏十八岁丧夫守寡,拉扯着一大家人,享年八十岁左右。节孝坊是在翟氏晚年其子孙发达之后为其建立的。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晓幼营村村口路西的树林内,有王氏祖茔,即翟宜人所在的王氏家族墓地。为翟宜人的子孙发达后为其祖上修建的莹地,安放了石供桌并栽种了柏树。皆为光绪二十二年补配的,文字还不完全相同,有“大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建造” 、“光绪二十二年七月重建”两种提款。主坟前几年被盗,现仅存四座花岗岩石供桌及几棵古柏。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201311月公布的房山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晓幼营村翟宜人节孝坊及王氏祖茔尚未被列入普查登记文物。我认为这里是一组互相关联的、完整的民间节孝坊及祖茔,应该列入。

 

 

从晓幼营村口南行转向东(可以走农田中的小路,直接到达西城门)去往常乐寺村,村内有常乐寺(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始建于辽寿昌年间,明成化年间,有一个叫刘山的太监主持重建,重建的常乐寺有四重殿宇,前有山门,四周有院墙。清、民国曾进行过修缮。现存三进殿宇,第一进为山门殿,歇山顶无梁殿建筑,面阔9.3米,一明两暗,进深5.1米,为明代原建。第二进为天王殿,为近年复建的三间歇山式建筑,屋脊有较大的收山。第三进为大雄宝殿,硬山大式,面阔三间13米,进深8米,前出外廊,廊心墙处有彩绘。前出月台,左右各有单独的耳房三间以及配殿各五间。月台前有明碑二、民国碑一。殿前两碑:东碑:“重修古刹常乐寺碑”,明成化庚子岁(1480年)立,现伏地;西碑为“表扬自来塔记”,明成化辛丑岁(1481年)立,现在是碑阳朝北。寺后的院内有残存的“自来塔”石塔构件。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常乐寺村周围有围墙,分为常乐寺周边东、西、北三面以及其东北侧东、西、北三面两道,总长至少有1.6公里以上,保存的相当完好,鹅卵石砌筑,高约4米,南部东西各有一个过街楼。西门石匾“鸿猷翼圣”、石右联“浴日丰功垂宇宙”、石左联“凌云正气壮山河”。 东门内有一棵古槐。东门石匾“凤诏旌忠”、石右联“纯忠万祀名禋永”、石左联“世德千秋带砺长”。石联评价如此之高,不知是否是指姚广孝,而且常乐寺重建于明成化年间,姚广孝在1418年已经故去,这两个时间相差60余年。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常乐寺东侧以北近400米,有太监王安墓(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从院内向东转向北,或从东城门内向北沿路皆可到达。房山文物部门是2013年以“王安墓”的名称公布为普查登记文物的,《房山区地名志》、《北京名胜古迹词典》、《图说房山文物》也都是这样写的。但据双塔邨人老师考证:常乐寺村的两个太监墓,一个是王之佐的(为明崇祯年间掌印太监),另一个是王宁宇的(为王之佐祖辈太监),两人皆姓王但无血缘关系。现存两座宝顶,西侧宝顶高4.5米,直径5.1米。东侧宝顶高3.5米,直径4米。两墓下部皆有汉白玉石垒 1.5米裙墙,雕饰叠涩檐与瓦垄,上夯三合土。均已被盗损坏。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常乐寺村东南北向沥青路北行转向东,路北侧有姚广孝墓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通高33米,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入葬。为八角九级密檐砖塔,须弥座束腰浮雕寿字和花卉,其上为三重外倾莲花瓣,上承塔身。塔身东、西、南、北四正面雕仿木隔扇门,其它四侧面则雕花棂假窗,极致精巧。正面门楣上据说本有嵌石一方,上有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现已不见。二层以上塔身是九层叠涩檐,每层塔间又以砖层层收束,齐致规整。砖椽飘出,想是当初缀以铜铃,风吹作响。塔刹是铁做的,由八条铁链锢于檐角吻兽上,状似葫芦,上耸立柱,颇有落落超然之姿。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姚广孝墓塔东南几十米内,有明成祖朱棣“敕建姚广孝神道碑”,不过神道已经不复存在,石像生、石翁仲也早就踪迹全无。当地人说塔早就被盗过了,估计抱得动的石人石马也都拿去另作他用了。碑立于宣德元年(1426年),高4米,宽1.1米,厚0.33米,为明成祖朱棣所撰。首题:“御制赠推忠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荣国公谥恭靖姚广孝神道碑铭”,额篆书题:“御制荣国公神道碑”。1980年添建了护碑楼。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吕域沟及晓幼营村、常乐寺村

 

常乐寺村北到门头沟鲁家滩镇的佛门沟沟内原有一条古道,沟南口处原有巨大的“佛”字摩崖石刻。现古道已无存,佛字石刻尚存(属于丰台区)。

 

注:本文部分照片摘自西山老闫、云岗老伯等几位网友的博文中,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