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2013-09-15 20:30:36)
标签:

上关城及三佛壁

仙枕石刻

居庸关云台、古碑

王氏墓及孙公墓

南口村古迹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在延庆县与昌平区交界处北侧,八达岭旅游公路的路西侧有一块巨石,这就是“乌龟石”(属延庆县,为关沟72景之一)。乌龟石的南侧路旁,有延庆县与昌平区的公路分界标志以及“延庆”的假山大字。可以看到两段“人字形”长城遗址,这就是著名的上关城(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北至水关长城6里,南距居庸关8里,文物保护碑上介绍:“上关城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筑,曾经是关沟内一道重要的军事防线。”该城的前身为居庸关旧址,地势险陡却没有发展余地。而以南8里处地势险要,中间地带开阔利于驻军。朝廷遂择异地重建居庸关。《昌平县志》上记载:“该城于永乐二年(1404年)重修。关城横跨东西两山,设南北二门及城楼。‘上关城周长185丈,敌楼1座,护城墩2座,烽堠12座。’”上关城易守难攻,恐怕只有当年经历战争的将士才有切身体验。另有文章认为:明中期时,原关城被洪水冲毁,重建时南移至现今的居庸关,老关即被废弃。修京张铁路和公路时,该城二门及东城墙被拆掉。如今,西山坡上两段残城墙半隐半现于灌木丛中,当地人称其为“断城”。断城斜卧在约45度的山脊上,残墙垛口、射孔仍清晰可见。现在的遗迹主要在公路西侧,东侧也有部分遗迹。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旅游公路昌平、延庆两区县分界标志以南路西侧有一片新建的二层房子。从其北侧绕过房子沿一条东西向山谷上山(有条石铺筑的小路),约200余米可见一处文保碑,再上行 20,有四桥子村摩崖造像(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是雕刻在山崖上的并列三尊佛像。这里一般被称为上关城“三世佛”或“三佛壁”,据推断为元代之作。估计最早发现时,有关部门曾考证过,不一定能肯定是三世佛,因此文物部门才将其称为摩崖造像三尊。虽有小部分风化,但仍属保存较好。佛像上边还雕刻有人字形屋顶,是昌平区唯一一处摩崖造像。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可以直接到达三世佛,看完从文保碑旁右行沿一条柏树林内的小土路东行(可以看到两个汉白玉的柱础石刻),上到上关城城墙上面,沿铺石小路穿过两段城墙,再跨过一条山谷向北到达乌龟石,近看乌龟石后,沿旅游公路西侧的小路回到二层房子附近。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沿旅游公路南行约800,有一三岔路口,东行(左行)沿水泥路去往四桥子村。进入几十米的路西侧崖壁上,有一处藏文摩崖石刻,这就是我前文提到的:在四桥子村北的路旁还有一处的藏文摩崖石刻,其内容在“华夏收藏网 居庸关一带三处藏文摩崖石刻”一文中未见介绍,这里应该是第四处,内容不详。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进入四桥子村,远远就可以看到那棵号称为“关沟大神木”的粗大的古银杏树,为一级保护古树。其南侧原有“荫凉庵”,早已无存。这棵银杏树有30多米高、雌株、植于唐代,已有1200岁的高龄,为关沟72景之一。树下有1989年当时的昌平县政府立的古树保护石碑。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沿水泥路南行,穿过一座高速路涵洞,涵洞东侧三岔口旁的一个院子内,有四桥子村古槐,应该是一座旧庙的位置,现仅存古槐,为二级保护古树。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从这里(左转)沿路北行200余米,在一处有人居住的采石场附近,向西北走河滩内小路约400米,到达仙枕石(只有这条路能顺畅地到达这里,实际上仙枕石就在上关城至四桥子村之间的高速路东侧河滩内,但须绕行穿过高速路才能到达)。仙枕石也称穆桂英点将台,为关沟七十二景之一,是一块巨石,独卧沟中,高约3米,面积约5060平方米,在京张铁路和高速公路都可看见。石上有大小28个圆眼儿,传说是当年穆桂英搭帐篷的帐篷杆眼。仙枕石刻(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巨石西南面刻隶书“仙枕”二大字,落款“吕贲书”。旁刻“嘉靖乙卯三月十二日虏犯古北口,奉命率三镇兵二万余众,由居庸关入援,廿二日虏败遁,廿五日班师取道怀来即归。阳和总督军务兵部尚书灵宝许论题”。此记事题刻旁,残存有元代藏文摩崖,为六字真言的最后一字。明代题刻是将藏文磨去后所刻,该藏文摩崖石刻边框残存的卷草纹,具有元代风格。这里是“华夏收藏网 居庸关一带三处藏文摩崖石刻”一文中介绍的第三处。巨石的南部有自称“太行散人”赋诗两首,小序曰:春日之八达岭,客有言琴峡、仙枕二古迹者。访琴峡已为沙没,独仙枕石存,乃鉴玩,移时赋此二首:

琴峡不可见,仙枕尚堪眠。

山色依云霭,苔痕近水鲜。

逸人留古迹,清梦自何年。

赏玩开怀抱,悠然未欲还。

 

磐石然古,仙踪去未还。

黄粱曾几度,白鹤任长年。

此事终成梦,前缘总付天。

希夷如可学,习懒正相便。

 

遗憾的是这二首诗没有落款,无法确定其年代。推测应为民国时期。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回到四桥子村涵洞东侧三岔口,沿路向南去往三桥子村,关沟东侧的村内,可以看到三桥子村古槐,为一级保护古树,旁边的院子应该是一座老庙的位置,现仅存古槐。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继续沿脚下的沥青路南行,从一个向东的岔口东行(如果继续直行即穿过高速路涵洞到达四桥子村南口的八达岭旅游公路),走沟北侧的水泥路东行,水泥路即将到达居庸关景区停车场(距离停车场坡道还有约600米)的路南侧一块巨石的北立面,有1990年爱新觉罗·溥杰先生为外文印刷厂绿化基地题写的“居庸叠翠”石刻,背面有刻字说明,这里应该算是一处现代的摩崖石刻。乾隆皇帝命名的著名的燕京八景中,只有居庸叠翠无法确指其位置,而且御碑及碑座均已散失(我在《北京名胜古迹词典》一书中看到:“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六年亲笔题写了居庸叠翠,刻碑立于关城东南方,抗日战争时修公路,已将碑石垫在路基下了,碑座还在公路西侧斜放着”。但我至今未看到碑座)。恐怕也只有溥杰这位王爷最有资格给乾隆皇帝“补题”了。在居庸关景区旅游公路南侧的停车场内,还有一处溥杰题写的“居庸叠翠”石刻,应该算一处现代的置石石刻。有可能是外文印刷厂绿化基地这处的复制品。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居庸叠翠摩崖石刻的路北侧即为外文印刷厂绿化基地,沿其南侧及西侧的围墙上行,去往北侧坡上的铁路旁,到达铁路后先向西行约200米,铁路的南侧有居庸关新站,此站建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沿铁路东行约400米,铁路北侧有京张铁路居庸关火车站老站房(为昌平区普查登记文物)。此站是詹天佑最初修建京张铁路时期(1905-1909年)建成的,坐北朝南,有两组建筑遗存,一处为候车站,院落平面为长方形,建筑平面呈“L”形,院内狭窄,房前均有走廊。正房坐东北朝西南,面阔五间,前出廊。在东尽间向南连接一间,形成“L”形布局,这一间的南立面有门头,用于书写站名,现无字。此院内的候车站的西南,有东西向两排房,作为站房的附属用房。两排房的间隔只有3.2米,每排四间,屋面为筒瓦过垅脊,门窗为玻璃窗。此院现为铁路工区仓库,老站房南侧与铁路之间现在増建了现代建筑,圈成一个院子,从铁路不能直接看到老站房。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继续沿铁路东行,铁路分为两条线,南侧的下行线有京张铁路居庸关隧道(为昌平区普查登记文物)。这里又称为居庸关一号隧道或居庸关山洞。两侧的洞口均有水泥题刻:首题: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四月工竣,中题:居庸关山洞,落款:苍梧关冕钧书。

关冕钧(1871-1933),字耀芹,号伯衡,广西苍梧长洲岛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24岁任翰林院编修,诰授光禄大夫,官至二品。两任科举主考。中国首任铁路大臣,创办中国铁路事业,与詹天佑一起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辛亥革命时,倡赞共和,参加反清运动。北洋政府期间,出任南北议和代表。民国时期,任政府参议员,并参与起草《临时约法》。陪同孙中山考察各地铁路概况,筹划中华民国铁路建设方略。民国二十二年(1933)病逝于北京,归葬于梧州市。

关冕钧为京张铁路沿线的四座隧道: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和八达岭隧道题写了匾额。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居庸关一号隧道的北侧上行线有居庸关二号隧道,这里无题刻,应该不是文物(詹天佑1905-1909年建设京张铁路时,只建成了单线铁路,现在我们看到的复线铁路是上世纪60年代多次改、扩、増建的)。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居庸关景区内,大多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复建的建筑。有古迹意义的是城墙、云台、泮宫石牌坊以及隆庆卫儒学碑。

居庸关长城本身实际只是一座“很大的关城”,尽管其围墙沿山势“上下翻飞”,看着与长城一样,但实际与长城的防御体系并不衔接。如果说居庸关与长城有关,则是明代昌镇居庸路管辖八达岭长城。明景泰五年居庸关迁至现址重建,旧居庸关则改为上关。居庸关及云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保碑有两块,分别位于云台门洞南侧以及旅游公路西侧的停车场内南侧登城口处。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居庸关关城设南北二门,门外原都修筑瓮城。南北二门相距650米,南门嵌有“居庸关”门额,落款是“景泰伍年捌月吉日立”。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居庸关云台用汉白玉雕琢砌筑,原为元末永明寺南的过街塔基座,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是现存最早,也是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过街塔。云台台上原有三座喇嘛白塔,元明之际三塔被毁,明正统年间又在台上建泰安寺佛殿,清康熙时佛殿又毁于火灾,现佛殿柱础仍存。云台券门上和券洞内布满了精美绝伦的浮雕石刻,是极其珍贵的元代雕刻精品,集宗教、雕刻、历史、语言文字等诸多文化价值于一身,堪称国之瑰宝。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云台南北两侧券门的造型、雕刻相同,门呈半八角结构,门上雕刻喇嘛教“六拏具”:正中是大鹏金翅鸟王,双翼上方分别刻有雨个圆圈,右侧圆圈内雕有一只兔子,左恻圆圈内雕有一只三足乌鸦,分别代表月亮、太阳。金翅鸟两旁各有一个胁侍,胁侍的裙底露出蛇形。券门两侧由上而下,刻有摩羯鱼、龙子、童男骑怪兽、大象。云台这组雕刻是珍贵的早期“六拏具”图案,到了明代,童男骑怪兽演变成为有翼怪兽和狮子图案,龙子之上身变成飞天模样。券门两旁的下端雕十字金刚杵。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券洞内两侧墙壁上,两端有巨大的四大天王浮雕,每尊高3,身材魁梧、气势威猛,并有厉鬼在其左右。四大天王均为坐姿,衣袍上的飘带上下翻飞,动感十足,呼之欲出。他们的造型呈现出典型的汉族艺术风格:

东北为手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身披甲胄,持琵琶,用音乐使众生皈依佛教,两侧各立胁持。两位鬼神托其脚腿,一位是毗舍离,也叫癫狂鬼,一位是乾达婆,也叫香婆。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东南为手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其面部在近代被国外考察者盗走,现在的面部是补刻后贴上去的。身披甲胄,持宝剑,传令众生护持佛法,两侧各立胁持。脚踩两鬼,一是鸠盘荼,也称冬瓜鬼或瓮形鬼,另一是薜荔,又称饿鬼。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西南为手持毒蛇的西方广目天王。身着战甲,手臂上缠龙蛇,以净眼观察世界,护持众生,两侧各立胁持。一脚踩踏诸龙,也叫臭饿鬼,另一脚踩富单那,又称热病鬼。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西北为手持宝伞的北方多闻天王,其左侧的护法夜叉左手原托举着一座精美的小宝塔,塔和手部雕刻也被盗走。身披战甲,持宝伞,具有福、德之名,脚踩两鬼,一个是夜叉,又名勇健鬼,一个是罗刹,又名捷疾鬼。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在四大天王之间,是用梵、藏、八思巴、维吾尔、汉、西夏六种文字镌刻的《陀罗尼经咒》和除梵文以外其余五种文字镌刻的《建塔功德记》。汉文和西夏文还刻有《如来心陀罗尼经》。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命其帝师八思巴创立的蒙古新字,它脱胎于藏文,采用拼音的方式书写。八思巴文和西夏文均已被废弃不用,云台保留下来的石刻文字对研究破译古代文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券洞上方两侧的斜面上刻十方佛,十尊佛雕的周围共雕刻小佛像2215尊,布满券洞两侧斜面。券洞顶上刻5组曼陀罗图案,每组曼陀罗中间各刻有一尊佛像。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过去的古道是从云台下通过的,因而留下了深深的车辙,现在为了保护已用玻璃遮住。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居庸关南门外150,旅游公路西侧,有泮宫石牌坊。建于明弘治十七年,坐西朝东。明初在今居庸关所在地设置隆庆卫,正统元年在隆庆卫建儒学宫。隆庆卫儒学在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增建,民国初年毁于兵燹,现仅存遗址。儒学的棂星门又称泮宫石坊。花岗岩雕刻而成,四柱三门,柱顶各雕一只蹲狮。中门梁匾曰“泮宫”。中门石柱云板上勾勒出圆形,左右圆形内分别刻“日”、“月”二字。四柱顶端各有望兽蹲守,三块门梁上各雕火焰宝珠。石牌坊前,左右各立有石栏杆,左侧的石栏杆完好无损,右侧的石栏杆损坏。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泮宫石坊以西分布着东低西高的三进院落遗址,其间散落着零星的柱础、砖石及瓦片。在泮宫石坊正西百米的柏树林内有一通《重修隆庆卫儒学碑记》碑,是一座龟趺螭首青石雕刻的石碑。立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岁在癸未夏五月吉日,碑阳额篆“重修隆庆卫儒学碑记”;碑阴额篆“题名”,坐西面东,字迹有少许模糊。居庸关景区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新建的,《重修隆庆卫儒学记》碑是存数不多的“老物件”之一,历经近五百年风雨战乱,仍固守在原始位置,实属难得。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可以从其北侧的马神庙门前绕过去,马神庙门前还有一块圭首方座旧碑,是《重修马王庙碑记》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夏五月。额题“重修碑记”,下刻《重修马王庙碑记》,碑阴刻“总理督工”人名。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居庸关附近,现存14块古石碑,其中保存较好、字迹清晰的有7块,除了上述两块还有:1.《重修城隍庙殿庑记》碑(现立于城隍庙前,须弥座,平顶方头式,碑额“有善必录”,下刻《重修城隍庙殿庑记》;碑阴刻“重修城隍庙殿庑记”碑资助刊刻人名)。2.《重整城隍庙香火地亩记》碑(现立于城隍庙前,方趺方首,碑额“皇图永固”,下刻《重整城隍庙香火地亩记》;碑阴刻“城隍庙复整香火地坐落村庄佃户姓名亩数四至租粮文约”及“资助刊碑工费布施众善信士尊芳”。立于乾隆五十一年岁次丙午年春三月吉日)。3.《修建居庸关玉皇庙记》碑(现立于关北河道东侧,方趺龙首,碑额“修建居庸关玉皇庙记”、“万古流芳”,下刻《修建居庸关玉皇庙记》,立于大明正德十年夏闰四月吉日)。4.《重修真武庙碑记》碑(现立于真武庙前,碑首已不存,下刻《重修真武庙碑记》;碑阴刻“本庙舍人储纪”)。5.《关王辞曹操书》碑(现立于关帝庙前,碑阳刻《关王辞曹操书》;碑阴刻“资助刊碑人名”,立于正统十四年五月十三日)。

 

 

高速公路下行线居庸关出口的北侧,有水泥路向北上山,约6公里有九仙庙村,村内有九仙庙(为昌平区普查登记文物)。是一座民间小庙,只有一间小房,内有壁画。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云台北侧的停车场内,可以乘昌68路公交回城。

 

 

也可以从居庸关继续沿旅游公路南行去往南口村,在高速路主路上的居庸关收费站南侧近300,旅游公路东侧有去往东园村的高速路涵洞(昌68路公交有东园村站),穿过涵洞转向东南沿小水泥路行近200,路北侧的农田中有东园村孙公墓石牌坊(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就在京张铁路东园火车站老站房的南侧。实际是铁路占用了原来的孙公墓享堂的位置,以前铁路北侧还有石供桌、石五供等残件,现已无存。孙公为明代镇守居庸关的将领,生前忠于职守,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深受拥戴。死后葬在东园村,并在墓前立碑,建石牌坊一座。牌坊为四柱三门,座北面南,花岗岩质,已残缺不全,额枋上题“孙公先茔”四字,柱脚已经有部分被土掩埋,整座石牌坊并不显得高大,周围的农田地里,还有几件散落的墓地石刻构件,未见石碑。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孙公墓的北侧铁路南侧即为东园火车站新站站房,是上世纪60年代新建的,向东百余米的铁路北侧有詹天佑时期(1905-1909)的京张铁路东园火车站老站房(为昌平区普查登记文物),建筑平面呈“L”形,坐东北朝西南,面阔五间20.97米,房前有走廊。在东尽间前接一间,形成“L”形建筑平面,南立面有门头,用于书写站名,现无字。此房距路基边缘只有6米,现在在其南侧又増建了院墙,该院现为铁路员工宿舍,无法进入。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回到旅游公路南行约1.1公里,从旅游公路右转向西南,转过一个之字形大弯去往位于居庸宝成山庄内的臭泥坑村王氏墓石牌坊(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这处文物的介绍极少,昌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仅说明:明代,四柱三间石牌坊。据说是明代当地一富裕家庭给其祖上所立的,墓地早已被盗,仅存花岗岩石牌坊一座,额题“王氏先茔”,面朝东南。周围地面不断的升高,使牌坊只露出上面一部分。周边未见石碑。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王氏墓石牌坊北侧的坡地上,有臭泥坑村清墓(为昌平区普查登记文物),现存至少三块石碑,其中下面一块倒地的石碑尚有字迹,但无法看清。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回到旅游公路南行约150,路东侧临路可见臭泥坑村古槐,是一棵一级保护古树。其南侧有昌68路公交臭泥坑站。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继续沿旅游公路南行出山,路东侧的南口村村内北部交叉路口处,有南口城(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昌68路公交有采石场站可以到达。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有南北城门。其额“关南锁钥”,道出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门相距不足150丈,城垣周长约200丈。有敌楼1座、护城墩4座、烽堠9座。如今,北城门已无存,据村民讲,北城门在1958年发大水时被冲毁。两座残城墩孤零零地立在东西山梁上。南城门尚存门洞,城楼和垛墙早无,券门较为完整。近年已修复。虎皮城墙残高约5,残长约300,充当着部分民居的院墙。南门外尚存照壁一座,虽然外观毁坏严重,但主体结构还是保存了下来。南口村为关沟南端之入口,也是居庸关的南口,北魏时称下口,北齐时称夏口,元代初年在此重新筑城,始称南口城。城为不规则的长圆形,跨东西两山,南北开城门两个,东侧山下设水门两座。整个城除南北城门和楼门用砖外,其余墙体均为虎皮石。南口在明代之前只是一道重要关卡。这里是关沟防线中最后一道,出南口,即入京城。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南口城南门西北侧的南口村中心小学院内,有南口村东岳庙(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小学正门在院子西侧的旅游公路旁。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仅存前殿和后殿各三间,前殿为硬山筒瓦卷棚顶;后殿为硬山筒瓦大脊,前、后殿门窗及室内均已改动。2004年进行过修缮。后殿门前有一块仆地石碑,记录了很多人名和商号,是一块功德碑,不知是建庙时的还是后来重修时的,两侧配殿早已无存。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从南口城南门北行近200,转向东约100,有南口村李公墓(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其东侧紧临八达岭高速。文物保护碑上记载:“李公,字监,生前为明代中期宫廷太监,死后厚葬于此。该墓早年被盗,仅存墓前石牌坊、石望柱、石像生、墓道石门等石刻。”李公神道坐北朝南,长约40,宽6.7。这组花岗岩石刻历经五百年风雨侵蚀,除了缺失几块抱鼓石及云饰榫头外,主体部分仍保存完好。最南面是神道石牌坊,四柱三间仿木结构,榫卯咬合严密。抱鼓石上面雕刻牡丹花和云朵等图案。从门柱下部的卯眼看,原来的8块抱鼓石现仅存3块,额题“御用监太监李公神道”。然后是一组石望柱,本来是东西各一,现仅存西侧一个,断面为八面体,柱顶石兽无存。再后是两只石虎对面而坐,样子十分可爱。下一组是刻有文臣武将的石像,文东武西。往北上一个平台就是一座一间两柱的石门。上面横梁正面题“李公之墓”,背面刻有“福如沧海,寿似岗陵”,再往后应该就是宝顶的位置,现在是一处新建的民房。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从南口城南门沿村内路南行近200,路东侧有南口村清真寺(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坐西朝东,两进院落。南口清真寺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是元代,二是明代,清光绪年间曾修缮,后历经战乱,文革期间已多有残破、坍塌,2005年和2007年两次进行了修缮。进小门楼门是外院,现存一口古井,有井台,井盖。过月亮门迎面有正殿三间前出廊,勾连搭式后接望月楼,望月楼一层保存完好,二层是重修的,为砖砌仿木六角攒尖式阁楼。正殿殿前有昌平清末民初著名学者麻兆庆所撰写的“清朝光绪二十年重修庙宇记事石碑”一通,碑座为新配。正殿及望月楼均为圆窗。北配殿三间是复建的,南配殿仅存条石地基。院内现存古树两株,内院是柏树,为一级古树。外院是楸树,未见保护牌。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从南口村清真寺向东南,过铁路以及高速路涵洞北行,再转向东去往东园子村,村北水泥路东侧的核工业部绿化基地院内,有东园子村马国柱墓(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马国柱,汉族,辽阳人。清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以诸生直文馆,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授理事官,汉军旗制定,禁正白旗;顺治元年(元年1644年)授左佥都御史,同年七月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顺治二年(1645年)十月兼兵部侍郎;四年(公元1647年)七月,加兵部尚书,七年(公元1650年)加太子少保;十一年(公元1654年)二月加太子太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二月卒,同年葬此。现仅存龟趺螭首谕祭碑一通,墓冢一处,冢下有盗洞口,墓地其他建筑无存。坐北朝南,碑阳额篆“敕建”,碑文左满右汉。碑阴额部为罕见的仙人一尊,顶罩祥云,正襟危坐,慈眉善目,手执如意。碑为汉白玉质,立于清康熙三年九月二十日,至今保存完好 。碑的两侧各有一条四爪升龙。马国柱墓清末、民初曾两次被盗。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南口村附近高速路的东西两侧的山上,尚存烽火台各一座。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关沟文物古迹(昌平篇)

回到高速路涵洞西侧顺沥青路南行约300,乘昌20公交,或继续南行一公里,从南口环岛站乘其他公交回城。

 

总结与提示:

关沟主沟实际总长从岔道城至南口村只有18公里多,加上支线以及各景点之间的路,全走下来应接近30公里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的石佛洞石佛以及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丁香谷景区内的两处摩崖造像距离关沟主沟较远,而且这两处景点是需要收费的,另外居庸关云台外立面不需收费,但门洞内的石刻也是需要收费的。如果徒步建议应分2-3次完成。

个人建议:

自驾或徒步参观:第一次从延庆烈士陵园一直到居庸关(可不参观居庸关景区附近几处文物)。第二次从居庸关(参观居庸关景区附近几处文物)至南口村。第三次单独参观两处收费景点以及九仙庙、南口烽火台。

南口村的东岳庙以及烽火台的照片,摘自网友“南口记忆”以及“大槐树下好乘凉”的博文,在这里向他们表示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