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王坟兴善寺七王坟金鱼池石刻

标签:
九王坟阳宅兴善寺七王坟小坟金鱼池石刻 |
九王坟 兴善寺 七王坟 金鱼池石刻
乘公交346或848路九王坟站下车,车站西南侧的院内即为九王坟暨孚郡王墓(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清道光皇帝第九子孚敬郡王(奕譓)的园寝,又称九王坟。坐西朝东,阴宅东西长约
200米,南北宽约80米,建筑布局依次为:石桥及月牙河,碑亭(单檐歇山、绿琉璃瓦),南、北朝房(各三间、灰筒瓦)、隆恩门(面阔3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隆恩殿(面阔5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最后为宝城及宝顶(宝顶早年被毁,现在已修复)。隆恩门大门紧锁,不能进入。
关于九王坟碑楼内的龟趺螭首石碑,在《北京文博》“醇亲王墓考”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在《北京名胜古迹词典》孚郡王墓条目中,对醇亲王墓和孚郡王墓功德碑有这样的记载:“孚王坟的石碑高7.5米,硕大无比。据说这碑原来是为七王(醇亲王)准备的,但七王坟建于半山,山路陡峭,不易运送。时九王坟也在兴建,而碑小,仅5米左右,于是由修坟的太监将两碑对换。所以九王坟的碑比七王坟的碑高2米”。而且在《清代王爷坟》等介绍西郊名胜古迹或古墓的书籍、文章中,均沿用了这种说法……经过实测,醇亲王墓功德碑的高为5.56米,孚郡王墓功德碑高5.50米左右,尺寸应该是相同的,只是略有误差。这说明过去对两碑的尺寸记述,有着太深的谬误,而后人引用时又未加以实地认真地考证,也就造成了多年来以讹传讹。
九王坟地宫至今尚存,几年前修缮时被封堵。我虽未看到,但我在网上看到了相关的文章,并且有地宫内的照片。
园寝北侧建有三进四合布局的“阳宅”,亦为坐西朝东的,保存基本完整,近年修缮过。从九王坟隆恩门前向北出院子,沿沥青路向北约70米,即可看到阳宅的三间大门,第一进院子进深很大,西侧还有两排各有五间的建筑(可以从九王坟半圆形红墙的西北侧胡同内看到),这三排建筑皆为硬山筒瓦过垅脊(我感觉既然原为三进院,现在仅是二进,那么现在第一进进深很大的院子中原来还应该有一排房子,或垂花门及游廊,或随墙门及隔墙,这里曾作过小学,需要一个较开敞的空间而将其拆除了),两侧有南北配房。
在九王坟的西北侧,有小坟地一块,葬有九王过继子、贝勒载澍的夫人叶赫那拉氏,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承恩公照祥之女。位于九王坟西北侧约300米的一处高岗上,墓地早年被盗,现存一棵粗大的油松及柏树,中间的墓丘处,现为一座储水罐,储水罐的东北侧有虎皮石墙遗迹(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那里有一个很大的圆台,我还以为是墓丘呢,走近才看到是新建的花岗岩储水罐)。
九王坟现存墓园建筑、地宫、阳宅及小坟,是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爷坟。
继续乘公交车向北,到达西埠头站,西埠头村内东北部有兴善寺(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因其位于村子东口附近,被村里人称作“东庙”。该寺坐北朝南,原有三进殿堂,殿前有两颗古银杏树(均为一级古树),枝干巨硕。原有三进院落,现存有三间正殿,覆黑色琉璃瓦,甚为罕见。兴善寺一说建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由司设监太监黄珠所建,也有说建于正德二年(1507年)。我认为:很有可能开工于弘治十七年,落成于正德二年。现正殿前两棵古银杏树下,有两块龟趺螭首石碑,东侧石碑立于明正德二年,额题“大明敕建兴善寺碑记”,由大学士李东阳撰文;西侧石碑与东侧石碑同年,额题“大明兴善禅寺碑铭记”,由翰林学士张天瑞撰文。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海淀区人民政府于1981年、1999年、2001年公布了3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善寺在1992年已立碑,但在2002年9月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编辑,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海淀文物》一书中,却未提到这处文物,我认为应该是漏掉了。
回到公交站,站南向西去往七王坟的路口处,有“妙高峰道界”石柱,说明这条路也是当年去往妙峰山的香道之一,而且难得的是,路左右的两块石柱至今尚存,且基本完好。
沿七王坟路向西约2公里,在七王坟村委会东面的路北侧,路旁有“妙高峰东界”石碑。继续向西,在一个红色的门柱建筑的东面约20米,路北侧的果树园内,有一座被遗弃的墓地地宫石门(我仔细看了石门:现在的石门是头朝下的,南侧为正面,应该是石兽在左,门轴在右,是一对石门的右侧一扇。而大工村高时明墓的地宫石门缺失的也是右侧一扇,但当我对比两者门环处的石兽时,发现石兽的形制明显不同,因此我认为这扇石门肯定不是高时明墓的)。
七王坟村北面的东西向山谷内,有三座东西向相连的小水库,水库的坝石是有石刻花纹的。我是从“老北京网”上看到资料的才去的,看到的情况是:中间那座水库的上游一侧,有好几块石材上有花纹,有的是盘龙的,有的是花草的,还有祥云图案的。据我向当地居民了解的情况是:“有花纹的石材,主要集中于中间那座水库的上游一侧及下游一侧,另外西侧那座水库的上游一侧也有。这些石材以及那座墓地地宫石门,都是文革期间修水库时,从西面的七王坟附近运来的”。至今,我不知道这些石刻、石门到底是从哪里运来的,但愿不是七王坟的。
继续向西约1公里到达七王坟暨醇亲王墓(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墓址原为唐代法云寺、金代香水院、明代法云寺旧址。七王醇贤亲王名奕譞(1841—1890),为宣宗道光皇帝第七子,光绪帝生父。园寝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原有石板桥、神道、碑亭、石桥及月牙河、南北朝房及隆恩门、隆恩殿、陵寝门和4座宝顶等。今南朝房和隆恩殿已不存。碑亭内有光绪帝御书神道碑。墓内葬有醇亲王和福晋叶赫那拉氏及3位侧福晋。墓北为阳宅“退潜”别墅,正门额题“隔尘入胜”,共有五进院,依山而上,屋旁辟花园一区,有假山、曲廊、敞轩和流杯亭等。




















七王坟围墙的西侧,有山泉一处,泉侧有石刻多处,多为七王手书,据说这里就是金代金鱼池遗址。可以从七王坟门前的水泥防火道向西北,到达七王坟阳宅的院门(现为商务部绿化基地),从门前沿围墙向西,转过一个大弯后离开围墙向西上坡,顺路转向南穿过一片杏树园(经过一处已封闭的水井),可以看到西侧有一片高大的松树林,树林下有人工石砌假山,假山周边有石刻多处,我看到的有“洗心”、“澂潭”、“挂月”、
“漱石枕流”(其中“漱”字已断开,在“石枕流”的旁边地上)、“翠萝风”、“插云”(与“翠萝风”为同一块)、“云片”、“一卷永镇”(与“云片”为同一块)、“神韵石”(与“云片”为同一块)、“逸尘”。另外,在《京西名墓》一书中的“妙高峰七王坟”一文中,还提到这里有“煮松影”及“渔乐”两块石刻,但我未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