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2011-11-10 19:24:38)
标签:

北安河村

环谷园

响堂庙

地震台

秀峰寺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这篇文章,介绍北安河村及鹫峰森林公园内的部分文物古迹。

 

    我从《海淀老街巷胡同寻踪》(2010年版,学苑出版社,徐征 冯黛虹·著)以及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的网站上面看到:北安河村内共有如下几处古迹,村东沥青路东侧还有革命烈士堂,于是前去实地考察。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乘公交346路在北安河西口站下车,向西进入北安河五街。

    西行约300米的一个十字路口的西北角,有北安河五街177号院老民居(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目前原居民已搬迁,只剩空院。是一座青砖灰瓦石板顶的老四合院。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五街的路北侧187号有北安河北庙(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原为地藏庵,村民俗称北庙。庵址东西宽30米,南北长110米,明崇祯年间重修,座北朝南,两层院落,四合布局。1958年尚存中殿三间,东侧殿前有庙碑一座,龟趺螭首,已折为两块,早先庙前有石狮。现存硬山筒瓦后殿三间,保存尚可。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继续西行,路北侧的北安河五街205号院老民居(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的正房保存较好(只有北房是老建筑),我2011年去时,主人非常友善,告我:这是他家的老宅,大约有140年了。已完成搬迁,只剩正房三间、西侧耳房两间,东侧耳房为现代建筑。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从北安河五街177号的十字路口转向南,到达北安河四街,路口东北角处有北安河四街145号院老民居(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也是只有一排五间北房为老建筑,屋内的木隔扇尚存,值得看一下。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四街路南侧28号院的南面,原为灵感观音寺,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改为清福观,俗称赵家庵,座南朝北,四合布局,中轴线上自北向南依次是影壁、山门一间、前殿三间、后殿三间。现院内原建筑已无存,尚存国槐一株,汉白玉石构件一座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向东到达四街东端的北安河四街6号院老民居(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我没找到6号院的门牌,只是看到了其东侧的4号院以及西侧的8号院。6号院应该就是在这两者之间。以下照片,前两张为4号院,第三张为8号院,最后一张应为6号院,现为红砖建筑,但其花岗岩的台坪应为老建筑的遗存。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继续向东到达四街与三街的交叉口,岔口西面有北安河双关帝庙(原为海淀区普查登记文物,现已升级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坐西朝东,两进院落。山门三间,前殿关羽居中而坐,左右周仓、关平相对而立,后殿供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及周仓拉弓泥塑,因庙内供两座关帝塑像,俗称双关帝庙;后院有铁钟,铸于崇祯五年。现院落完整,建筑已全部修缮一新。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关帝庙西侧,四街路北原有永寿万福寺,座北朝南,四合布局。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前殿三间、后殿三间。现原建筑已全部拆除,建成了五排教师宿舍,院内尚存古柏四、五株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由关帝庙东面的北安河东街向南几十米,路东侧有北安河玉皇庙(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座北朝南,三合院落,北殿三正两耳,梁上有彩绘金龙至今尚存,墙上有壁画痕迹;左右配殿各三间,北殿左前有青石卧碑,前院居中有门楼。现仅存硬山卷棚顶北殿三间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在玉皇庙的西南侧路西,原有长明寺,解放后逐渐拆除,已无遗迹,现为民居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从玉皇庙旁的北安河二街向西,与北安河西街交叉口处原有龙王庙,建于明代,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全称“普济龙王庙”,曾有石刻匾额一块。坐西朝东,银杏树后面的门楼内有古柏,正殿三间,硬山筒瓦清水脊,殿前原有石质四眼圆形深井,后填埋。现原址仅存古银杏一株(直径1.2米)及古柏一株(直径0.8米),建筑已无存,为村民的停车场。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内,原有北安河四眼井 (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一位老居民告我:这村原有东、南、西、北四眼水井。每一座井都是四个眼的,这四座井都是“官井”。其中东四眼井位于原北安河东街120号院内,即双关帝庙东侧的北安河东街东口附近,现北安河村邮政所(就在346公交沥青路的西侧,革命烈士堂西侧的胡同进口路北)路南侧第二排院内。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南四眼井,位于原北安河一街131号院内,即北安河三街中部的原村委会南侧约120米的路西侧院内。这张照片右侧的卫星电视接收器是原村委会院,南四眼井在左侧第四、五根电杆的路西侧,从南井南行20米,有一个向西的路口。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西四眼井位于原北安河三街89号院门前,即原村委会院路口西侧约100米的一座新建的红砖影壁前,至今尚有遗迹。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四眼井,位于原北安河五街183号院内,在北安河五街177号以北约50米的路西侧院内(海淀区文委的网站上说:北四眼井位于原北安河五街83号院内,但居民告我应为183号院)。下面这张照片中左起第二根电线杆以北即为原183号院,其北侧的185号院仍未拆迁。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另外,居民告我:北安河村原还有一口“东小井”,位于北安河五街东口的路南侧“隆利祥烤鸭店”西侧,这座井不是四个眼的,是双眼井。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公交346路在北安河西口公交站的东南(实际在北安河东街的东口路东)有北安河革命烈士堂(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原在村中四街清福观东约30米处,座北朝南。约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移至这里。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另外,在北安河五街由东口进村的路北侧,拆迁以前墙中有两处镶砌的花岗岩石桩,分别刻“北安河道”以及“一丈五宽”。说明这条街应是妙峰山香道的起点之一,这是《海淀老街巷胡同寻踪》书上的照片。我2011年去时在五街141号东侧25米的路北侧墙下,只看到了“一丈五宽”这一块,另一块未能看到。现该院落已被拆迁。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有一项“北安河界碑”(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估计应该指的就是这处。估计现已被收存。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除此之外,我在网上的“海淀区文物古迹”一文中以及《海淀区地名志》一书中看到:北安河村中有文昌阁,建于清代。但在《海淀老街巷胡同寻踪》一书中没有介绍。我在村中向村民打听,村民告我:北安河村中,确曾有文昌阁,位于北安河三街中部的原村委会的路口斜对面西北角处(原村委会位于路口的东南角,现为社区服务中心),是一座青砖灰瓦的三间二层小楼,紧邻路口,总宽度约八、九米,进深三米左右,从屋内有木梯能上二层,大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拆除,建成了副食商店,现原址尚存一株庙前的古槐,以及一座小石犼及花岗岩条石等。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北的北京市第47中学,原址为中法大学附属中学旧址(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介绍见后面。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47中西面的环谷园内的范长喜宅院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年间,在环谷园西坡平台地,有光绪皇帝生父醇贤亲王奕譞府上总管范荣昌(范长喜),在修建七王坟的同时,在这里为自己修建了宅园,在院内及周围广种“暴马丁香”,当时称为“丁香院”。19245月,国民党元老李石曾选中了京西鹫峰之麓,妙峰古香道起点之侧的北安河皇姑园,经多方筹资购置,修缮了丁香院作为中法大学附属中学校址的一部分。由于学校初创,很多基础设施需要完善,19241925年冯玉祥、孙岳和胡景翼(号:笠僧)捐建了图书馆(笠僧堂)和门前石桥,这两座建筑以及丁香院至今还很好的保留着。位于北安河村西北去往鹫峰的路北侧,47中大墙圈的西面,有一片松树林,从一个水泥路岔口向西北进去即是石桥。石桥的北面,有一座传达室(为两间红砖磨砖对缝,中西结合建筑风格的房屋)。传达室北面,东面为笠僧堂,西面有一段石甬道,上去即为丁香院(现称为技巧院,为前后两座各自独立的四合院,院外两侧各有贯通南北的东西厢房,2011年已修缮一新),周围至今尚存粗大的暴马丁香树。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关于环谷园,我认为:原来的中法大学温泉中心应以范长喜宅院为中心建的,李石曾增建了石桥、笠僧堂并修缮了丁香院,后来才将大墙圈纳入,因此环谷园应该在西面。也有网友认为李石曾当年将范长喜宅院及大墙圈内同时命名为环谷园,大墙圈内为教学区,范长喜宅院为办公区。到底是哪里,还恳请读到此文的朋友指教。

   

 在北安河村西面的阳台山老年公寓院内,还有一段妙峰古香道(中北道)遗存,位于公寓主楼的后面院内的西北侧,可以从正门进门,从主楼的西面绕到后面,过一个新建的石桥后的北侧,在院内的北围墙下,即为古香道的东端。向西约有百米遗存的古香道,虽经过修缮,但基本是原汁原味,最西端处距离院外的铁路仅有不到十米。显然这段古道应与阳台山自然风景区内的古道是相连的,因修建铁路被截断。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在鹫峰森林公园内的浅山区,有这样几处文物:

    响塘庙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原名福顺寺,位于鹫峰森林公园正门南侧,是依地势坐西朝东的。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是醇亲王奕譞府上的几位太监跟随醇亲王上妙峰山进香归来,看到这里风景秀丽、绿树成荫,便想在此建一座养老送终的所在。于是几个太监集资置地,福顺寺就建立起来了,开山建庙的共有五个太监。据庙内《响塘庙碑记》记载,“响塘庙工竣于清咸丰九年九月九日……有佛殿三层、山门、客堂群房共一百三十余间”。福顺寺改名为响塘庙应该是恭亲王奕所为。但是,在妙峰山进香的传说中却流传着一个慈禧为福顺寺改名的传说。如今旧寺建筑已大部不存,这是前几年由林业大学在原址上翻建的(我从鹫峰森林公园的场长助理那里了解到“只有院内石碑后面的三间正房为修缮的老房,其余均为原址翻建)。现为北京林业大学西山实验林场暨鹫峰森林公园办公地址。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秀峰寺(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鹫峰森林公园内。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由太监高让修建,被当朝皇帝敕赐“秀峰寺”。清末荒废,殿宇坍塌。民国初年,刘仲鲁等创建鹤群社,租寺以为觞咏消夏之所。1925年寺僧将寺收回,让与道士王修真,改名为修真观。1929年,大律师林行规出资购下寺院及寺外山场,废观名,复更名为秀峰寺。并将秀峰寺及寺外山场合称为鹫峰山庄,秀峰寺的山门为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古寺坐西朝东,有殿三进,殿房数十间。抗战时期,秀峰古刹是华北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据点、平西情报站和新闻要报社址。1950年,林夫人将古寺捐给政府,后归北京林业大学所有。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鹫峰地震台(原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3月晋升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秀峰寺院外南侧。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是中国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于1930年由林行规捐出寺旁山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成,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停止观测,原鹫峰地震台的房屋被抗日游击队作为指挥部之用,鹫峰地震台的历史从此告终。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不仅是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座地震台,也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地震台之一,开创了中国地震研究的新纪元,也见证了中国地震研究史。一九九零年鹫峰地震台建立六十周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整修复原。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在鹫峰地震台向上到水泥防火道之间的小路南侧,有“八卦阵”,实际是十三块近代雕刻的仿木青石质门扇。2007年,鹫峰工作人员将一些散落在山里的石门(上面印有花纹和八卦图案,感觉像是阴宅的),在发掘原址上按照八卦的方位立起了八卦阵,供游人参观。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秀峰寺和尚塔(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从地震台南侧上山的路到达水泥防火道,沿着水泥防火道向南到达中日友好林,牌子后的小路上山,看到右侧几株细小的银杏树的田垅台地后,继续向上的第三级,距离牌子约20米,向右(下面的都是单排银杏树,这一层台地有2-3排银杏树)大概50余米,左侧有一棵大松树,继续向前,可以看到右侧的和尚塔。清嘉庆元年(1796 年)建,造型为覆钵式,塔坐西朝东,砖石结构,高 4.6 米。塔基为单层须弥座,塔身正面嵌有汉白玉塔铭:“传临济报恩第七世衍法堂上中兴第一代志定慰翁老和尚灵塔”(已于几年前丢失),塔刹已残,十三天还剩下八天,系花岗岩制成,塔前置有石香案。周边有两座完整及一座残毁的坟丘,另有两座仅剩地基,周围还有残存的石砌台阶及挡墙。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鹫峰公园的山上,还有鹫峰山庄(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朝阳观音洞(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等古迹。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北安河村及鹫峰部分文物古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