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奖诗人周啸天教授得意之作《将进茶》简析

(2014-08-21 12:28:07)
标签:

鲁迅文学奖

鲁奖诗人

周啸天

将进茶

诗词

分类: 诗评诗话
从来不关注鲁奖,今年因周啸天得奖风波才注意到它,也才注意到这个周诗人。从网上找来他的一些诗词浏览。几首网友吐槽最猛的,确实有如小岗村赛诗会上的作品,也许不是他的力作,拿它们当作周诗人的水平见证恐有失公平。今选一首他本人最得意,前文化部长王蒙给过神评的《将进茶》来看看。

将进茶

  余素不善饮,席间或以太白相诮,退而作《将进茶》。

  世事总无常,吾人须识趣。空持烦与恼,不如吃茶去。世人对酒如对仇,莫能席间得自由。不信能诗不能酒,予怀耿耿骨在喉。我亦请君侧耳听,愿为诸公一放讴:诗有别材非关酒,酒有别趣非关愁。灵均独醒能行吟,醉翁意在与民游。茶亦醉人不乱性,体己同上九天楼。宁红婺绿紫砂壶,龙井雀舌绿玉斗。紫砂壶内天地宽,绿玉斗非君家有。佳境恰如初吻余,清香定在二开后。遥想坡仙漫思茶,渴来得句趣味佳。妙公垂手明似玉,宣得茶道人如花。如花之人真可喜,刘伶何不怜妻子。我生自是草木人,古称开门七件事。诸公休恃无尽藏,珍重青山共绿水。

原注:成都“九天一都”茶楼,作者为题名也。《红楼梦》四一回:妙玉将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妙公”,宝平对妙玉的戏称。“青山绿水”,茶名。

这首诗属于转韵的古风,基本一段一转韵,形式上没什么问题。标题《将进茶》模仿太白的《将进酒》,有“以茶代酒”的意思,这在前人也有过,没什么稀奇。

从诗的小序看,大概酒席上有人嘲笑周诗人不能酒,因古代的诗人如太白,子美皆能饮,和这些诗人比起来,周诗人就落了下风,进而能不能诗都值得怀疑了。周诗人听了自不是滋味,于是回家写了这首诗,自我安慰兼反驳那些嘲笑他的人。

一般写诗词都须一定的文言功底,而功底如何,最能从小序中测知一二。周诗人这段才三句的序就露了马脚。“席间或以太白相诮”,呵呵,太白冤啊,居然被拿来当了一次武大郎:如果有人嘲笑周诗人个矮,当然会“以武大郎相诮”--以武松为例就不是“诮”,而是夸你耶。此处写成“以太白相激”还差强人意。

文言功底如此,诗词能好到哪去呢?起码笔力孱弱是肯定的。首句“世事总无常,吾人当识趣”就有点不知所云。世事无常,本意是万事变化无常,无常则定轨,而“识趣”则是“知趣”,“识相”之意。周诗人是想说,世事变化无常,所以我们都得识相点?这显然不成话啊?我估摸着堂堂一中文教授还不至于说这么不沾边的话,他大概想说的是,世事变化无常没有定轨,我们应当识得这个道理。参照小序,有人拿能诗多能酒说事,则这个起句用来反驳这个说法,说“万事无常轨,能诗未必能酒,我们都得懂这个道理”,倒也顺理成章。只不过这样一来,后一句就应该是“吾人须识此趣”,这里,“此”字,或类似的限定词不可省,相当于说,“吾人须识此理”。由于此处要用五言,大概周诗人安排不过来,于是“识此趣”就缩成了“识趣”,于是乎“懂得这个道理”就变成了“识相”。呵呵。其实很简单,写成“君当识此趣”,或“吾当识此趣”(此处,“趣”做“旨趣”解)就通了。其实,要我来办,起二句用“世事本无常,刻舟安可据?”,这样用一个明典就提气得多。周诗人的“世事总无常,吾人须识趣”显得生硬,俗白,总之显得太low,象个小学生别别扭扭地对大人讲大道理。

接下来两句是本诗唯一能让人眼睛一亮的句子:“空持烦与恼,不如吃茶去”,可基本上是全抄人家赵朴初老的“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赵老的全诗极佳,不妨抄录与各位共赏:“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写得诗味隽永,把茶的清和禅的空结合的巧妙而又天衣无缝,可谓得茶之神。赵老的后两句说,那些千古传诵的禅宗大师门的偈子也是空,不如从茶境中去体味禅境,彰显了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之旨。而周诗人偷来赵老这两句,把“百千偈”换了“烦与恼”,结果只道出了“抛开烦恼,及时行乐”这样浅俗而又老掉牙的意思。原创者与偷窃者高下立判。

以上只分析了第一段共四句。以后各段还有一些半通不通不知所云的句子,比如接下去一段的头两句:“世人对酒如对仇,席间莫能得自由”,“仇”字象是凑韵,因为无论把它读成chou(做仇敌解),还是qiu(做配偶解),都与上下文很疏离,有如小孩子编顺口溜“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那样的瞎凑。

我就不再往下分析了,好诗越分析越心爽,烂诗越分析越气闷。况且这种烂诗再怎么分析别人也没太大兴趣细读。分析就此打住了,简单做个总评,就是“字孱句弱,章法凌乱”八个字。

这次的鲁奖风波,和此前的各种风波一样,发泄的其实都是公众对文化教育界总体现状的不满:太多的张铁生们盘踞在各种官方机构的评委、教授博导等等掌握着文化教育生杀予夺之权的位置上,斯文的地位可想而知。这种状况再不改变,中华复兴,渺渺无期。
==================

更多知不知斋主文章见公号:知不知斋。请扫下面二维码:

http://s16/mw690/001TYJhzzy7gVWfBPGLe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