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社科类文本阅读
(2012-02-23 22:32: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高三备考 |
20社科类文本阅读
一、考点解读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正确理解这些词语,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文意。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词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出现的,一般总要在句子中才表达某种特定的意思。概念的内涵主要指概念的本质特征、功用、原因等,外延主要指种类、数量、条件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文中重要句子”,是就这些句子在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言的。有的句子是点明文章中心的主旨句,有的句子是需要注意的关键句,有的句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句,有的句子是整合结构的过渡句。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的“重要信息”,一般指文中最能揭示文章本质意义,或最能显示文章内部的各种联系的内容。“筛选”,就是强调获取信息的过程,即准确感知负载信息的语言材料,并迅速挑选出与自己阅读目的相关的主要内容,排除与阅读相关性不大的内容。“整合”,就是将已筛选的信息,通过联想、想像、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完成对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意义的加工。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思路的具体展现。分析文章的结构,可以把握文章的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内容要点的归纳和概述,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内容要点”,指文章的层次分布点,层次既指文章的主体层次,也指某一大层次中的几个小层次,甚至是某一小层次里的几个方面。“归纳”,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更为精练、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概括”,就是读者对在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要点进行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议论文通过论点或分论点来表达,有的通过语段的中心句来表达;说明文常通过说明对象的特征来表达,对事物特征的理解有时也蕴含着作者的认识。这类题的命题角度:一是确认作者的观点,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二是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二、体裁内容
(1)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科技文阅读)――说明文
(2)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社科文阅读)――议论文·说明文
(3) 综合类文章阅读(既有科技文又有社科文内容的阅读)――说明文
三、做题步骤
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1) 快速阅读文章
a、确定文章的体裁内容。
b、边读边标出段号。
c、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基本概念、新的知识、对其的解释阐述。关键句。
(2)中速阅读文章
a、确定文章的结构。
b、确定文章的中心(说明文是说明对象,议论文是论点)。
c、画出有用的文章内容。
2、审视题目,划定区间。
(1)、确定试题的性质:
a、选对题――选择正确的选项
b、选错题――选择错误的选项
c、选优题――选择最恰当的项
(2)、确定试题的类型:(文章的理解、概括、辨析、筛选、分析(推断))
(3)、根据题干和选项的要求从文章中找出能确定答案的位置。
(4)、有的时候,还要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才能确定答案所在的位置。
(5)、注意题干中的特别提示,有助于我们对题干的准确把握。例如:从全文看·在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段的阅读·等等。
3、仔细比对,分析筛选。
(1)采用排除法做题。
(2)辅之于比较法和确定法。
(3)熟练以后多用类比法做题。
(4)词语理解题一般采用置换法。
1、偷换概念。增加、减少、换掉一个词语。
2、混淆范围。部分整体,偶然必然,未然已然,轻度严重。
3、答非所问。选项与题干无关。
4、倒置错位。因果,主次,条件结果,方法目的,前后,整体局部。
5、错划类别。把同类的拆开看作是不同类的。把不同类的归在了一起。
6、曲解原意。错误的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
7、张冠李戴——注意表述的对象。
8、以偏概全。脱离文章整体,片面的认识。
9、无中生有——材料中本无此意,而故意凭空臆造。
五、典型例题
参见复习资料。
六、强化训练
参见复习资料。
七、教后反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