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戈拉》思想内涵及人物形象解析(之二·下)
(2011-01-02 22:04: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1、缪斯厨房 |
泰戈尔《戈拉》思想内涵及人物形象解析(之二·下)
(接前面“解析之二·上)
三、戈拉人格完善的契机和过程。
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为主角戈拉人格的完善、演进过程提供了可能的契机,这些彰显人物人格演进的主要契机有三次。
其一,走出加尔各答。戈拉沿着大干道徒步游历。他从城市来到农村,对印度社会做了一次深入的考察。通过这次考察,戈拉了解了印度更为真实的一面,他看到“这辽阔广袤的印度农村是多么分散,多么狭隘,多么软弱——对自己的力量是何等无知,对自己的幸福是何等麻木,何等漠不关心“。在游历中,他对自己一向盲目遵从传统习俗的做法产生了怀疑。正是这种思想的变化,才使他敢于在穆斯林理发师家里吃饭。他出狱以后继续到农村漫游,对印度农村的贫困、落后和愚昧有了更为切实的体验。他终于体会到“传统习惯只是把人分成各种等级,把不同等级分开,给人带来疾苦,不愿让人理智地处理问题,把仁爱远远地抛到一边,甚至在人前进的道路上处处设置障碍”。由此,他对原来固守的正统印度教的立场和信仰产生了全面的怀疑。这样,戈拉就再也不能用自己织就的幻想之网来束缚自己了。
其二,他和梵教姑娘苏查丽妲之间感情的萌生。对于异性的恋情,戈拉一直不屑一顾,将之看成是事业的阻力,打算终身不娶。但在与苏查丽妲接触的过程中,她的柔美、睿智、纯洁打动了戈拉的心。在理智上,戈拉不愿意这份感情发展下去,但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爱的召唤又令他难以忘怀。尤其是在监牢中度过的一个月,“苏查丽妲的身影总是浮现在他的眼前,无论如何都不能把它从眼前赶走。从前有一个时期,戈拉心里没有想到印度还有女人这一事实,可是现在,因为苏查丽妲的缘故,他终于认识到这一真理。这样一个伟大而古老的事实突然全部呈现在他眼前,使他整个强劲的心灵都颤抖起来,仿佛突然受打击大的打击似的。正是他和苏查丽妲的恋情,让戈拉拓展了自己的视域,扫除了他在印度妇女问题上阴霾,让他从苏查丽妲身上看到了印度新的力量和希望。
其三,最后也是很关键的一个契机就是他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必要的补充说明:对于泰戈尔在小说里用“揭开戈拉身世之谜”的办法来消解戈拉内在的矛盾这一“匠心的安排”历来争议颇大。甚至有人批评泰戈尔是自己懒惰,不再愿意深入挖掘戈拉的思想矛盾和斗争了,戈拉通过外部了解这一秘密,并不会使自己的内心彻底摆脱束缚。有的学者认为这部伟大作品就是表现“两个戈拉”的较量,借助这一契机,使戈拉完全解脱,两个“戈拉”,两个“自我”得以真正合一,恰恰是符合泰戈尔宗教哲学思想和创作原则的,是泰戈尔的“别具匠心”。关于戈拉身世,还存在一个争议,那就是戈拉的“爱尔兰血统”会不会妨碍作品的思想深度。我们知道戈拉的原型就是一位爱尔兰修女——尼倍提塔,这位推崇古老文化的外国人1898年来到印度,著书立说向西方人介绍印度文化。泰戈尔非常钦佩她的自我奉献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也很钦佩她非凡的毅力和旺盛的热情,称她为“大众之母”。在此原型的基础上,塑造了戈拉这样一位性格复杂,充满内在思想斗争的形象,也彰显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充分说明了《戈拉》所表现思想又远远超越了“爱国主义”。其实,泰戈尔最渴望表现的是戈拉经历内在思想斗争,最终走向了宗教哲学的“一”,因为,追求和谐统一是泰戈尔的最高理想。)
原来,在血缘上,他与印度教没有任何联系,自己一直背负的传统包袱纯粹是一个虚幻的泡影。如果说前两个契机还使他难以从习俗和小我中彻底解脱,甚至陷入更深的疑惑、矛盾和痛苦,那么,这一次的契机使他彻底解脱了。他终于能以坦诚的胸怀面对真理,拥抱无限自我了。他难以抑制彻底解脱以后的欢欣与喜悦:“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竭尽全力地理解印度,可是我处处碰壁,我一直力图把这些障碍变成信仰对象,为此日以继夜地工作。我塑造了一个完美无瑕的印度,为了把自己的信仰完整地保存在她那坚不可摧的堡垒里,我进行了多么艰苦的斗争!可是今天,我那幻想的堡垒像海市蜃楼一样,顷刻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我完全自由以后,突然发现自己站在巨大无边的真实之中,我的心感受到全印度的一切善与恶,苦与乐,智与愚。现在我真的有权为她服务了,因为真正的劳动场所已经展现在我面前,这不是我幻想出来的——这是为两亿印度儿女谋幸福的真实场所。”
到此,戈拉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性格发展历程完整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小我也就此结束。这时候,读者的心中会浮现出一个没有了一己之私,致力于全印度的团结,为建设一个独立、自由、幸福的印度而忘我工作的完美形象。彻底解脱以后的戈拉,精神世界里没有了种姓、教派和民族之分,甚至没有了国家的界限。他的爱尔兰血统使他的工作超出了国家的范畴,而具有了国际主义的意义。他为之奋斗的不只是国家、民族了,而是真理、正义和人类。当他以解脱以后的自由心态、普世的梵的眼光来看待人世社会时,自然就不会为尘世的苦乐所累,从而进入一种爱、真诚、宽容和乐的境界。这就是作品里安纳达摩伊、帕勒席的境界。
(全文完。因为“之二”较长,不得不分开两次转载;又不好分为两个话题,请读我博文的朋友们见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