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戈拉》思想内涵及人物形象解析(之二·上)
(2011-01-02 22:00: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1、缪斯厨房 |
泰戈尔《戈拉》思想内涵及人物形象解析(之二·上)
(接昨天)
二、戈拉——人格完善过程的艺术表现。
《戈拉》中被作家肯定的几个青年人主要是戈拉、维纳耶、苏查丽妲和纳丽妲。他们的内在世界都经历了一番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主人公戈拉。对于戈拉,我国学界很长时间一直把他当作爱国主义者的标本来分析。从小说中戈拉的身份(爱国者协会主席)、言论和行动来看,这样的理解分析当然是对的。他尊崇祖国的传统,和侮辱、损害印度的任何言行势不两立,愿意为印度而献出自己的一切,并以自己的坚定信心去感染身边的知识分子,唤醒麻木中的广大民众等等,这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但是泰戈尔不仅仅把他当作爱国主义者来刻画,同时还把他当成一个“人”,套用鲁迅的话,英雄也要吃饭、也要性交。在作品中,泰戈尔重点表现了戈拉是如何突破有限自我的束缚,显露自我内在的无限性,从而获得自由快乐的过程。“爱国主义”是他外在的行为模式,“人格完善”是他内在的性格运动;“爱国主义”是戈拉人格完善得以彰显的实体,“人格完善”在背后牵引着他爱国主义的演进过程。
小说开始时候的戈拉,有限自我的特性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一种“唯我独尊”的自傲。用他朋友维纳耶的话说,“你以为上天把力量都给予你一个人了,而我们其他人都不过是软弱无能之辈”。他从小就是“领袖”(孩子王),习惯于指挥别人、教训别人。这种“自傲”有悖于平等原则,在泰戈尔的思想词典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我”的表现。其二,拒绝、回避对异性的恋情。泰戈尔认为青年男女的纯洁相恋,是人的自然感情的流露,是男女双方内在神性的彼此呼唤,他常常赞美这种美好的感情。他曾从女性角度写道:“女子有两个形象—母性的形象和情人的形象。在情人的形象里,女子的苦行使得男子的一切卓越的努力富有生命力。”纯洁的爱情无疑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但戈拉常常无端回避或拒绝这种自然的感情。当他与苏查丽妲彼此暗暗相恋时,他犹豫彷徨,不敢面对,甚至自我压抑。其三,盲目受制于传统习俗。戈拉出于爱国热情,对印度教的一切都加以维护,还把陈规陋习当作自身的戒律来束缚自己。对于种姓制、不可接触制、对妇女的歧视等习俗都竭力维护,发展到不顾事实的地步,甚至在现实面前碰了壁还固执己见。这无疑是和真理的融合相悖的。泰戈尔曾在《习俗的压迫》一文中写道:“这也碰不得,那也沾不得,坐要有坐态,走要有走姿,别人的米饭不能吃,别人的女儿不能娶,要这样起立,要这样坐下,要这样走路,指手画脚地去评论日月之短长,将无所事事的短暂生命割碎,再堆积起来。这难道是我们的生活目标?”(《泰戈尔全集》23卷,P182)很显然,戈拉所表现出的这些有限自我的特征倾向是作家要批评谴责的。
后来,戈拉逐渐突破了“小我”的束缚。戈拉之所以能在人生斗争中突破小我的束缚,首先是因为他身上有着趋向无限的动力因素。戈拉的这些因素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他的牺牲精神和阔大的胸怀。戈拉为了印度的独立解放,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大学毕业后他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的解放事业。他深入农村了解民间疾苦,为同胞伸张正义,不惜坐牢吃苦。在给母亲的信中,他写道:“我们在家里舒舒服服地过日子,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惯,体会不到自由地接触外面的世界是一种多么大的特权——有许多人,他们要么是由于自己的罪过,要么是出于无辜,被剥夺了这种权利,遭到禁锢和凌辱。迄今为止,我们根本没有想到他们,跟他们没有任何接触。现在,我要打上跟他们一样的烙印才出来,决不与大多数装扮得体体面面的伪君子为伍来保持自己的的所谓名誉。”
其二,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戈拉的爱国热情来源于他内心深处的信念,他知道印度不仅有伟大的过去,也有会有光明的未来。尽管现在的印度贫困、落后、愚昧、迷信,但他深信“另外还有一个真实的印度,一个充实而富足的印度。”他在辩论时说:“我发现印度形形色色的表现和努力中,贯穿着一种深刻伟大的统一性,我为这统一性高兴地快要发疯了。我为这种统一性而陶醉,愿意毫不退缩、毫无顾忌地跟自己最无知的同胞同甘共苦。---我深信印度的深奥精神一定在暗暗地,然而长期不断地在他们中起着作用。”这种信念成为他灵魂深处的一盏明灯,照亮他的内外世界,使他能心无旁骛,一往直前,在行为上表现出刚强的意志。这种信念和意志也使周围人在他身上感受到一种人格的魅力。好朋友维纳耶感叹说:“他的意志多么坚强!他会置人生中一切关系于不顾,以自己的意愿为最高目标,在胜利的旅途上前进——造物主赋予了戈拉如此伟大的天性。”
其三,他感觉敏锐,以小见大,他有一种整体性思维。戈拉看问题不是就事论事,往往通过现象把握本质,从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中看待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一个木匠健壮的儿子,因脚被凿伤而感染破伤风,然而母亲不相信现代科学,请巫师念咒而延误了治疗时间。最后,她的儿子死了。他其实是死于迷信和愚昧。戈拉由此看到的是民族的命运以及肩上的责任:“整个民族都把自己的智慧卖给了骗子。怕神、怕鬼、怕喷嚏、怕木星——什么都怕,没完没了。在这个世界上,要为真理进行多么顽强的斗争呀!---这一切---就像一块沉重的巨石,跟喜马拉雅山一样重,压在印度上面,谁能把它搬走呢?不管什么伤害我们的祖国,无论伤害得多么重,都一定有办法治疗——治疗的办法就在我们手里。”正是这种敏锐,使他能从特殊性中把握普遍,能通过有限自我透视到无限自我,能有效缩短小我和大我的距离。
这样的潜在素质,无疑成为了戈拉不断突破有限自我的基础,只要外在的条件形成了某种契机,他内在的大我就会得以呈现,使得自己的人格获得提升。
(未完下面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