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河南深度游(17)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文-安阳市-北关区

分类: 国内游 |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656号。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旅游大巴停下后,这里是主建筑的侧面。该馆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由字坊、广场、主体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

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

中国文字博物馆分两期建设,已于2009年11月16日建成开馆的一期工程占地81亩,建筑面积22700平方米,包括主体馆、字坊、广场等。已开工建设的续建工程占地175亩,建筑面积68300平方米,包括文字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和文字文化演绎体验中心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历史,通过文字的记录和梳理,其发展轨迹变得脉络清晰、有章可循,而文字本身百态千姿的发展史。

中国文字博物馆,来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

距离甲骨文发现地殷墟约8公里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前两只造型奇特而夸张的金色铜质“凤鸟”各立一边,寓意中国文字腾飞。


经过“凤鸟”,就是“字坊”了,采用了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而建。

博古今,云集中华文脉___中国文字博物馆,历史的见证!

主建筑前广场;
从字坊通向主题馆干道两侧,由28片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代表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古典哲学"天人合”思想的生动体现。

穿过广场,正前即是博物馆主体建筑,它源于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墉”字造型,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字文化内涵,也显示了文字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和红黑图案的雕墙和雕柱……


主题馆干道两侧,由28片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



随手拍了几片,每片“甲骨文”背面有现代汉字简介;




文字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印度的哈拉帕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唯有甲骨文穿越历史,延用至今。汉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最无与伦比的贡献、是世界文明的活化石,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一片甲骨惊天下

穿过广场,正前即是博物馆主体建筑,它源于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墉”字造型,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字文化内涵,也显示了文字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和红黑图案的雕墙和雕柱……


主题馆干道两侧,由28片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



随手拍了几片,每片“甲骨文”背面有现代汉字简介;

博物馆主体建筑共四层,一至三层是展厅。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游学传统自古以来便是我国学子增长见识、提高学问的方式。作为我国唯一 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十分重视汉字文化的传承。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游学传统自古以来便是我国学子增长见识、提高学问的方式。作为我国唯一 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十分重视汉字文化的传承。

序厅:映入眼帘的是四块巨大的白色浮雕,顶部采用穹庐顶样式,大气磅礴,美轮美奂。四面的浮雕分别介绍了一片甲骨惊天下、中国文字发展简史、中国书法简史,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文字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印度的哈拉帕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唯有甲骨文穿越历史,延用至今。汉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最无与伦比的贡献、是世界文明的活化石,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一片甲骨惊天下
100多年前,当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并由此展开对甲骨文的研究时,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甲骨文发现地会为中国文字建造起一座殿堂。

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前身。安阳殷墟,这一被称为“大邑商”的古代都邑遗址。是我国甲骨文的最早发现地,百余年来出土了约13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占我国出土刻辞甲骨总数的90%以上。甲骨文记录了3000年前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科学以及人们的信仰和宇宙观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商代社会弥足珍贵的资料。




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前身。安阳殷墟,这一被称为“大邑商”的古代都邑遗址。是我国甲骨文的最早发现地,百余年来出土了约13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占我国出土刻辞甲骨总数的90%以上。甲骨文记录了3000年前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科学以及人们的信仰和宇宙观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商代社会弥足珍贵的资料。

第一展厅有雕塑展示古人制陶的场景。把观众带入史前时代,体会仅字起源阶段的文明脉动。

刻辞甲骨在世界主要国家的收藏与分布
国外收藏的甲骨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罗^等国家的各大小博物馆、科研机构和公私单位等,共计26000多片,
很多国家先后成立甲骨文研究机构,为甲骨学这一国际性学科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考释与研究
甲骨文发现之后,社会各界搜集、整理、考释、研究甲骨的热情日益高涨。甲骨文的发现催生了一门新的国际性学问__甲骨学。
甲骨学的兴盛促进了世界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安阳作为“甲骨文之乡”,获得广泛认可。

考字与论史
甲骨文涉及祭祀、征伐、天文、历法、气象、方国、农业、田猎、疾病、生育、灾祸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古代中国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珍贵资料,字释读、商史研究等方面留下大量论文和著作。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清末光绪二十五年秋,他从中药店买回中药,不经意间在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符号,发现这并非普通的刻痕,便将药店中带有刻痕的龙骨都买了回来。后来又通过不同的途径搜购不少龙骨,总计达到了1500多片。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王懿荣认为它们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而非所谓的“龙骨"。通过对甲骨刻痕的辨认,渐渐认出了“雨”、“日”、 “山”、 "水”等字,后来还发现了几位商朝君王的名字。因此他断定,这些刻痕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代文字,即甲骨文。
(下图:诸多名人为此的研究与贡献)
甲骨文与后世书写



甲骨文所形成的语法结构、书写方式也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如其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书写规则逐渐成为后世汉字写作的通行方式,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被水平行文法所代替。

甲骨文的影响还扩展到诸多领域。在历史学领域。它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中国经典文献的真实性。在艺术领域,甲骨文书体深受人们喜爱,开由此形成一种新的书体__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优美的书写方式引起了学者、书法家的高度兴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书体__甲骨文书法,并迅速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天干地支记时法
干支名用字是甲骨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书写符号,主要用途是记日,即把“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组合用来标记日子。后世又有了千支纪年、纪月、纪时,从而形成了我国所特有的干支历法。

发现与发掘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首次从甲骨残片中识别出商代占卜文字,引发各界收藏、研究甲骨。
1908年,学术界获知刻辞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
1928年10月,当时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历时十年,发现大批刻辞甲骨。
1950年以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继续长期发掘股墟,也多次发现刻辞甲骨。

科学发掘
1928-1937年的殷墟发掘和中骨大发现
1928-1937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股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其中1936年第十三次发掘中发现的YH127甲骨窑穴,是殷墟历次发掘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出土刻辞甲骨17096片,其中卜甲17088片,卜骨8片,被人们称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府库”、“甲骨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1950年以后的殷墟发掘和甲骨大发现
1950年,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小屯村设立安阳工作站,成为殷墟发掘、研究和保护的基地。安阳工作站历年的发掘中,多次发现成批的刻辞甲骨。1973年,小屯村南地发现刻辞甲骨5041片。1991年,花公园庄东地发现刻辞甲骨1583片。2004年,小屯村中、村南发现刻辞甲骨300余片。

股墟是我国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遗址。刻辞甲骨作为殷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使我们有机会深入认识湮没已久的商代历史,体会3000年前的生活形态,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
甲骨文承载着历史也孕育着希望。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华文化的价值日益彰显。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将会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惠及未来。

汉字的确切年龄仍然是个谜,但这并不妨碍其作为世界上最高寿的文字直传承至今。 除甲骨文外,刻在青侗器上的商周金文同样重要。金文从商朝开始,至西周达于极需,共经历1200多年历史。博物馆第二展厅对此进行了细致展现。

文字关系最密切的当属纸张。公元
105年,蔡伦历时8年研制成功植物纤维纸。这些看起来毫无分量的薄片,却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最沉甸甸的礼物,汉字也借助纸张,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穿行。纸张的发明也为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世界上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从远古到19世纪末,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中国文字博物馆专门开设了“民族文字大家庭展厅”,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在中国社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也展示了像粟特文、龟兹文等虽然在中国文字史上县花一现,但是对于解读一些少数民族典籍,了解和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文字。从古至今,中国民族文字传承了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们和汉字一起,组成中华文字大家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