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河南深度游(15)红旗渠风景区__安阳市-林州市

分类: 国内游 |
红旗渠,地处于河南安阳市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是"新中国奇迹"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一站:红色教育加油站“红旗渠风景区”。

红旗渠简介
红旗渠是一项人工修建的灌溉工程。上世纪60年代,为了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林县人民从山西省境内引潭河水入林县。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竣工,苦战10年。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原林县)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旅游景区导览图: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

前言
孔子日:“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他从山水中发现了道德之美; 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水“几于道”;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亲水的天性,千百年来我们从水中汲取营养,寻求水与人类心灵的融合。
河南是中国唯一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水利旅游资源丰富,无数中国水利史上的创举都在中原大地上熠熠生辉。自本世纪初,河南省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呈现出规模数量逐步增大、类型结构不断优化、景区品质稳步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的良好发展态势。……

河南省水利风景区分布图;(用图文让每一位前来的游客看到河南的水利工程)

郑州·樱桃沟金水源
郑州樱桃沟金水源水利风景区位于郑州市二七区境内,2015年被河南省水利厅命名为第十二批河南省水利风景区。多条城市主干道通达景区,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素有“中原
樱桃之乡,创意徒步天堂”之称,被誉为郑州市城区生态后花园。
叶县1燕山胡
燕山湖(燕山水库)水利风景区位于叶县城南23公里处,淮河水系上游澧河的支流,2012年被河南省水利厅章名为第九批河南省水利风景区。水库大坝雄伟壮观,
俯瞰燕山湖,羽燕展翅,凌波翱翔,群山环抱,连绵起伏,形成了一幅水清、山绿、天蓝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象。2009年被评为“河南十大最美丽的湖"。

信阳·鲇鱼山水库
信阳鲇鱼山水库风景区座落于大别山北麓商城县境内,2004年被水利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以鲇鱼山水库为中心汇集森林、湖泊、河流、瀑布、温泉等诸多自然景观,集飞禽走兽、花草虫鱼于一身,融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于一体。……景观有的因幽深、险峻、奇特而著称,有的因浩渺无穷、气势磅礴、风光旖旎而闻名;有的因神秘莫测而诱人,有的因传说优美而动听。2009年被评为“河南十大最美丽的湖”。

永城·沱河日月湖
永城沱河日月湖生态水利风景区位于永城市东西城区,2014年被水利部命名为第十四批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主要由沱河风景带和日月湖景区构成,以沱河、日月湖为依托,利用沱河、日月湖水资源、自然风光、城市风光、历史文化等,通过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河湖连通、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整治工程,形成了具有城市河湖特色的沱河日月湖生态水利风景区。

许昌·曹魏故都
许昌曹魏故都水利风景区位于许昌市中心城区,2016年被水利部命名为第十六批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沿岸一桥一景,十步一图,星现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沿河共建成景观节点23处、雕塑33座、桥梁126座、亲水平台95处、滨水广场54处、木栈道14.6干米、亲水码头6处、滨河步道7360米,既突出了生态自然之美,又彰显了许昌丰厚历史文化底蕴,满足了人们休闲、观赏和娱乐之需。

泌阳·铜山湖
泌阳铜山湖水利风景区位于泌阳县城东16公里,2004年被水利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三面环山,绿树怀抱,水光山色,一碧万顷,以奇松怪石多、飞瀑山泉多、珍禽异善多而闻名。景区山水相连,湖林相依,2009年被评为“河南十大最美丽的湖”。

林州·红旗渠
林州红旗渠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林州市,2004年被水利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水利风景区。20世纪60年代,林州(原林县)人民为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岭劈崭,苦战十年,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终于在万仞壁立、干峰如削的太行山腰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大型饮水灌溉工程___红旗渠,被誉为“世界奇迹”、"
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

红旗渠水利风景区
红旗渠水利风景区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6.2平方公里,2004年被认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经多年发展,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耕织图
《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绘制,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天子三推 ,皇后亲蚕 ,男耕女织
,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美景。
南宋时社会上涌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据说这是一部有韵的农书,可与《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相媲美。尤其难得的是,它在画面上留下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图像,为研究农业特别是农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珍贵资料。


鱼鳞大石塘
鱼鳞石塘是防钱塘江潮汐之患而筑,它始建于1700多年前。其修筑方法十分特别,全部用整齐的长方形条石,呈“T”形,自下而上顺次叠砌。每块条石之间用最具粘性的糯稻米打浆、灌砌再用铁锔扣榫;石塘顶部使用铁锭扣锁,防止松脱;塘身后加土墩护塘。这样的塘,从侧面看塘身,层次排列如同鱼鳞,整齐美观且坚固,所以就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鱼鳞石塘”。
其筑造结构 气势雄伟,历经数百年的潮水冲击依然,号称“捍海长城”。

坎儿井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西门豹治邺
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官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西门豹征发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黄河水引来灌溉农田,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直到现在邺县都能得到水的便利。所以西门豹做邺县令,名闻天下,恩德流传后世。

李冰凿离堆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是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相传乐山离堆为2000多年前为蜀守的李冰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

孙叔敖开芍陂
芍陂(què
bi)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是我国最早的灌溉工程。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孙叔敖在今安徽寿县境内芍陂(地名)发动人民"于楚之境内,下膏泽,兴水利"。在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左右,又主持兴办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芍陂因水流经过立设剃邀芍亭而得名。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芍陂建成后,使安丰一带每年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并很快成为楚国的经济要地。

景区正在竖立大型石碑:红旗渠就是纪念碑。

红旗渠风景区分水苑导览图(看图示,刚走过“雕塑广场”一直往前是“分水闸”)

军民共建红旗渠技改工程 纪念碑;


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红旗渠工程1960年动工,历时近十年,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堪称一道创造人类奇迹的“水长城”。

红旗渠纪念亭;

分水闸,总干渠到此一分为三,向南、东、东北三个方向流淌。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庆典。
从此,这个地方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前言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起步,蜿蜒1500公里,将漳河水引向林州大地。十易春秋寒暑,她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她见证了红旗渠儿女“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历程。……

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千年旱魔 世代抗争__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


图文并茂再现缺水干旱;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

1960年3月6日到7日, 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

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红旗渠的“山碑”上镌刻着81位英雄的名字,他们为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人民工程的修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第一位就是吴祖太,一位生命定格在27岁的工程设计者。
吴祖太是第一位为红旗渠献身的人,也是为红旗渠献身的81位烈士中唯一的外乡人。他是红旗渠的设计者之一,他把红旗渠当做自己的事业,他的生命像太行山上的石头一样,砌在了红旗渠上。60多年来,吴祖太的灵魂与红旗渠一起栉风沐雨、长相厮守,他的名字铭刻在了林州人民心中。



半个世纪之前,林州入民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这个人间奇迹。红旗渠,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来说,都不啻为中国治水史、新中国建设史上的经典,是中国当代建筑史、水利史、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辉煌典范。

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没有记忆的城市也无法拥有美好的未来。建立红旗渠纪念馆正是为了收藏.研究、展示、传承这样一种记忆,回溯、瞻仰和坚守我们不变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