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2021-01-18 16:51:13)
标签:

迦叶如来寺

敕赐宝觉寺碑记

法宝敷传

流沙古记

佛陀之光

分类: 国内游
大佛寺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槃像而得名,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原名迦叶如来寺,又名睡佛寺,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坐东向西。原寺建筑规模宏大,包括山门、天王殿、配殿、厢房、卧佛殿、藏经阁、金塔殿、土塔、僧舍等,现仅存建于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
景区外这是一座新建的牌楼,五门六柱,飞檐翘角,雕刻的龙形犹似腾飞。牌楼居中书:“和谐乐土”楹联为:张万里丝路大道有成开盛世, 掖千年宝刹佛法无边渡慈航。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牌楼背面书:“塞上禅林”,两侧楹联为:
月临白塔山幻丹霞看鹫影飞来高卧莲台拜肃像,,霖泽甘州民熙乐土听驼铃唱远低吟丝路媲南天。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8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大佛寺门前两侧各勒一碑记。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寺院山门(入口处)赵朴初题“大佛寺”,两侧对联为:睡佛非佛睡,只是我未醒。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进入山门,又是一座牌楼,牌楼中间书“佛海无边”,两侧分别为:“佛国长春”、“普放光明”;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漂亮的斗拱、攒尖翘角、角脊望兽;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牌楼书:“佛恩护佑”,两侧分别为“法轮常转”、“万善同归”。牌楼两侧钟鼓楼,相映成趣。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牌楼与大佛殿之间有一片广场,中间安放香炉,两旁绿树成荫;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大佛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九间(48.3米),进深七间(24.5米),高20.2米,占地面积 137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两层楼,抬梁式构架,砖木结构,殿顶青筒瓦覆盖,上檐施三昂九踩斗拱,下檐斗拱为斗口跳。殿周围有回廊。殿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殿门的两侧各镶以六平方米的砖雕块,两侧砖雕“祗园演法”及“西方圣境图”,作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大佛殿门楣上悬挂“无上正觉”匾,导游介绍说,这是真实的“老货”哦。二楼上悬挂“功德须弥”匾;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涅槃
什么叫“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一切法不生不灭,无有一法不圆满,法法圆融,不但是圆满的相,而且法法都是清净寂灭相,这叫涅槃。 从生死轮回里面超越,从此以后没有生死,就叫做涅槃。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大佛殿有两幅楹联,外侧为:“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内侧为: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视之若醒呼之若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大佛殿
大佛殿为大佛寺主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重檐歇山顶,面宽十一间,进深九间,高20.2米。殿内主尊释迦牟尼涅槃像身长 34.5米,肩宽7.5米,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是一座集建筑、塑像、雕刻、绘画和文物为一体的艺术殿堂。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卧佛为木胎泥塑,头枕莲花,侧身右卧,右臂曲放于面颊之下,左臂展放于身体一侧。塑像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5.2 米,耳长约4米。进入大殿,迎面可见头北脚南,面西侧卧于佛坛上。仰望卧佛,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首足处有一女一男立像两尊,女像去髻高挽彩带飘扬,俗称“优婆夷”;男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俗称“优婆塞”。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举哀像,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四壁绘有许多奇异壁画,有佛像、菩萨、天王、天女、诸天神将、西游记故事等。明清两代曾沥粉堆金,其富丽彩绘至今依稀可见。塑像皆保存了西夏彩塑基本面貌。殿内现存有明代壁画约330平方米,内容为佛教故事。
甘肃张掖大佛寺里的最大室内卧佛,到底有多大?耳朵能容纳8个人,一根手指可以躺一个人。由于殿内不允许拍照,下图为网上下载的。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大殿檐下额枋上,雕有龙、虎、狮、象、鹿、鹤等象征着威猛吉祥的飞禽走兽,形象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大殿四角,皆悬挂风铃,每当风起,铃声叮当,听着那悠远的风铃声,引人多少遐想。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大佛殿后面的楹联:不灭不生法雨慈云天外现,无尘无垢十洲三岛梦中游”。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碑廊;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1966年在卧佛腹内发现石碑、铜佛、铜镜、铜壶、佛经等,还有一块铅牌,记载了明成化年间在河西发生的一次地震;1977年在大佛寺附属建筑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银币;此外,该寺碑有明宣宗《敕赐宝觉寺碑记》、明通政使穆来辅《重修宏仁寺碑记》等。寺中藏有《大藏经》等众多佛经。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关于大佛寺的来历,据寺内现存的《敕赐宝觉寺碑记》,说的是:西夏嵬咩国师一日来到甘州,在“迦叶如来寺”故址,眼前忽然华光灿烂,隐约还有悦耳的颂佛之声,寻声觅去,芦苇丛中见到一尊碧玉睡佛圣像。由是嵬咩断定此处是佛门圣地。正巧,西夏王亁顺为了替母后梁氏祈求冥福,在嵬咩国师的努力下,就在此地原有寺庙的基础上,依照玉佛的形态泥塑彩绘了卧佛的金身。皇家寺院由此诞生。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今天的大佛寺建筑群,由处于核心地位的3座原有建筑单体以及数座迁建的张掖各处古建筑组成:前者包括大佛殿、藏经殿和土塔,其中大佛殿内供奉34.5米长巨型卧佛塑像,为全国最大室内木胎泥塑涅槊佛像,也是大佛寺的核心文物;后者因原址保护不利而迁此集中保护,包括明肃王府大门、原陕西会馆钟鼓楼及牌楼、原文庙大成殿、原提督军门署二堂,原二郎庙清源殿等建筑单体,构成现大佛寺建筑群的山门、“佛法无边”坊、钟鼓楼、配殿(中山堂)和二郎殿,整个建筑群现为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保护范围内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万圣殿
万圣殿位于大殿之后,青瓦覆顶,琉璃饰边,现辟作佛教艺术陈列厅,门楣上悬挂“法宝敷传”匾。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佛教艺术陈列厅
原为大佛寺万圣殿旧址,后迁张掖文庙大成殿至此,现为佛教艺术精品陈列厅。 整个展览分为流沙古迹、佛陀之光、丹青滥彩、法宝敷传四个单元,集中展示了大佛寺遗藏和出土的碑刻、记事牌、造像、绘画、法器、密室等佛教文物。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流沙古记
张掖大佛寺曾出土、流传过较多的碑碣和牌记,以详实的文字记载了大佛寺兴建及修葺的重大事件,为我们了解大佛寺乃至中国佛教史、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敕赐宝觉寺碑记》记述了西夏燕丹国师在古印度曾目睹一块有关迦叶如来寺的石碑,足见张掖大佛寺涉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相当悠久。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重修万寿塔石碑;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佛陀之光
公元前121年,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击匈奴于张掖焉支山,获休屠王“祭天金人”,汉武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烧香礼佛。魏晋以后,张掖的造像技术日臻成熟,北凉王沮渠蒙逊在祁连山北麓开始了大规模的凿窟造像。1098年卧佛像出土,促成大佛寺的建设迈向历史顶峰。佛教造像历来被奉为佛宝,构成了石窟艺术及寺院文化的重要内容,凝视这些形态各异的艺术瑰宝,您会感受到璀璨夺目的智慧之光。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残碑;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藏经阁
大佛寺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千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为佛门稀世至宝。现门楣上悬挂“般若藏海”匾。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佛教经籍陈列厅
原大佛寺藏经殿,现为佛教经籍陈列厅。整个展览分为张掖金经,经柜梵夹、御赐北藏、坊刻佛经四个单元集中展示了明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镇颁赐的《北藏》佛经,其中,六百卷泥金手书《大般若经》享有“张掖金经,稀世之珍”之美誉。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弥陀千佛塔
大佛寺弥陀千佛塔,为张掖五行塔之一(土塔),当地俗称土塔。塔高33.37米。相传置放着西域高僧释迦摄摩胜骨灰。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藏经阁后为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为砖土混筑的密宗覆钵式金刚宝座塔,主塔高33.37米,下为高大的四方形台座,座四周有重层回廊环绕。基座为两层十字折角形须弥座。塔身覆钵粗大,其上又为须弥座,座四周开小龛,内置佛像。塔顶为十三重相轮,再上为刹盘,盘上宝顶。五座小塔作双层,即在第一、二层台座四角上各建一塔,为同类塔中所罕见。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全塔由塔基、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层层向上收小,共十三节,华盖直径四米多,四周饰有三十六块铜质板瓦,悬挂着36个流苏风铃,与北京的白塔有几分相似。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本觉姚尼姑,1901年生于张掖,1952年本觉尼姑住进国寺旁的小屋里看护佛经,1975年在寺院圆寂。二十多年里她对经卷的隐藏守口如瓶,甚至在WG时,就连大佛的肚子被炸开了,她都始终没有说出藏经阁所在。后本觉年事已高,贫病交加,终因炕起火被焚辞世。人们在拆除烧残的房子时,才发现了藏经阁。本觉尼姑用自己生命捍卫了佛经。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姚氏尼姑简介
千年古刹,历经沧桑,寺貌依然。万卷佛经,稀世之宝,旷日弥久,珍藏如初。若言功德之臣,当推僧尼本觉。本觉者,俗姓姚,1901年初生于甘州,1975年初火化圆寂,骨灰葬于马蹄寺,年七十有四。
觉尼自少茹素,十八岁持名念佛,四十五岁受具足戒,严习毗尼,净念相继,日夜不旷。因之恩师道心法师托其赴永昌参禅,嘉其勤勉。四年后,法幢寺方丈谛贤委其代守张掖普门寺,其间,纤毫不犯,以至诚感信上师,年届五十二受命看护甘州大佛寺佛经至命终升西。
姚尼自受命守护佛经,自甘孤苦,雨更雪更,护持不怠,使《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等经籍共1621部、636函、5795卷,至今完好无损,其守寺护经之功绩令人颂扬,兹勒石以彰。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大佛寺的传说源远流长,感人的故事诠释着佛性。正因为寺院烟火不断,张掖的佛教文化才得以源源流长。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在张掖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历久不衰。诸如高老庄、晾经台、流沙河、八千里弱水、牛魔王洞、黑水国、青龙山等均写入了书中。如今,国寺大佛殿内《西游记》壁画,以连环画形式演绎唐僧师徒四人西去取经的故事,为国内罕见壁画。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当年,纪晓岚被贬职到新疆,路过大佛寺,曾写过“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的千古奇联。郑振铎到张掖的时候,看到这儿的砖雕就惊叹不已,说在这么偏远的地方,能够有这么高工艺的砖雕艺术,实在不简单,这同时也印证着西夏时张掖的繁华。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原创】[甘青宁]之行(53)甘肃张掖市__大佛寺(西夏国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