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2019-10-22 09:08:52)
标签:

宋塑侍女像

周柏、难老泉

献殿、圣母殿

鱼沼飞梁

分类: 国内游

晋祠,山西最古老的祠堂,由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和悬瓮山景区构成。 作为 “晋川之中最为胜处”的晋祠,融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为一体,集儒、释、道、仙于一处,以园林、古建、碑刻、雕塑艺术和古树名泉,组成了独具风资的历史文化遗产群落,堪称太原历史文脉之所在。
晋祠的大门,建于1964年,歇山顶,为混凝土砖石结构。旧时的大门叫景清门,位于现在大门左侧的位置,后来迁建到晋祠南部奉圣寺。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大门正中“晋祠”匾额,为1959年陈毅元帅参观晋祠时所题写。
(博主注:上一篇“晋祠公园”的晋祠山门上的匾额“太宗御笔”,中间红章“贞观之宝”御制御书“晋祠”贞观廿年正月廿六 )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晋祠
晋祠是奉祀西周初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其创建年代不详,最早最早记载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远著《水经注》: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由此可见,早在1500多年前晋祠已有相当规模了。晋祠自创建以来,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遂形成现在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圣母殿为全祠主殿,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中轴线自水镜台起,依次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晋祠最有名的“三绝”为:宋塑侍女像(宋代)、周柏(西周)、难老泉(宋代)。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晋祠的平面图~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晋祠既有山光水色,古木葱郁,虫鸟啼鸣的自然情趣;又有连甍盖日,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掩映其间,诗情画意,令人流连。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苍天大树随处可见,唐槐均千年以上;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中轴线自水镜台起。
水镜台,明清时期的建筑,古代唱戏的戏台。迎大门的是后台,后台正中上方挂“三晋名泉”横匾,是清康熙年间晋祠武举人杨廷翰所书。“三晋”指的是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典故,而“三晋名泉”是指晋水名泉,名驰三晋。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后台上部重檐歇山顶为楼的形式,下部为殿的形式;前台上部单檐卷棚顶为阁楼形式,下部为戏台。戏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水镜台
时间年代不详,呈明代建筑特点,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是古代迎神赛社演戏的舞台。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雕梁画栋,活龙活现;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重檐歇山顶,二层单卷檐;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会仙桥,横跨智伯渠,是通往圣母殿的要道。传说它原为一座精巧的木桥,是古晋祠的露天剧场,百姓观看戏剧的场地。后来因明朝翰林罗洪先与仙女在此相遇,出言不逊惹怒仙女,仙女一怒之下将木桥焚毁。后重建石桥,长约6米,宽约4米,中间高凸如弓,东西各有数阶石级,取名会仙桥。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会仙桥
明代石质建筑,位于水镜台西面,相传四月初四仙人在桥上约会,故名。桥长6米,宽3米,桥面中间凸,东西各有台阶数级,南北有石栏围护,两侧均有题字。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会仙桥下是有名的晋水,叫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瑶逼迫韩、魏两家与他联手攻取晋阳城,并开凿此渠引晋水围灌晋阳。因韩、魏两家倒戈,决开河堤倒灌智伯军营,智伯大败。之后赵、韩、魏三家又瓜分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后人将智伯开挖的这个水渠加以修浚,成为灌溉农田的水渠,仍命名为智伯渠。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智伯渠上,会仙桥与挂雪桥之间有一座造型别致的水亭,名为白鹤亭。此亭一半建在水中,一半建在智伯渠北岸。白鹤亭也叫水亭或小兰亭。明代嘉靖年间创建,清道光三年(1822年)重修。水上部分由石柱木枋承托。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会仙桥往前是:金人台, 它也称“莲花台”。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高4米,为祭祀时焚烧祭文所用。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又称“铁太尉”,有镇水之用。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金人台
台四角各有一尊铁人,因铁有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东北隅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其中,西南隅铁人铸造水平最高,保存最为完好,代表了中国北宋时期冶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铁人铸造工艺精湛,线条流畅,是北宋铁铸铁艺的最高水平。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金人台西面,有一座牌坊“对越”坊,牌坊高9.5米,为四柱三门结构,顶为单檐歇山式。整体结构玲珑剔透,造型典雅,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气势雄壮不俗。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对越”坊,属功德坊,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著名书法家高应元出资修建,题匾,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称为“雄奇之笔”。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对越坊  
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对越”坊两旁是钟楼和鼓楼;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坊台上陈列铁狮一对,无铸造年代可考,传为金代所铸,铸造技法极其精美,一雄一雌。两狮目光如炬,张口欲吼,蹲式如生,肌肉结实宛如真狮。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献殿”,为金代原物。整个大殿的建筑全部沿用了中国最传统的建筑手法,完全是木头和木头榫卯而成,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大殿的周围全部由直棂栅栏围成,看上去既像一座庄重的大殿,又似一座轻巧的凉亭。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献殿
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梁架很有特点,只在四椽袱上架一层平梁,简单省料,轻巧坚固。四周槛墙,上置棂栅,雄壮敞亮。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透过献殿棂栅门看到的就是晋祠的主殿“圣母殿”;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献殿”与“圣母殿”之间有一座十字形桥梁,是晋祠的又一座国宝建筑“鱼沼飞梁”。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鱼沼为晋水三泉的第二泉源,水量仅次于难老泉。古人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因沼中多鱼,所以名“鱼沼”。古人云:“架虚为桥,若飞也。”从高空俯视,这里像一只大鸟展翅欲飞,所以称“飞梁”。它下折的两翼与圣母殿上翘的殿角遥相呼应,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了飞梁的巧妙与大殿的开阔。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鱼沼飞梁
最早记载于《水经注》,现存实物为北宋所建,呈十字形。“鱼沼”为晋水三泉的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桥。桥面东西平坦,南北两面下折,视之如鸟之双翼。梁思成言:“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鱼沼飞梁”桥下有三十四根石柱,也排列成十字型,上有木制梁、枋及桥面板,是晋祠的又一座国宝建筑。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大殿四周围廊,前廊十分宽敞,为古人祭祀提供了宽阔的空间。这种四周围廊的建设手法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殿前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木雕盘龙。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圣母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皇后,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___邑姜。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圣母殿
晋祠主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皇后,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大殿四周围廊,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实例。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中的孤例。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晋祠三大国宝之一。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圣母殿的建筑是瑰宝,圣母殿的牌匾更是“无价之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大殿前的廊柱上有8条木雕蟠龙,造型精巧,是宋代木雕中的精品,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雕蟠龙。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殿内43尊彩塑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作品完成于920年前的北宋元祐二年,除龛内两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皆是宋代原物。殿内塑像大小如真人,排列组合形式有如宫中情景,是宋代宫廷生活及森严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她们各司其职,无一雷同,对于研究北宋宫廷六尚制和宋代宫闱生活、衣冠服饰、宋代彩塑艺术都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主像圣母邑姜,高2.28米,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被珠璎,凝神端坐于中央,一副主人贵妇的仪表气质。42尊宫女宦官分立左右两旁,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出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怨。其中有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宦官像5尊,侍女像33尊。宋代的艺人,满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生被幽禁深宫,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宋塑侍女像
圣母殿内的宋代彩色泥塑,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各有其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盘的清秀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大小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势自然,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晋祠侍女像是一批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造型,
是中国古代社会难得的现实主义杰作。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前廊两边的“神勇人像”和“碑记”;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回廊的碑记;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晋祠古木众多,若论树龄之长,进入景区已经看过多株唐槐,树龄都在千年以上。但树龄最长的,就数植于周代的这株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了。这也是晋祠三绝之一。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本大殿两侧各有一株,相传同植于周代,原生长于悬瓮山南涧,圣母殿建成后,将这对连理柏移来分栽于两侧,有比翼齐年之意,故称齐年古柏。可惜的是南侧那株被迷信的乡民在道光初年砍伐,只剩北侧这一株了。大概是失去了手足亲人之后悲痛过度,高大的古柏渐渐向南倾斜下去,而且腰干一凹节处每遇刮风还会流出悲伤的“泪水”。古柏已有3000多年的树龄,高10余米,干粗两围,侧身斜依于圣母殿顶上,与地面形成45度夹角,酷似卧龙。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称它为“晋源之柏第一章”。令人称奇的是,不知何年卧柏下面又长出一棵翠柏,大概是仰慕德高望重的先辈,义不容辞地撑住了倾斜的古柏,而且干杈交错是那样的自然天成,令游人赞叹不已。这株翠柏被称为“擎天柏”,树龄亦在千年以上。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周柏
周柏为西周所植,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树高18米,树围5.6米,主干直径1.8米,向南倾斜45度,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古柏至今仍是浓荫疏影,苍劲挺拔。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圣母殿是晋祠中轴线上的主殿,是中轴线的末端,背靠悬瓮山,主殿的两旁还有许多殿宇;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从左起,依次为: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难老泉亭在水母楼前,为八角攒尖顶,斗栱昂嘴,是北方亭榭建筑的典型。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难老泉亭内挂有清康熙年间刘汇用行书题写的“晋阳第一泉”匾,上面挂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先生行书题写的“难老”匾,此匾为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中的“神奇之笔”。难老泉俗称“南海眼”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山海经》记载:悬翁之山,晋水出焉。水流生生不息,且常年恒温17度。自古以来,泉水关系着农业发展,也有许多的传说和赞叹题咏。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难老泉亭
北齐天宝年间(550-559)创建,明嘉靖年间(1552-1567)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栱昂嘴突显明代特点,间架结构仍留北齐风格,与善利泉亭南北对峙,为圣母殿左右两翼。水上建亭,意蕴迥别。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难老泉,晋水主泉,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晋祠园内,风景旖旎~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还有这被称为“西湖”的美景!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真的是:一步一景。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奉圣寺
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在晋祠的最南部。这里曾是唐代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有挂甲树仍立于院中。奉圣寺北有舍利塔,高38米,为七级八角形,每层四面有门,并绕以琉璃勾栏,可供凭倚,登塔远望,晋祠全景尽收眼底。村庄、田野一览无遗。
【原创】山西行(十一)晋祠(2)晋祠内国宝级瑰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