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这年味儿

(2013-02-12 15:18:13)
标签:

过年

江南

杀猪

做团子

做米酒

又是一年过年了,想起小时候,临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大家都开始忙碌起来了。

 

先是家里打扫卫生,平时堆得乱七八糟的,这个时候一定会收拾得干干净净。我们小孩能帮忙的是,用绑在竹竿上的扫帚,把屋子里角角落落的蜘蛛网都搞掉。

 

然后是做新衣服,那时候都穿那种盘扣的棉袄,外面套棉袄罩衫,也是盘扣。棉袄也是扯了棉花,上门找裁缝做的。第二年棉袄还没嫌小的话,就只要做两件外面的罩衫(替换着穿)。新衣服必须留到大年初一早晨才可以穿。所以每年到这个时候裁缝店都会特别忙。

记得有一年,到了大年夜的下午,我们的棉袄罩衫还没有做好,我和弟弟就在裁缝店里眼巴巴等着,天渐渐都快黑了,还有些扣子没缝好。催了好几次都没用,裁缝还在忙其他人的衣服,心里又焦急又委屈。等父亲过来找我们的时候,眼泪忍不住啪啪往下掉。结果是父亲冲裁缝发了一通火,裁缝才终于帮我们搞好。然后父亲再牵着我,背着我弟,顶着清朗的星星,冷飕飕的,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回家吃年夜饭,时间已经比往年晚了好多。

 

还有,小时候过年印象最深的是看杀猪。小时候没电视,没IPAD,只能看杀猪。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养猪,然后到过年的时候杀掉,屠夫,我们也叫杀猪佬,过年时候是需要提前预约的。等哪家杀猪了,我们就兴高采烈地上门去看。先是把养了大半年的肥猪四只脚捆起来,平放在一个长凳上,几个成年男人用劲摁着。这个时候猪的叫声是“古厉~古厉~”的,极其凄惨。然而,沉着冷静的杀猪佬依然手持尖刀,果断地在猪的脖子动脉处一刀下去,热烘烘的猪血汩汩地往下飙。底下有个大盆子接着,这个猪血回头加点东西蒸一下,便是可以做菜的“血旺”了。家乡吃喜酒到最后总会有一个菜,“旺汤”,里面加醋的,酸酸的,上面还撒着蒜花。

等肥猪的血都放完了,大家再把死了的猪抬到浴锅里烫毛。家乡的大部分人家都有这样的浴锅,一个大铁锅,底下烧火,烧一大锅热水,一家人轮流洗澡。(前几天朱学东师兄还在这样的浴锅里洗澡,拍了个半裸的背影上微博留念,哈哈。)

烫好毛后的猪会抬到院子里,然后用一个大铁钩倒挂着,一端勾在猪屁股上,铁钩的另一端便挂在斜靠着墙上的竹梯子上。褪完毛的粉粉白白的大肥猪就这么无辜地在竹梯子上倒挂着,晃荡着。然后最高潮的一幕就来了。 杀猪佬明晃晃的尖刀举高,开始给猪开膛破肚。底下放着一个大桶接着。反正随着哗哗哗的声音,整个猪肚子被剖开,里面还是热乎乎的内脏哗啦啦地往底下的大桶里掉。现在写起来,觉得实在血腥残忍。小的时候却看得很起劲,似乎看杀猪就为了等这一刻。

之后便不好玩了,比如把猪头砍下,用一个专门的石块不停锤敲,把猪头上没有褪干净的毛去掉;处理肠子还比较好玩,正过去、反过来的,但是味道太大了。我也就没了兴趣。最多有时候会等主人家用现杀出来的猪肝炒大蒜,吃几口,然后回家了。再等下一家杀猪的时候再去看。

 

杀好猪,便是看父母腌那些咸肉和咸鱼了,猪肉切成一大条一大条的,用粗盐码上,放一个大缸里,鱼也一样。几天后再晾出去,能保存很久。我比较喜欢吃家乡的咸肉,尤其是厚厚的肥肉部分,切成薄片,加点葱姜料酒一蒸,肥肉部分几乎成透明的了,咸咸香香的,入口即化。还有咸鱼,切成小块蒸一下,中学住校的时候伙食很差,所以每次回家,我都会带一瓶蒸好的咸鱼到学校,每顿都开水泡饭,就着咸鱼,吃上一个星期。尤其是用自家酿米酒的酒糟腌过的那个咸鱼咸肉,味道就更香了。

 

每年家里还会做米酒,那个应该更早。等学校放假的时候,基本酒都做好了,装一个大酒缸里,中间一个竹篓子过滤酒糟。米酒就从中间的竹篓子里舀出来。老爸好酒,每顿必定有酒,每年这个时候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了,每天中午晚上两顿,都可以吃自家做的最新鲜的米酒,喝之前用一个小壶温一下。有时候我也会陪他喝。 记得工作后有一年,大年夜陪老爸喝米酒,老爸兴致很高,喝了好几杯,竟然有些醉了。老爸的酒量很好,几乎没怎么见过他喝醉,那次量也没比我多多少,竟然就醉了。那次才感觉老爸真的是老了。唏嘘!

 

过年还必定要做团子,米粉的,我们家的馅基本就三种:青菜肉末、萝卜丝肉末,还有豆沙馅。豆沙馅也是我妈自己用红豆熬的。先把红豆煮烂,把豆壳捞掉,再用纱布把水份挤干,出来的便是“细沙”。到这一步还没有好,还需要在用猪油把细沙熬一下,里面加上大量的白糖。最后才是完工的豆沙馅。

然后和面,做团子的面需要开水浇进米粉里。滚烫滚烫的。每次,我妈都会叫上些亲戚和邻居帮忙,用一个巨大的匾,大家围坐着,一边聊天一边做团子。另一边,灶上烧着开水,把先做好的团子放在巨大的蒸笼里,灶膛里是很旺的硬柴火。 那个时候我在干嘛?好像从没亲手做过团子,也不需要我烧火,就在一旁晃悠着,或者就一旁看书去了,然后等第一笼团子出锅后品尝。 (看来我妈从小就没把我当成会做家务的人!到现在家里的亲戚们都是这么看我的。额~)

 

那个时候父母都上班,尤其是我爸,越到过年前越忙,做账发钱,还要老干部军属烈属家等一家家去拜年。常常到大年夜下午才有空在家。我妈也是上班之余抽空准备年货,瓜子、花生、炒米糖等。所以每逢过年,总是看着父母忙碌的身影。

我妈说,那叫“年忙”。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在过年之前把它做掉。

 

一忙,便一直忙到大年夜,供好祖宗后吃年夜饭。然后放鞭炮,守岁。

 

大年初一早晨,我和弟弟会穿上新衣服,然后到父母的床前例行拜年,拿压岁钱红包。再然后就出门拜年去了。邻居家每家都会准备好一些糖果零食,来一个小孩抓一把,有亲戚关系的,还需要给一个红包。(印象中,最少拿到过两毛钱的红包,在当时也是比较少的了吧?)我和弟弟就家家户户的一路拜年过去。直到口袋里塞满糖果,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父母们则是从年前的极忙到年后的极闲。

 

每天就嗑瓜子、和邻居唠嗑打牌,门口晒太阳,然后走亲戚,一家家吃过去。其他什么也不干。便是习俗吧。

 

食物也从年夜饭满满一大桌的高峰,到初一开始的每天吃团子,和年夜饭的剩菜。到最后,唯一喜欢吃的就是“素什锦”,那是用咸菜、菠菜、豆腐干、豆芽等十样左右的素菜混一起炒。这是外婆家的保留菜式,到现在小姨她们每年还会烧这个菜。 

 

自从出嫁后,已经很多年没在家过年了。家里很多过年的习俗我也都没有照做。

 

反正现在什么都有得吃,也不需要特地准备;新衣服天天都可以买,也不需要过年才买了穿;家里天天都打扫卫生,也不需要专门去搞蜘蛛网;也没有杀猪可看;也不需要做团子,做米酒,不需要准备一大桌的年夜饭;也不需要供祖宗;鞭炮焰火也是看着外面人家放就好了;

虽然不想像父母那样年忙,但是这个年却也过得越来越没有年味儿。 

 

唯一保留的节目是大年夜的晚上,把压岁钱放到孩子们的枕头底下。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时候,她们会翻枕头拿红包。不过即便红包比我们小时候厚实了不知道多少,她们却没有我们小时候那个兴奋劲儿和超强的幸福感了。 

话说,现在日子的确是越来越好了,这年味儿却也越来越淡了!

 

得到的同时,总也会失去些什么。这世界总是守恒的。

 

~~~~~~~~~~

 

今年的年夜饭是去父母家吃的,然后带着两个孩子回家看春晚,之后便基本呆在家中,烧烧吃吃,孩子们玩玩、做做作业。电影院能看的电影都看过了,天气很冷,室外活动也木有兴趣。 就这么呆着,吃吃睡睡上上网,才是年初三。

 

记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