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寨桥-童年的桥

(2013-01-31 21:39:39)
标签:

南寨桥

武进

寨桥镇

老宅子

童年回忆

家乡在常州武进,鱼米之乡、水路密布,到处都是河,也到处都是桥。很多小镇的名称都叫做什么桥,有漕桥、潘家桥、礼嘉桥、、、、、、我的家乡叫“寨桥”。

 

从小便在这个叫寨桥镇的老街上长大,街上是铺着青石板的老路,两边各式各样的店铺。小镇的旁边有条大运河,老街的另一边房子便紧挨着河,大部分的房子都至少三分之一建在河面上,用石头,也有木头的做支撑。后来去周庄、西塘这样的旅游景点,便想到了小时候的老街。其实老街直到我上大学后还一直基本保持原型。

 

只是后来,经济发展了,大家都有钱了,老房子都改建成了新房子。运河也拓宽了,紧邻运河的那片房子全部拆掉了,甚至最老的石拱桥,也就是“寨桥”也在1993年被拆掉了。后来回去,老街面目全非,童年的记忆也随之破碎,无限唏嘘。而从小一直带我的外婆也在一年多前去世了,老街、老桥、老外婆,都一去不返!

 

心痛到无以复加!

 

著文记之

 

 

1,关于“寨桥镇”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与西施隐居在这一带。范蠡死后,人们为纪念他,便把这一带称作蠡塘,蠡塘一带形成街市后,这里自然就成了蠡塘镇。镇北首有一条西蠡河,相传此河为范蠡在公元前473年所凿,明初因与今郑陆镇镜内的北塘河相对,遂改称南塘河,又名南运河,(建国后又称为武宜运河)运河上还架起了一座木梁桥,亦称蠡塘桥。(后来也改称为“北寨桥”,于清末倾圮)

 

明史记载,元朝末年,朱元璋在攻取南京(应天府)后,派大将徐达为元帅,郭英为先锋,率领五万大军东征常州。张士诚派足智多谋的亲弟张士信为元帅,儿子张虬为先锋,领兵十万救援常州。两军在游塘谷一带交战,吴军将徐达全军团团围困。徐达无法突围,即派人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便令西征军元帅常遇春与汤和各领兵五万,分南北两路向常州进发,救援徐达。

常遇春从安徽池州出发,经广德、溧阳一路而来,在现蒋排村疏渎西南至寨桥一带的杨柳河两岸安营扎寨,称作南寨。三进三退之后,常遇春终于打败了张士诚部,并最终攻占了常州,朱元璋下令在南寨的屯兵不撤,仍由常遇春留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蠡塘镇因常遇春长期扎寨于此,遂改名为寨桥镇

 

 

2,桥的故事

 

在当时,经过寨桥的南运河还不是直的,它从今天的寨桥镇后桥村一带(位于寨桥镇北)开始,就不再是直线,而是转弯成一条半环型的运河,向东环抱寨桥老街而过。在南运河中部的寨桥老街上,依河而建有一座孔庙。而明朝大官周贤如的老家就在离此不远的宜兴钟溪周家塘,他每次从外面回老家,都要经过寨桥镇。按照以前千百年来形成的规矩——人们凡是经过各地孔庙时,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船只经过,人要上岸步行,以表达对圣人孔子的尊敬。周贤如嫌麻烦,于是,他提议将后桥村向南的小河浜开成大河,接通南运河,这样,路过寨桥的船只就可绕过孔庙向南直行了,省去了船只经过,人要上岸的麻烦,水程还能减少数里。不久,由他倡议并出资的运河直行工程就完工了。河修好后,半环型的运河一下子成了“D”字型,从此人们经过寨桥镇时,均可直行无阻而不必从弯道的运河里行走了。到了明朝崇祯年间,为方便镇上行人,当地在这条新拓的南运河上架起了一座木结构桥,木桥位于寨桥镇南街,人称南寨桥

到了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南寨桥易木为石,后又几经倾圮,于光绪三年重建,重建后的南寨桥雄伟高大,桥型优美,是当时南运河上唯一的一座石质环洞桥。此桥建成后,虽经过150多年的风吹雨打和水击浪冲,但雄姿依旧,岿然不动。可惜的是,作为标志性建筑的南寨桥,因影响泄洪和水上交通,于1993年被拆除。

 

(以上资料原载于《扬子晚报》2009721C6版)

 

 

那座古老的石拱桥就在外婆家的边上,走过去几分钟,从小便在桥上玩,小时候印象中的桥很陡、很多层的台阶。

 

桥的位置正好是运河和另一条小河的十字交叉处,流经桥洞的河水非常湍急,经常淹死游泳的人。从小害怕落水鬼就是因为这个。交叉的河底某处会有很深的旋窝,我游泳的时候从来不敢靠那边太近。

 

那个时候很少有照片,这是网上找到的唯一一张老桥的照片。外婆家便在图片中右边沿河房子的街对面。 

 

寨桥-童年的桥

最近表妹还找出一张我们小时候在桥上拍的合影,我、弟弟和表妹。而今,我们的孩子都比那时候的我们大了。。。而桥也没有了。

 

 

3,童年的桥

 

从小父母上班很忙,就一直住外婆家。外婆家是在寨桥南街上,就在老桥的旁边,是那种镇上很狭长的老宅子。

大门对着街道,进门先是门厅,隔了一堵墙后是灶台,(前几天那个恶梦便是梦到了这个老灶台。)

然后便是一个小天井,里面有好几条巨大的石块。洗刷什么的都在上面操作,日积月累后,石块是清幽而光滑的。

后面的房子又是两进,我和外公外婆就住在前面的房间的。楼上还有房间,先是小姨住,后来在外读书的小舅回来后做了他的婚房。 

接着又是一个院子,这个院子大了很多,里面有石桌石椅,高高的围墙。围墙上长满了各种的蕨类植物,靠近围墙的地面都是绿色的苔藓。(再后来,这个院子搞了一小块出来被大舅造了个厨房。院子就小了很多。)

这个院子后面还有两进房子,也两层楼的,大舅一家住。最早是木头的,后来拆了重新造了。(现在老宅子都还在,只是不再是童年记忆中的样子了。)

后面还有一个后院,种着葡萄,记忆中外公外婆总是会把最早成熟最甜的葡萄摘给我吃。因为连着最后面的厕所和浴室的小屋,葡萄长得又肥又大,总是引来无数隔壁小孩的口水。

 

老宅子两边也都是房子,光线很不好,过道狭窄、悠深、阴暗。小时候觉得从前门走到最后面真是漫长而恐怖。

 

所以我从来不喜欢在家里玩,成天到街上,各个铺子里瞎逛,还有便是这座桥,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围着这座桥度过。

 

上上下下地数台阶;(突然脑子里冒出从小一直数台阶的数字:上坡26级,下坡又是26级。)

沿着桥边的石头围栏滑梯样滑下来;

甚至还站到桥栏的最高石头处,很害怕,但是很刺激。

还去扒拉长在桥旁的蔓生植物(应该是络石)。

还仔细研究过桥上面写的是什么字。(有一副石刻的对联)

无聊的时候便坐在桥的石栏上,看着形形色色的路人,尤其是夏天的傍晚,白天发烫的石头表面已经渐渐凉去,坐在上面依然暖暖的,吹着风。。。

直到外婆出来找我回家。

 

那座桥,装的是我满满的童年记忆啊!!!

 

却不在!

 

~~~~~~~~~~~~~

 

前一阵,在西塘看到这样的老桥和沿河的老房子,更是想起了外婆家旁的那座“寨桥”,寨桥依然在,只是桥不在、街不在、外婆亦不在。

 

寨桥-童年的桥

寨桥-童年的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何处不花园
后一篇:老宅和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