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荷兰人的生死观

(2014-09-25 06:39:25)
标签:

荷兰

健康

文化

医疗

历史

分类: 医路如荷

我同事曾经在急诊接诊了一个年事已高的老奶奶。她因为肚子疼来医院看病,结果发现小肠已经有好几米都缺血坏死了。老奶奶本身就很多疾病缠身,身体状态非常差,可能根本就无法经历手术创伤。因此医生跟老太太以及她老伴儿一起讨论分析说,如果要手术的话,成功可能性并不大,而且很可能死在手术台上。即便手术完成了也很可能会因为各式各样的并发症而在ICU里面结束余生,而且整个过程中可能老奶奶并不能维持清醒状态。如果不手术的话,可以通过镇静维持等方式延长几天的生命。但可能这样最后几天就不会很痛苦,并且至少能够维持清醒状态。


  老奶奶决定选择放弃手术治疗。老伴儿一开始很难接受,但还是选择尊重老奶奶的选择。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面,那些生命中老奶奶所爱的亲戚朋友都和老奶奶——清醒的老奶奶——见了最后一面,最后老奶奶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并没有经受太多痛苦。


  大多数荷兰人对待生死实际上是比较实际的。当回天无力时,医患双方都会愿意去接受现实,避免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命的质量,而不是尽全力延长生命。很多病人,特别是年迈多病的老人,是不愿意在ICU的病床上结束生命的。


  乍一看似乎荷兰病人不珍惜生命,但细细分析却不然。或许正是因为荷兰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因此他们才如此看重活着的每一天。尽管老说荷兰人“实际”可能也是一种偏见,但对很多荷兰人而言,可能清醒的最后一天要比昏迷的最后一年更有价值、更触手可及吧。


  在荷兰经常能看到一个吸着氧气、步履蹒跚的老人还独自坐着电动轮椅前往超市去买菜。这个在中国来说可能难以想象——这样的老人不老实躺家里出来乱跑干啥——但在荷兰、德国等一些国家却很常见。


  亚洲的文化很多情况下会希望尽全力延长患者的生命。“好死不如赖活着”涵盖了很多我们的想法在其中。在开一些外科会议的时候,很多亚洲科学家提出的手术技术被来自西方的同行认为只在乎延长生命而忽视生活质量。因此一些西方医生就会提出:一味追求延长生命,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当然,我个人对这个观点并不买账。因为西方对于一些我们东方人看来很奇怪的事情却也很执着。例如对于极度早产儿的治疗以及对先天性遗传病胎儿的医疗方式东西方就有着很大的观念差异。至于器官移植这些曾经被大骂大逆不道的行为,也是由一群单纯地想要延长患者生命的西方外科医生折腾出来的。竭尽全力地延长生命有时候像是一场赌注,即便赢的概率再小,只要活着就有可能赢;也只有活着才可能赢——而这点其实无论对医生还是患者而言,他们又何尝不知呢?


  当然,即便在欧洲,各国在医疗行为上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尽管终末期病人的镇静疗法甚至安乐死在荷兰已经被社会所接受,但同样的话题放在英国那可得让那帮英国绅士吵翻天了。争论归争论,医学发展依然昂首向前。还是那句话,很多时候医疗行为的差异是来自于文化的不同,很难分出孰优孰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